丟失近百年的新寧縣李氏御賜傳家之寶重歸故里!

丟失近百年的新寧縣李氏御賜傳家之寶重歸故里!

據不完全統計,湖南省新寧縣一渡水鎮西村坊李氏家族自清朝康康熙時期興起、到清朝滅亡的兩百多年間,中秀才以上功名者多到百數餘人,鼎盛時的乾隆時期,李趙錢早殤,其妻何太安人守寡培養三個兒子、八個孫子俱中功名,一時冠蓋雲集、誥封成群,蔚為壯觀!

李趙錢第四代孫李秀絢,系李春復之孫、李璟曜之三子。李璟曜官至直隸候補大司馬,雖有祖蔭庇護,但李秀絢勤勉上進,立志於學,十三歲時即考中秀才。

丟失近百年的新寧縣李氏御賜傳家之寶重歸故里!

存於西村坊古民居的李秀絢族譜

李秀絢,生於道光十八年(1838年)。一八五一年,太平軍興,次年從廣西經湖南一路燒殺到新寧境內,到達今一渡水鎮小排村時,見一民居氣宇軒昂,知道是官宦大戶人家,於是想進入借糧。

這民居正是在朝為官李璟曜的家居。逆寇借糧,李家自然不允。於是,楊洪把李家劫掠一空,一把火燒了房子,揚長而去。

李春復共三個兒子:長子李璟昌,住西村坊;三子住白竹村顏家(兩位的老屋現還尚存),次子李璟曜住小排,其故居之不存,即源於此。

丟失近百年的新寧縣李氏御賜傳家之寶重歸故里!

存於西村坊古民居的李秀絢族譜

這年十四歲的李秀絢見家中無端遭此變故,對太平軍自然恨之入骨,恨不得身懷絕技馳騁疆場,於是面呈母親,立志從軍殺盡長毛以報家仇。然此時李秀絢畢竟是一介書生,且年輕力弱,其母再也不允其請。

但李秀絢自此心懷家仇國恨,不再安心讀書,哀求母親請來武師練起武來。

一年後,李秀絢練成了一身鋼筋鐵骨,人也長得高大偉岸,報仇殺敵之心一日不可延緩,面請母親允許自己投軍,其母見其報仇殺敵之心切,無奈只有允許。

丟失近百年的新寧縣李氏御賜傳家之寶重歸故里!

同治皇帝御賜金匾

李秀絢聞知堂兄李秀嶽在益陽,正在與太平軍鏖戰,於是直奔益陽投到李秀嶽麾下。因為作戰機智勇敢,戰功卓著,受到了上司劉長佑的賞識。

據《李氏族譜》載:公為人魁梧多才,勤勉好學,因軍功蒙劉制軍報奏欽賜花翎,選用知州,追請三代四品誥封。

一八六二年,即同治元年,李秀絢二十三歲,朝廷同時下三道誥封,製成金匾,追贈李秀絢上下三代。其中追封其祖父李春復的誥封是:

奉天承皇帝制曰

考績報循良之最,用獎臣勞,推恩溯積累之遺,載揚祖澤……同治元年壬戌八月十八日

丟失近百年的新寧縣李氏御賜傳家之寶重歸故里!

不曾想十年後的同治十年,李秀絢任職於湖北樊城在戲院看戲時,因戲臺坍塌而遭不幸,年僅三十三歲。

同治皇帝誥封李秀絢三代,到底是在李秀絢的任上駐地還是在他的家鄉新寧縣一渡水,由於時代久遠,已不得而知。

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時隔一百五十六年後的二零一八年,這塊御賜金匾又神奇地現身新寧縣一渡水鎮。

原來,新寧縣一渡水鎮一渡水村支書李文達是個非常熱心於公益事業和家族文化的人。他時常把有關李氏家族的一些資料用微信轉發在全國性的李氏家族聯誼群裡,其中就有關於李秀絢被誥封的文獻資料。

丟失近百年的新寧縣李氏御賜傳家之寶重歸故里!

遠在浙江省溫嶺市長山的李氏總顧問、浙江台州李氏文化研究會總顧問李建國,他看到李文達發的這個有關李秀絢被誥封的文獻後,馬上聯想到自己曾收藏者一塊這樣的匾額。他對照著文字一看,內容和時間與李文達所發的竟然一字不差,於是他主動聯絡李文達,希望能物歸原主,表示願意把這塊輾轉半個多世紀的金匾,無償捐贈給新寧縣一渡水鎮李氏族人。

二零一八年七月二十九日,李文達收到了來自浙江長山李氏族人李建國寄送過來的金匾。這不啻是一個無法估價的歷史文物,也是新寧人在平定洪楊之亂時做出巨大貢獻的又一有力佐證。面對那一行行金光閃耀的行楷,人們不禁唏噓不已!

丟失近百年的新寧縣李氏御賜傳家之寶重歸故里!

作者: 蔣雙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