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術之別,張之洞跟李鴻章的生財之道,究竟誰才是真正的流氓?

全亞洲最大的鐵廠,漢陽鐵廠,由南洋大臣張之洞一手操辦,用他自己的話講,自己的一半白髮,全都拜其所賜。

由於張之洞想在武漢總督府看到鐵廠冒煙,所以把鐵廠選址在了漢陽。又因為其選購的高爐型號不對,選擇的鐵礦石又含磷量高,導致鐵廠生產出的鋼鐵不合格,難以用於鐵軌的鋪設。

在這種情況下,漢陽鐵廠馬上就陷入了困境,面臨著資金鍊斷裂的風險,於是張之洞緊急向朝廷求救。

也正是在這個時候,李鴻章主導的海防捐,捐到了張之洞的家門口,屋漏偏風連陰雨,張之洞該如何度過這道難關呢?

楊角風談《走向共和》12:晚清大流氓,漢陽鐵廠資金危機,李鴻章為什麼派盛宣懷前往幫忙?

道術之別,張之洞跟李鴻章的生財之道,究竟誰才是真正的流氓?

一、

整個大清朝都缺銀子,這毋庸置疑:

李鴻章雖然自己北洋的小金庫是滿的,但他要花錢的時候,還是張口管朝廷要銀子;張之洞雖然花了那麼多銀子,還有湖廣兩省財政撐著,但是漢陽鐵廠遇到困難的時候,還是張口向朝廷要銀子;同樣,慈禧太后想開開心心過一個生日,也不會從自己的內庫掏銀子,仍然是向朝廷要銀子。

整個大清朝哪有那麼多銀子,所以,他們這些人就要各顯神通了。

李鴻章弄了個“海防捐”,拉著朝廷墊背,名義上全都用於修頤和園,實際自己抽了一部分中飽私囊,這一點慈禧太后也看出來了。

相對來說,張之洞對錢財是取之有道,這也是他常講的自己跟李鴻章的區別就是“道術”之別。

張之洞彈劾李鴻章的海防捐,主要出於以下三種情況的考慮:

一是自己作為清流領袖,是當年的一甲第三名,慈禧太后欽點的探花,自然需要維護讀書人的權利。

二是,海防捐捐到了自己的地盤,弄了這麼一群老態龍鍾,不學無術之人當官,會影響到自己的政績,也無法對這些人進行管理,拉低了官員的綜合素質。

三則是出於平衡考慮,一方面南洋跟北洋是競爭關係,另一方面他也思慈禧之所思,想朝廷之所想,海防捐也到了該停止的時候了。

道術之別,張之洞跟李鴻章的生財之道,究竟誰才是真正的流氓?

二、

事實上,李鴻章的海防捐最終被叫停之時,盛宣懷還在惋惜,痛斥張之洞,痛斥朝廷朝令夕改,但李鴻章笑笑了事:

“咳,無非是平衡之術罷了!”

李鴻章這裡不舒服,張之洞那裡同樣不舒服,因為他報給朝廷催銀子的奏摺被打回了,不僅增加不了撥銀,連之前許諾的銀子也沒了:

“不但以前拖欠的銀兩,朝廷無力補發,就是從今以後也不向漢陽鐵廠撥款了。”

這一下子,就把張之洞給打趴下了……

李鴻章得到這個訊息相當興奮:

“來而不往非禮也,他上奏彈劾我的海防捐,我就請朝廷把漢陽鐵廠官辦變成商辦,讓朝廷斷了他的銀子。”

同時,李鴻章派出盛宣懷,一方面去醇親王那吹風,吹漢陽鐵廠官辦改成官督商辦的好處,另一方面則去輪船招商局籌集資金,要一舉拿下漢陽鐵廠:

“雙管齊下,咱們要給張香帥一個好看!”

其實我們不要被劇中的李鴻章矇蔽,事實上,這種事他沒少幹!

當年他的恩師曾國藩剿捻軍時,本身就在淮軍的地盤打仗,且湘軍當時裁撤較多,但淮軍按照李鴻章的指使,不聽指揮,還差點兵變,逼得曾國藩下課。

後來李鴻章指揮淮軍對捻軍作戰,淮軍大將劉銘傳未按照指使出兵,結果大敗。幸虧是湘軍將領鮑超救了劉銘傳,事後卻被李鴻章反咬一口,說他延誤戰機,回家種地去了。

道術之別,張之洞跟李鴻章的生財之道,究竟誰才是真正的流氓?

三、

不僅對湘軍如此,對待左宗棠的軍隊也是同樣排擠:

當時左宗棠在西北圍攻河州,急需大炮,但李鴻章卻派盛宣懷到上海攔著胡雪巖,不讓他給左宗棠買大炮。後來左宗棠十萬大軍作戰最艱難的時候,總共300萬軍費,李鴻章還派劉銘傳的一萬人去,張口就要200萬兩軍費。

後來的胡雪巖之死,也多少是因為給左宗棠籌款,最後被李鴻章等人擠兌,憋屈而亡。

劇中提到的輪船招商局,當時也是商定南洋出錢,北洋出人。結果李鴻章也是把輪船招商局商股變官股,官股又變私股,最後成了自己和盛宣懷的私人資產。當然,南洋的錢也再也要不回去了。

