享受生活,而不是享受朋友圈

朋友們,你們平時關注朋友圈嗎?是不是一看到小紅點就忍不住點開往下翻,如果是好友或者領導發的,忙不迭地點個贊,或者奉承幾句。一天之中,我們會看很多次朋友圈,這樣的碎片化時間積少成多,幾乎也要一兩個小時。但是朋友圈是真的非看不可嗎?

不是。幾個月前我關閉了朋友圈,不再點那個小紅點,也不再發朋友圈,我發現生活安靜了很多,純粹了很多,空閒時間也多了很多。而那些多餘的時間便花在了生活中那些細微的小事上。比如很用心地做一頓好菜,享受美食;比如在散步時關注沿途的花草蜂蝶,而不是看手機。

享受生活,而不是享受朋友圈

這種關閉之後的安靜並非只帶來時間,還有心境的放緩,從快到慢的一種調節。其實從某個角度來說,朋友圈也是一個廣告陣地,當然,這裡所說的廣告不是我們生活中所看到的各種品牌商品的賣貨宣傳,商品內容轉變成了人。一個人,他在朋友圈所發的內容,更新的頻率都是在向外界塑造“他的形象”。從多方面立體化呈現,比如說今天吃了某個挺考究的餐廳,表面上說這家餐廳味道不錯,但背後深層次的表達是“我喜歡這個裝修很有格調的地方,因為我本身也就是一個很有格調的人”。還有旅行、看展、閱讀、野營等,都是告訴外界的人,我正在享受美好生活,我很有趣。

大多數人在朋友圈更新的內容都比現實生活更好,屬於誇大理想狀態的生活。但實際上,人們的生活並不是那麼盡如人意,當正處於平庸狀態或困境的你看到朋友圈那些被鑲上金子的內容時,便會做出對比,會憤憤不平,也會暗自焦慮。內心會跟自己做鬥爭,一方面說自己也很努力為何不能如他人般愜意生活,另一方面又安慰自己過屬於的生活無需羨慕別人,這種做鬥爭的方式就是內耗。這其實非常沒必要,內耗,損害的是自己。

享受生活,而不是享受朋友圈

我們在朋友圈有兩種身份,一是觀看者,也就是前面所。另外一種就是釋出者,我們接收著別人投來的“廣告”,也在不斷用各種優美的詞包裝自己。出門旅行了一趟,在這期間一定會多拍風景照,再將自己的照片放在九宮格的中間,而且一定要附上旅遊地的定位,更具有說服力。在幾十張照片中選出了九張,透過各種濾鏡後發到朋友圈,這時候又碰到一個難題了,到底該配什麼樣的文案。不能太俗,不能太平,最好是那種漫不經心的。絞盡了腦汁,耗費了無數個腦細胞,終於在刪刪減減中定下一兩句文案。接著是,等待著小紅點亮起來。頻繁點開,接受著來自朋友圈的各種點贊和好評。時間,從幾秒到幾小時,在晚上入睡前,還得再刷一波。我們享受著來自別人的讚美、羨慕或者嫉妒,以為自己真如朋友圈發的那樣高高在上美好無邊。其實這都是虛幻,真正的幸福,是在我們享受旅途的那個過程,而這個過程是需要靜下心來感受,而非朋友圈的照片。

享受生活,而不是享受朋友圈

現在我偶爾還是會發點內容,主要目的是讓那些還關心著我的人放心,我還好好活著。但發完之後,便很快又關閉朋友圈,不去看別人的,也不去關注自己到底有多少贊。因為,我也沒有辦法控制自己不去注意那個小紅點,索性關掉勿擾。至於那些回覆的內容,如果真的有事必然會單獨發我資訊,而其他的基本都是讚美之語,這類溢美之詞消化多了可不太好,我吃過這方面的虧,自然就得長一智。

當我有了這個意識後,我發現我在生活中便更加隨性,沒有了發朋友圈包裝自己的強烈目的性,便遵循內心的舒適度來。人生在世,隨性而為。不必去橫向比較,因為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始終有人過得比你有錢比你輕鬆比你幸福,而我們要做的,是跟你自己比較。只要我們一天比一天過得好,今天的幸福比昨天的幸福多,這就足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