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作者可能到過美洲,夸父逐日的神話,與向日葵有關

史學界一直有一種聲音,認為美洲大陸曾與亞洲大陸有過文明的銜接傳承,無論是人種還是民族生活特徵,都具有不少相似之處。曾有學者提出,印第安人很可能就是商人的後代,在5000多年前,曾經有一批商朝人移居到了美洲,並將他們的文化傳播至此,並從此各自發展,老死不相往來。

《山海經》作者可能到過美洲,夸父逐日的神話,與向日葵有關

該種說法一直飽受爭議,尤其是DNA技術的出現,更是令這種說法甚囂塵上,幾乎完全顛覆了以前人們的共有認知,加強了亞美兩大陸之間的神秘關係。

我國古代流傳著一部極為神秘的書籍,名字叫做《山海經》。在這部書中,幾乎涵蓋了上古時期所有的自然人文情況,甚至還有各地的物產資源種類介紹,尤其是書中的神話故事,更是成為了後世傳說的諸多藍本。在《山海經》的神話故事中,有一則神話最為著名,它便是夸父逐日。

《山海經》作者可能到過美洲,夸父逐日的神話,與向日葵有關

據《山海經·海外北經》記載:“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這個情節我們似乎非常熟悉,幾乎所有讀者都會將其看作是虛無縹緲的神話,是一段歌頌古代勞動人民樸素願望的美好寓言故事。可是不知道您有沒有仔細思考過?夸父逐日的情節究竟來自於哪裡?

如果按照正常理論而言,夸父逐日的情節似乎較為荒誕。眾所周知,太陽東昇西落是大自然中較為普遍的現象,現代人將其視作平常之事,古人也同樣不會為此感到吃驚。夸父既然是一位成年古人,緣何會無緣無故地追逐太陽呢?這顯然有些說不通。正是因為如此,我們也有足夠的理由確信,作者在創作夸父逐日的神話時應該有所根據。

《山海經》作者可能到過美洲,夸父逐日的神話,與向日葵有關

如果按照生物理論來講,幾乎沒有動物會放棄覓食而追逐太陽,相反,炙熱的陽光卻是眾多植物最需要的外界因素,而在諸多植物中,能夠隨時追逐太陽的植物只有一種,它便是向日葵。向日葵是於1510年由西班牙人從美洲帶至歐洲的一種植物,起初只是用作觀賞,後來才發現其種子不但可以榨油,而且味道香脆,最終淪為一種極其普通的零食。

據歷史學家稱,早在5000多年前,向日葵就已經成為了美洲地區常見的農作物,甚至它被馴化的歷史,要遠遠早於玉米。在1993年時,考古學家們曾在河南新安荊紫山附近,發現了一塊雕由向日葵圖案的琉璃瓦,而這塊琉璃瓦的雕刻時間大約在明正德14年左右。換句話說,早在明朝時期,向日葵就已經傳入到我國境內。不過有趣的是,明朝距今也不過只有幾百年,而《山海經》的成書時間卻在幾千年之前,我們的祖先根本就沒有見過向日葵,又何談編造出夸父逐日的傳說呢?

《山海經》作者可能到過美洲,夸父逐日的神話,與向日葵有關

綜上來看,《山海經》內關於夸父逐日的記載,很可能源於古人的一次美洲之旅。不過這個證據卻並不確鑿,只是基於想象上的推斷而已,畢竟隨著時光的流逝,人類的發展歷程也在不斷被淡化。不過小編還是相信,真理永遠是真理,隨著考古學家們的不斷努力,關於夸父逐日起源的秘密,最終一定會真相大白。

【參考資料:《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