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是真的嗎?

黃河“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是真的嗎?

黃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同時是中國第二長河,世界第五長河,被譽為中國的“母親河”。黃河長達5 464千米,流域面積達到752 442。76平方千米,流經9個省區,在中國北方蜿蜒流動。從高空俯瞰,它恰似一個巨大的“幾”字,又隱隱像我們民族那獨一無二的圖騰——龍。

黃河“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是真的嗎?

黃土高原的大量黃土由黃河向平原、向海洋運輸,日積月累,使陸地不斷擴大,海盆不斷淤淺。這樣,不僅在黃土高原的東面形成了巨大的華北平原,而且在我國東部邊緣海中,填造出了一條世界無與倫比的淺海大陸架。現在,渤海、黃海以及東海的大部分都已 屬淺海大陸架的範圍。

黃河“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是真的嗎?

黃河以“善淤、善決、善徙”而著稱,向有“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之說。據統計,在1946年以前的幾千年中,黃河決口氾濫達1593次,較大的改道有26次。改道最北的經海河,出大沽口;最南的經淮河,入長江。

黃河“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是真的嗎?

幾次大規模的黃河改道

黃河下游的河床年年增高,把黃河“託”成一條地上的“懸河”。“改道”也成了極易發生的災難。從古代到20世紀五十年代,黃河下游有記載的災害,就有一千五百次之多,大規模的改道有六次,史稱“黃河六徙”。

這六次“大改道”,第一次發生在春秋年間的公元前602年,黃河在浚縣決口,在河北黃驊市入海。六百一十三年後,黃河在“新朝”年間再次改道,經過數年氾濫後,確立了從山東高畫質入海的河道。北宋仁宗年間,黃河又從濮陽決口,取道天津入海。

黃河“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是真的嗎?

金朝年間,黃河爆發了“奪淮入海”災難,在中原一分為二,南線奪取淮河河道,北線從山東入河。明朝弘治年間,經過明朝整修,黃河徹底佔領了淮河故道。1855年,黃河在蘭考決口,重新經山東流入渤海灣入海,形成了今天的黃河線路。這六次“改道”,史稱“黃河六徙”。

“改道”的天災背後,其實是慘重的人禍。晚清政治腐敗,大量治河經費被鯨吞,治理黃河工程的進度,遠遠趕不上黃河氾濫的速度。所以從清末到民國,黃河災害越演越烈。國民政府統治的三十八年,黃河有十七年發生災害。“改道”後的災難,成為舊中國苦難的縮影。

當然,黃河泥沙含量增大也有有利的一面,以前整個山東東營市、江蘇省的一半面積,天津市、河北滄州等地漢代時期還在海底。隨著黃河含沙量不斷大增,大量泥沙被衝進海里,大大加速了河流填海造陸的程序。也慢慢形成今天的海岸線。

黃河“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是真的嗎?

新中國成立以來,政府高度重視黃河治理工作,先後修建三門峽、小浪底等水利樞紐,實施了三北防護林工程,加固加高了黃河河堤,進行了調水調沙等等努力,新中國也在黃河治理上取得了輝煌成就。

據瞭解,小浪底水利樞紐控制黃河流域面積的92。3%、徑流量的91。2%、輸沙量的100%,處在控制黃河水沙的關鍵部位,是治理黃河的關鍵控制性工程。小浪底水庫正常蓄水位275米高程,總庫容126。5億,其中設計攔沙庫容72。5億m3,調水調沙庫容10。5億m3。過去,黃河下游大量泥沙持續強烈淤積,導致河床抬高,河道排洪能力不斷降低,防洪大堤不斷加高,對兩岸廣大地區的安全造成嚴重威脅。如今,透過小浪底水庫攔沙和調水調沙運用,可減少下游河床淤積78億噸,使下游河床20~25年基本不淤積抬高。

黃河“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是真的嗎?

黃河潼關水文站實測資料顯示,2000年至2015年,年均入黃泥沙量從之前16億噸,降到僅為2。64億噸,世界上輸沙量最多、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黃河,悄然出現變清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