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樑是建築文化一部分,體現了在修建橋樑時所表達出來的精神財富

何為文化?迄今為止關於文化並沒有一個權威的定義

,但為了確定橋樑的文化分期,本文采用王玉德先生的觀點定義文化:“文化是體現人類思想和實踐的現象……文化是人類創造的,有人類的地方就有文化,文化可以分為物質、精神、制度、行為四個層面,”因此建築文化就可定義為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建築物質財富和建築精神財富,橋樑文化是建築文化的一部分,體現了人類在修建橋樑、使用橋樑時所表達出來的物質和精神財富,

橋樑是建築文化一部分,體現了在修建橋樑時所表達出來的精神財富

原始社會時期至秦

,橋樑文化萌芽時期

獨木橋、汀步橋到原木式橋樑、絕水石堤

,再經過百餘年的發展到跨空梁橋,這個時期中國的大地上已遍及梁橋、浮橋、索橋等多種橋樑,橋樑文化由此產生開始萌芽,但萌芽時期的橋樑文化僅限於物態文化,多是橋樑及橋樑構件等物質實體的綜合體現,甚至不能表現出中國古代橋樑所特有的藝術風格,其意義僅為便於人類相互交流的交通建築而已,至於這時期橋樑事業的相關成就在前文中都有提及,所以不加贅述,唯一需要在此提及的是這個時期的一些故事中的橋樑本無特殊含義,但卻在後世的橋文化發展中衍生出了特殊意義,

橋樑是建築文化一部分,體現了在修建橋樑時所表達出來的精神財富

兩漢、魏晉、南北朝

,橋樑文化發展時期,

橋樑文化的發展包含三點

,橋樑附加意義、橋樑建築藝術和橋樑文學,首先是橋樑附加意義增加,此階段橋樑本身附加了除交通建築外的其他意義,主要可以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某座橋樑因為發生在其上的事件,從而被人們用來代表其他意義,例如這時期蘊含其他意義的典型代表橋樑,灞橋,灞橋始建於漢朝,跨越灞水,相傳王莽三年失火,橋被焚燬,重修後改名長安橋,因其位於潼關通西安的要道上,行人東出長安,親友均在此斷腸送別,所以灞橋又有“銷魂橋”之稱,灞橋折柳贈別的習俗也開始歷代相傳,至此灞橋身上附有了離別之義,另一方面體現在橋樑附有宗教意義,併為人們所接受

橋樑是建築文化一部分,體現了在修建橋樑時所表達出來的精神財富

橋樑建築藝術風格形成是體現橋樑文化發展的現象的第二點,古今中外橋樑造型其實大致相同

,那麼什麼才是我國古代橋樑所特有的藝術風格呢?據對現存的古代橋樑和文獻記載分析,橋樑附屬建築和石作雕刻是中國古代橋樑最具代表性的標誌,所謂橋樑的附屈建築指的就是橋屋、亭閣、欄攬、牌坊等,石作雕刻則是石橋的橋頭或欄杆上的裝飾性雕刻,兩漢以前,中國古代橋樑,或許是技術原因,或許是對橋樑只是交通建築的既有觀念問題,這種藝術風格表現得並不明顯,但是當橋樑發展到了兩漢時期,無論是橋樑的建造技術還是其美觀程度都己經上升至一個新的高度。

橋樑是建築文化一部分,體現了在修建橋樑時所表達出來的精神財富

隋唐至明清

,橋樑文化繁榮時期

這段分期的時間似乎有些冗長

,但本文為了確保在分期時維護橋文化的連續性,所以將這一千餘年劃撥在一個時間段內,從隋唐至明清,橋樑建造技術的提高是不言而喻的,橋樑文學的創作震古爍今,甚至有關橋樑的風俗習慣深深地滲透到了世俗生活中,這個時期的橋樑建造技術成績斐然,這在上文的以技術為標準的分期觀點中的最後兩個階段己闡述,在這個部分就不加重複,不過仍需補充兩點:一是因為隋唐時期建築群體佈局和城市規劃的成熟,要求作為建築群組成部分的橋樑兼顧周圍環境,其形態與建築群形成要相協調,並且在中外文化交流日盛的背景下,橋樑藝術風格注入了新的因素,石作雕刻更加複雜,整體風格偏離了前代的端莊雄偉,變得繁複華麗。

橋樑是建築文化一部分,體現了在修建橋樑時所表達出來的精神財富

中國古代橋樑和民間風俗有特別緊密的聯絡

,尤其是走橋風俗由來甚古,自隋唐之後更是風靡於世,無論是避災祈嗣,還是婚俗喪俗,走橋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環節,婚俗中的走橋十分講究,所走之橋的名稱一定要是吉利的,例如紹興城內娶新娘要過之橋分別是福祿橋、廣寧橋、空佑橋、迎恩橋、拜王橋、昌安橋,娶新娘隊伍走過這些橋後才能進夫家大門,喪俗走橋則更為複雜,在不同地區有不同的儀式,因主題限制本章對喪俗走橋儀式不加以細說,但無論儀式有什麼區別,其主要目的都是希望往生者能在陰間暢通無阻,為避災祈福的走橋又稱“渡厄”、“走百病”、“遊安”等,一般在上元節前後的晚上進行,人們需經三座橋或七座橋,熱鬧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