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停雨後,我想起一部電影

雨後無論什麼

鄭州暴雨過去第7天。

熱搜慢慢散去,災後救援穩步進行,生活逐漸重回正軌。

真過去了嗎?

遠沒有。

除了熱搜、微博、朋友圈。

你探出腦袋仔細看——

大雨過境,留給這座城市,甚至所有城市人,一地魔幻。

像最近一篇刷屏的文章。

標題足夠醒目:

文中一段對話,Sir印象深刻。

暴雨後的鄭州,一間漆黑超市中,顧客與老闆對話:

- 只能付現金

- 不能用支付寶?

- 你能開啟支付寶?

濃濃的黑色幽默。

一夜之間,我們依賴的大都市,在幽暗中轉換面目;而我們熟悉的生活,重新被解析。

曾經:怎麼跑快點,怎麼捲起來。

現在:怎麼活下去?

原來這不是電影。

就是你我親歷的現實——

生存家族

サバイバルファミリー

河南停雨後,我想起一部電影

01

停電

所謂災難,許多時候不是天降的變故。

而是日常事物的倍數飆升,超越負荷。

東京大停電。

停一兩天還好,停一週世界就變了。

地鐵停運,計程車打不著。

維修店裡一輛幾乎是廢品的腳踏車,竟然都高價賣出。

河南停雨後,我想起一部電影

沒辦法,忍忍吧。

大家去超市掃貨,排隊了半天,卻等來店員的一句話:

“只收現金!”

河南停雨後,我想起一部電影

大家又轉頭去銀行取錢,且“一次只能取十萬日元。”

但……。

一哄而上亂成一團的隊伍,你能擠進去才怪。

河南停雨後,我想起一部電影

這還只是個開始。

這停電,似乎沒有盡頭……。

電,一停就是2年……。

城市算是沒轍了,回農村,捕魚打獵總可以吧?

主角鈴木一家,走上逃亡之路。

路上,都是逃難的人。

路上,九死一生。

曾經每天要黏假睫毛的都市麗人,現在,狗糧忍一忍也能吞下去。

曾經手無縛雞之力的網癮少年,現在,野豬也敢徒手抓。

當城市的現代感被擊潰,考驗人的就是生存技能,喚醒基因裡的求生本能。

河南停雨後,我想起一部電影

河南停雨後,我想起一部電影

02

求生

如果只是展示末日設定的荒誕場面,獵奇人性的盲點,《生存家族》不足以成為一部上乘的災難片。

開場之後,它快速擺脫對設定的得意和炫耀。

乾脆利落地切入主題:

“生存”不是難題。

“生活”,才是真正稀缺。

片中一句臺詞點明這次“災難”的真相:

主角一家人逃亡到半路,兒子發現火柴不夠,嘆氣。

爸爸一臉不以為然:

怕啥

不就是生火嘛

原始人都會,還能難倒我們?

河南停雨後,我想起一部電影

對。

停電,停水,停網,對人類來說本都不算什麼“大災大難”。

可為什麼這些城市人突然就寸步難行?

真正的災難,早就潛伏在我們的生活裡。

大停電前,電影中對這家人有一段日常的白描。

扒開看,全是“刺”

老爸,父親沒父親樣子,丈夫沒丈夫樣子。

在家只顧著看電視,從不關心妻子和家人。

河南停雨後,我想起一部電影

在公司呢?

一成不變的加班狂,每天抱著電腦。

停電了,公司提前下班,他一萬個不情願。

河南停雨後,我想起一部電影

他給這個家帶來什麼影響?

孩子,最擅長有樣學樣——

兒子不愛聽父母嘮叨,耳機一戴,難得清靜;

女兒躲在房間買買買,反正手機不離身。

河南停雨後,我想起一部電影

總之,這個家很普通。

而它越普通,就越能刺中都市裡普遍的麻木。

爸爸麻木。

因為他眼裡只有單一的,世俗的成功:

是我養的這個家,我實在太了不起了,以至於我在其他方面可以隨便做得有多差。

子女麻木。

因為他們從小到大,只能看見一種“生活”。

我逃不出這周遭,便只能寄託於網路上虛擬的鮮活。

直到停電降臨。

電視、電腦、手機、耳機……全被剝奪。

怎麼辦?

一家人收好行囊,踩上破舊的腳踏車,上路。

這一趟

不僅是求生之旅。

更是為了重新學會“生活”。

03

何為災難

一路上他們看盡荒誕。

各種我們習慣的“規則”被打破。

首先,“有錢萬能”。

世界回到以物易物的時代。

一家人驚奇發現,所有大超市都停業了,卻還有一家小米店開著。

怎麼交易?

幾條魚,換一包米。

河南停雨後,我想起一部電影

可有些人還沒適應新規則。

看似“大方”地摘下手腕上的手錶,放下。

- 這啥?

- 勞力士,新的,正品!

老闆娘無語。

繼續,從西裝裡掏出一串鑰匙,真誠遞上

- 這又是啥?

- 跑車,瑪莎拉蒂!

- 滾!

河南停雨後,我想起一部電影

店外排著長龍。

人們拿著曾經價值連城的寶物:名牌包包,貂皮大衣,首飾,名畫……

老闆娘統統趕走:“這些東西能填飽肚子嗎?!”