不僅如此,北洋還在軍費上坑過南洋的錢,本來大清朝是同時建設了兩支海軍力量。一方面希望兩者互相制衡,防止一家做大,另一方面真正實戰時,也有所協助,提高戰力。

晚清大臣沈葆楨,一手創辦的福州船政局,又創辦了南洋海軍,他這個人高風亮節。本來朝廷給南洋和北洋每年各撥款200萬兩,用於海軍建設。畢竟海軍建設很費錢,沈葆楨就建議集中力量辦大事,先把400萬兩都給北洋,北洋建好之後,再把錢給南洋。

等到北洋海軍已經成型,慈禧太后又開始過生日了,於是李鴻章上奏說海軍已經建好了。就這樣,南洋的200萬兩銀子拿不到了,即使有,也被挪去修園子,最終自己籌了幾十萬兩,勉強成軍。

甚至在馬尾船廠建好之後,李鴻章就一直上摺子,反覆強調這個廠建不出來好船,就是怕好船充斥到南洋,影響到北洋海軍的地位。實際上,平遠號就是出自馬尾船廠,後來被從南洋調到了北洋,黃海海戰時,戰力僅次於北洋海軍的定遠號和鎮遠號。

道術之別,張之洞跟李鴻章的生財之道,究竟誰才是真正的流氓?

四、

所以,李鴻章派盛宣懷來支援張之洞,明顯就是不懷好意的,但此情此景下,張之洞也別無選擇,只得接受他的建議。

或許是張之洞太過自信,自以為,以自己的實力,漢陽鐵廠還不至於落到盛宣懷的手中,當然這是後話,這裡不提。

為了報答李鴻章,張之洞決定給李鴻章籌錢一百萬兩,當時籌錢就這麼幾種途徑,底下的官員也確實提到了這幾種方案:

一是學李鴻章,賣官鬻爵,南洋也搞海防捐,但當場被張之洞否決。他當然得否絕啊,自己前面剛彈劾了北洋,自己就搞這一套,這不是自己打自己臉嗎?

而且,張之洞很重視現代教育,在劇中他就帶領一群學生學習歐姆定律,他是真正的實業家。賣官得來的官員,一個個迂腐的厲害,期待他們辦實業?

更重要的是,朝廷剛剛採納了他的進諫,停了海防捐,自己再打報告自己搞海防捐,這不是找死嗎?

那麼,為什麼不吸納民間資金呢?

其實他也考慮到了,一方面他認為民間人士沒有這麼大的魄力,也拿不出這麼多的資金。其次,他的眼光也註定了,瞧不上商人,這是長期的階級思想,他認為民不可以跟官一起辦事,有失體統。

也正是他有這樣的顧慮,太過重視身份,也導致了漢陽鐵廠最終流入了盛宣懷的懷裡。並在以後的日本侵華中,扮演了很重要的地位,甚至於給日本人提供槍炮的生產。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張之洞要報恩,一方面從自己的庫銀中拿出了70萬兩,另一方面則透過抓賭場,寫墓誌銘的方式籌集到了剩餘的30萬兩。

不過這都是一錘子買賣,畢竟抓賭場這種事就像割韭菜,只有養肥了才能割一次。不然全城抓賭,哪還有人去賭,只有讓他們放鬆警惕,才能突然搞這麼一次。

道術之別,張之洞跟李鴻章的生財之道,究竟誰才是真正的流氓?

五、

至於寫墓誌銘,辜鴻銘作為文人是有骨氣的,不肯寫,於是張之洞親自提筆來寫。辜鴻銘都講了,這個有錢人的父親可謂是無惡不作,根本找不出優點來,唯一的優點也就是曾經捐了一萬兩銀子。

張之洞馬上回答,有這一點就夠了,於是80個字的墓誌銘就寫好了,要價8萬兩銀子,可謂是一字千金!

其實這就是清流跟士紳直接的利益輸送,這裡講可能大家聽不懂,我們舉《雍正王朝》中的一個例子:

清流派領袖李紱為什麼執意要彈劾田文鏡,其實就是因為田文鏡推行計程車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的新政,動了士紳一族的乳酪。李紱進京找三王爺,帶了一塊雞血石,他還不無自豪的說,這是從某士紳那得來的。當時他要花錢買,人家不賣,後來讓他寫一篇墓誌銘,給2000兩銀子,但是李紱只要這塊雞血石,三王爺卻說:

“李紱的一篇墓誌銘,換他這方雞血石,他也不虧呀!”

所以,清流並不清,他們替士紳一族提供保護,士紳一族按時給他們上供,這就是清流一派的一條利益鏈。

同理,張之洞給人家寫墓誌銘,就等於給人家提供了保護。你想啊,這個人無惡不作的父親死了,結果卻得到了最高父母官的肯定,誰還敢說他父親的壞話?

與甲午海戰時,李鴻章的北洋海軍私庫還有幾千萬兩銀子想比,張之洞卻把這些錢拿去辦實業了,道術之別,也就一目瞭然了。

但這也算是五十步笑百步,兩人想比,一個是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一個稍微有點顧慮,愛惜自己的羽毛,僅此而已!

道術之別,張之洞跟李鴻章的生財之道,究竟誰才是真正的流氓?

我叫楊角風,我們講的並非《走向共和》,而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物,第12期到此結束,下期更精彩,喜歡就請關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