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繇:正書(楷書)之祖

鍾繇(公元151年-230年)

鍾繇:正書(楷書)之祖

鍾繇

在漢末諸侯並起的動盪環境之下,鍾繇以其才智,審時度勢,在許多事情上做出了準確的判斷,深受曹操的賞識。魏明帝時,進封定陵侯,遷太傅,世稱“鐘太傅”。作為朝廷重臣,鍾繇一生的精力主要集中在政治上,所以《三國志》中並未言及其善書之名。

鍾繇:正書(楷書)之祖

宋陳思《書苑菁華》

陳思《書苑菁華》卷記載了鍾繇掘墓“盜筆法”一說。韋誕是當時一位書法家,傳聞其手中有東漢書法家蔡邕的《筆論》。鍾繇三番五次向韋誕借閱,始終遭拒。韋誕過世後,鍾繇獲悉其已將《筆論》殉葬,便派人盜出,反覆研究,終於瞭解了用筆奧妙。陳氏所記乃傳說,但說明鍾繇重視用筆,而且書法向來重視正脈。

鍾繇:正書(楷書)之祖

宋陳思《書苑菁華》卷十五

書法史中無疑是非常重要的人物。作為三國時期魏國最著名的書家,他不僅學習和總結了前代書法,而且在隸書時代的籠罩下、在草書之風的倡行下,鍾繇獨闢新路,為使楷書成為官方規範正體字,作出了貢獻。同時使行書在魏晉間得以廣泛流傳和普及,對以後的兩晉南北朝乃至今天,產生著巨大影響,尤其是為二王父子的成功提供了啟示和鋪墊作用。鍾繇在書法史上的地位歷來與草聖張芝、書聖王羲之並稱“鍾張”、“鐘王”。

鍾繇:正書(楷書)之祖

賀捷表

羊欣《採古來能書人名》載鍾繇擅長“三體書”:“銘石之書”,指刻於石碑上的文字,指隸書;“行狎書”,即行書,應用範圍是書信往來;“章程書”,即書寫的政治檔案、奏章等,文字學家唐蘭釋“章程”為“兩字合音”是正字,後世把章程書讀快了,就成正書,又變成真書。

鍾繇:正書(楷書)之祖

宣示表(區域性)

從鍾繇小楷作品看,這類字型的內容多為奏章上表等,如“五表”。在東漢末年,草書熱出現,鍾繇沒有像張芝那樣寫草字,而是選擇了新體正書,不知是其政治地位所使,還是鍾氏的自覺追求;不知是無意間,與文字變革的潮流相合,還是深思熟慮後的藝術選擇。宋《宣和書譜》雲:“所謂楷法者,今之‘正書’是也。人即使之,也遂行焉。於是兩漢之末,隸字石刻間雜正體,降及三國鍾繇者,乃有《賀克捷表》,各盡法度,為正書之祖。”這為鍾繇“正書之祖”地位的確定,提供了理論支撐。儘管鍾氏並不是正書創制者,但他確是有史記載的第一位,以正書聞名於世的書家,加之其正書的獨特個性和過渡特點,稱其為“正書之祖”十分妥帖。

鍾繇:正書(楷書)之祖

《薦季直表》(區域性)

鍾繇傳世代表作主要是“六帖”和“五表”,皆為摹本。“六帖”指《丙舍帖》、《還示帖》、《白騎帖》、《常患帖》、《雪寒帖》、《長風帖》;“五表”指《宣示表》、《薦季直表》、《賀捷表》、《調元表》、《力命表》,皆為小楷代表作,成為“正書之祖”的最佳詮釋。

鍾繇:正書(楷書)之祖

力命表

其主要審美特點有四:

一是瘦。唐代提倡“書貴瘦硬才通神”中的“瘦”,包含著厚、拙、健等審美內涵,並非單純筆畫瘦硬。

二是趣,鍾繇認為書法當“每見萬物,皆畫像之”,是對自然之美的追求。後世書家評鍾繇“天然第一,工夫次之”,天然即自然,這裡的趣,便是自然之趣、天然之趣。

三是變,指他的作品處在字型之變,時代之變,審美之變,實用與藝術之變的環境下,作品明顯體現出過渡流變的性格;或是某一作品本身的變化,整體上鍾書自然天成,樸拙無華,仔細臨寫研習時,能真切感受到其摹畫布字結體的“變化之美”。

四是雅。“雅”字就自身來講似有著某些華美成分,如秀雅、雅逸,以古雅論之,不僅說明鍾書脫盡“俗態”,洗滌了由民間興起時帶來的粗俗和草率,更體現了鍾書厚古質實的旨趣。

小貼士:

鍾繇小楷最大的特點是“古”和“活”,要寫出“古”意,字型必須往上靠,點畫結體儘量帶些隸書意味。“活”即自然,最重要的是要避免一些規律化、程式化的書寫。如《宣示表》中開篇“尚書宣示”四字,“尚”與“示”扁方,“書”與“宣”卻縱長。這就是古人所謂“鍾書天然第一”的要旨所在。

推薦用尖細的小楷筆,如九紫一羊、純紫小楷、金錐小楷等。寫小楷非常費筆,可一次多買些。用前全毫化開,蘸墨一次書寫多字。

墨和紙的選擇密切相關。宜用熟宣或光滑的影印紙、牛皮紙和絹來嘗試;宜磨墨。若用生宣,不妨嘗試墨汁和磨墨混合,不滲不滯。

執筆宜淺,當以指端貼筆管,執筆淺則掌心自然虛,掌虛則運筆適意;書寫時腕宜平、掌宜豎,腕平掌豎則鋒正,鋒正則四面勢全;運筆時筆管隨筆勢翻騰起倒,以意驅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