對啊。

一度我們以為的強大是賽博朋克,流光溢彩,一(手)機在手,走遍天下。

這是對生活和我們自己,最大的誤解。

沒完,還有更荒誕的。

一家人騎腳踏車到隧道口,看見幾個盲人奶奶坐著。

還舉著一塊牌子。

明碼標價打起廣告:

有償隧道帶路

一人收一袋米或一瓶水

河南停雨後,我想起一部電影

一家人懵逼了。

隧道還要帶路?一直走不就好了嘛!

不信邪,騎著腳踏車就向前衝。

結果?

衝不到50米,像老奶奶們預言的一樣,一家人慌張地掉頭跑。

隧道里不僅黑,還到處都是動物屍體,廢棄汽車……

最後一家人乖乖“給錢”,老奶奶們輕鬆地帶他們走出了隧道。

河南停雨後,我想起一部電影

這當然是導演的喜劇手法。

這,更是全片最細思極恐的一處隱喻:

當我們習以為常的光明被剝奪。

盲人,竟成為這世界上最敏感,“視力”最好的人。

仔細品。

多麼耐人尋味的諷刺

當現代文明推著城市滾滾向前,鼓勵我們站更高,看更遠。

而離我們最近的地方,卻變成所有人的盲區。

這片盲區裡有什麼?

一家人在求生的路上,慢慢看見了,找回來了。

怎麼找的?

同樣,“以物換物”。

留意他們一路上給出去哪些重要物資。

第一個,錢(世俗)。

錢是衡量世俗“成功”最重要,也是最通用的標尺。

卻是他們最先丟棄的。

500日元一瓶水,貴嗎?太貴了。

可當你不喝這一口就會死的時候,太便宜了。

河南停雨後,我想起一部電影

第二個,酒(放縱)。

米店裡,一家人發現勞力士,瑪莎拉蒂都換不來一口吃的。

妻子很聰明。

果斷拿出丈夫珍藏的威士忌,老闆娘眼睛一下就亮了。

沒錯

比起錢,酒帶來的放縱,還能讓人在末日中享受最後的歡愉,寄託幻化的“希望”。

可妻子清楚,此刻家人需要的不是幻覺。

他們要抓住真實的希望,哪怕很渺小。

河南停雨後,我想起一部電影

第三個,體面(尊嚴)。

一家人在這路上丟掉了不少日常飾品。

女兒的假睫毛,新衣服;妻子的眼鏡;父親的假髮……

這是他們曾經為自己武裝的體面。

以上都還算“身外物”。

路上,他們遇到好心人在街上派食物。

趕緊去排隊,可正好輪到自己,食物派完了。

當一家人實在身無分文,物資窮盡,還拿什麼去換?

“撲通”。

父親跪下,磕頭,央求對方給孩子們一點食物。

丟掉體面,丟掉“尊嚴”,能換來什麼嗎?

什麼也沒有。

對方看都沒看一眼,揚長而去:“真的沒吃的了”。

這家人恍然大悟

尊嚴,不是靠裝的,是要靠自己賺的。

那麼。

丟棄這些曾經眼裡最珍貴的東西后,他們得到什麼?

仔細看,藏在細節裡。

電影全程共出現三次牽手。

第一次,停電當晚。

妻子邀請丈夫看星空,畢竟城市的燈暗下來後,星星也明亮了。

突然,他心血來潮,想浪漫一把。

但妻子移開了手。

河南停雨後,我想起一部電影

她顯然還憋著氣呢。

第二次,停電60天。

一家人千辛萬苦,終於靠著毅力,找到棲身之所。

深夜睡下之前。

這次是妻子主動,用手悄悄向丈夫“進發”。

因為她目睹了他的轉變,重溫了他的真摯。

河南停雨後,我想起一部電影

第三次,停電90天。

渡河時,父親意外被水沖走,不知所蹤。

一家人都以為父親死了。

可那又怎樣。

哭吧,哭完擦乾眼淚,只能餓著肚子,帶著悲傷繼續趕路。

此時妻子意志消沉,越走越慢,甚至停下。

她不想活了。

此時,兒子回過頭去,堅定地牽起媽媽的手,拖著她走。

河南停雨後,我想起一部電影

看到了嗎:

一路下來,物質上,他們沒有換回任何東西。

出發時,大包小包,行李很全。

可最終到達目的地時,只有四個人,空無一物。

河南停雨後,我想起一部電影

他們尋回的,就是最簡單的:

愛與責任。

父親,重新學會珍惜身邊人;孩子,學著父親的樣子去學會承擔。

這才是電影照進現實的地方。

暴雨後,我們的城市怎樣了?

當然有各種觸目驚心的艱難。

同時,還有更多真實的暖意

有人把自己的車開出去,當“充電寶”給鄰居充電;

河南停雨後,我想起一部電影

有人拿起鍋碗瓢盆,前往災區送熱乎飯菜;

河南停雨後,我想起一部電影

有人創造條件,堅守崗位,傳遞生的希望。

河南停雨後,我想起一部電影

這恰恰是《生存家族》成為優秀災難片的原因。

它講一家人的故事。

卻觸動了所有人長期麻痺的神經。

電影種種怪誕。

不過在講述一個被驗證過無數次的經驗:

災難,最終考驗的不是我們多富有,多強大。

而是作為被情感與責任滋養壯大的人類。

因何富有,因何強大。

河南停雨後,我想起一部電影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編輯助理:小津安4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