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知不可為而為之,杭州知府馬寧遠為何稱天下第一罪人?

杭州知府相當於幾品

楊角風談《大明王朝1566》第180期——人物篇第3期:

前面一期講了看似老成謀國,實際大奸似忠的內閣首輔嚴嵩,嚴嵩之所以被養成了奸臣,關鍵不是他想做奸臣,而是時事造就他成為奸臣。

換句話講,嚴嵩之所以變成奸臣,決定權不在他手上,而是在嘉靖帝手上。趨利避害是人之常情,等到嚴嵩醒過味來,再想回頭時,已經是回不了頭了,其註定被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

講完了嚴嵩父子倆,我們回到原始劇集中,當改稻為桑的國策下到浙江地方時。真正的推行者並不是胡宗憲,也不是鄭泌昌和何茂才,而是杭州知府馬寧遠!

楊角風談大明王朝180:天下第一罪人,杭州知府馬寧遠,為何知不可為而為之?

大明王朝:知不可為而為之,杭州知府馬寧遠為何稱天下第一罪人?

一、

杭州知府馬寧遠也是一個很有個性的官員,甚至於他最後的赴死給人的感覺還有點大義凜然,有些微的感動。用楊金水的話來講,對馬寧遠的評價是“肯幹事、認上司”。

大明朝改稻為桑的國策,雖說有他的弊端,但也不是不能執行,至少在馬寧遠看來是這樣的。

國策的制定是在正月,馬寧遠指揮士兵騎馬踏苗時已經到了農曆四月份,這期間足足有三個月的時間推行政策。也就是說,馬寧遠並沒有一開始就氣急敗壞地逼大家改稻為桑,而是經歷了一些過程的。

劇中他自己對著那些老百姓也在感慨:

“改稻田為桑田,上利國家,下利你們,這麼天大的好事,就是推行不下去!”

一句“就是推行不下去”,就代表,他嘗試過推行,為了逼著老百姓改種桑田,甚至於把新安江的堰口都堵住了。堵堰口並不是為了後來的毀堤淹田,而是為了不放水,讓老百姓無法種植水稻,但老百姓還是種了。

馬寧遠一心想推行改稻為桑國策,一方面是朝廷下的命令,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報答胡宗憲的知遇之恩。

如果改稻為桑在馬寧遠等人的推動下,不用縱馬踏苗,也不用毀堤淹田,就能順利推行,那麼這份功勞裡面,必然有馬寧遠的一份。

馬寧遠是舉人出身,祖上是老實巴交的農民,讀書不多,號稱“半部論語治天下”,為人耿直,又愚忠,一心做事,卻成了別人的棋子。

大明王朝:知不可為而為之,杭州知府馬寧遠為何稱天下第一罪人?

二、

當改稻為桑推行不下去,老百姓又阻攔縱馬踏苗時,馬寧遠並沒有退縮,即使常伯熙建議他退兵回去再商量,不要抓百姓,馬寧遠卻大喝一聲:

“怕死了?怕死就把紗帽留下,你們走。”

他能說出這句話,也代表他並不是奸詐小人,而是敢作敢當的莽夫,為什麼說他是莽夫呢?

改稻為桑國策是朝廷下給浙江的,真正的負責人是胡宗憲,馬寧遠是他小弟,自然要首當其衝。鄭泌昌和何茂才等人也說動胡宗憲,派了一些兵協助馬寧遠推行國策,在這個基礎上,馬寧遠卻幹了一件蠢事——縱馬踏苗。

作為胡宗憲的忠實擁護者,政策推行了三個多月,還是這個鳥樣子,馬寧遠不可能不知道胡宗憲對待改稻為桑的態度。後來戚繼光前來調走了兵士就說明了一切,沒有胡宗憲的授意,戚繼光也不敢貿然調走兵士。關鍵是戚繼光調兵時馬寧遠說的話,暴露出,他就是一個莽夫。

我們看看踏苗現場他的幾句神語錄:

當齊大柱攔著騎馬士兵被抓後,馬寧遠反問了一句:

“桑農為什麼要帶著稻農鬧事?”

是啊 ,不僅馬寧遠疑惑,我們觀眾也疑惑,又不是踏的他家的苗,這不是鹹吃蘿蔔淡操心嗎?

馬寧遠腦袋瓜一轉,馬上就給齊大柱扣了一個罪名:

“你在王直那當什麼頭目?”

罪名不是能隨便扣的,何茂才在給齊大柱扣“通倭”帽子之前,還得坐實罪名,能做到自圓其說。而馬寧遠是張口就來,要麼早就預謀好了,誰阻攔就給誰扣“通倭”的帽子,要麼就是他的智商只能聯想到,這些鬧事的“刁民”必然受了倭寇的蠱惑。

大明王朝:知不可為而為之,杭州知府馬寧遠為何稱天下第一罪人?

三、

馬寧遠這個人還是有魄力的,面對齊大柱等人的阻攔,他直接就說了自己的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