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叫理論基礎,為啥文章要有理論基礎?

我們寫的是學術論文,要有學術性即理論分析!

啥叫理論基礎,為啥文章要有理論基礎?

有小朋友在後臺留言問:果啊,啥叫理論基礎,為啥文章要有理論性和理論分析!這說的到底是啥啊?哎,這個問題本果也經常跟學生說,也是論文寫作經常出現的問題,今天我們就把這個問題掰扯一下。

首先,我們寫論文寫的是學術論文,學術論文是與非學術論文相對的一種分類方式,是指理論上對某個事情的分析和闡述,所以它必然要涉及到理論基礎。

舉個例子,學術論文長成這個樣子《案例指導制度的改革目標及路徑——基於權威與共識的分析》;非學術文章長成這個樣子《推進指導案例;構建和諧司法》。你發現它們兩個的區別了嗎?前者是學者寫的,目的是在學術的層面探討案例制度的改革路徑,試圖分析案例指導制度的本質根源,進而提供一個理論上的思考;後者是一個類似工作報告、政策口號一類的,並不試圖從理論上分析,也不想有什麼深刻性,就是想表達這麼一個觀念。大學生、研究生、教師都是研究人員,是研究群體的組成部分,他們寫的東西都是學術性文章,要求從學術也就是理論層面上分析,而不能停留在口號,政策,輿論導向什麼的表層上。同樣的選題有《給正當防衛“穩穩的保障”》與《特殊正當防衛的法律適用與立法研究——以“淶源反殺案”為例》,你能發現它們之間的不同了吧。

其次,寫論文是要解決問題,還記得知識體系和知識圖譜之間的關係嗎?(檢視你為什麼不會寫論文?那是因為你有知識沒思維!)(戳題目即可閱)寫論文是要解決問題的,是在問題的引導下進行的,目的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

愛因斯坦說,問題不能在其被提出的層面上被解決!啥意思?問題只是一個表象,它背後有產生的根源,你得在根源這個層面上解決問題,這就涉及到了產生問題的原理層面,你得進行理論分析。比方說,你和你媽因為穿秋褲這個事情發生了爭執,長春現在已經下雪了,你媽認為你必須穿秋褲,你說你不感覺到冷,不穿並執意要露出腳脖子。娘倆因為這個事情鬧紅了臉。那你說你不覺得了,這個問題的前提和根源是什麼?——是你有一個假設——我能感知我身體的冷熱,我的身體冷不冷,我是自己能知道的。這典型就是哲學中的我自己和我的物質體之間的關係。但是我們自己能完全地感知我們的物質體嗎?並不能,舉個例子,你感冒過嗎?你受寒感冒這個事情就是因為你的身體冷,但是你的意識不覺得冷,所以你感冒了。結論是你的意識(你自己)並不能完全感知你的物質體。所以到了節氣就應該穿秋褲。

我再重申一下,你和你媽在穿秋褲這個問題上的爭執在穿不穿這個層面上解決不了,因為你們誰也說服不了誰。你必須上到這個問題產生的根源來解決這個問題,而這個根源就在於你的潛意識認為,我不覺得冷就是我的身體不冷。但實際上是你的意識經常感知不到你的物質體,感冒這回事就能很好地說明這個東西。於是在理論層面上分析完了之後,我們回到現實中的問題層面,你不覺得冷,但是你的身體會冷,請你老老實實穿上秋褲。看到沒?這就是問題不能在其產生的層面上被解決。

學術問題也是這個道理,它必須上升到它的原理層面上被分析,進而才能被解決。

最後,你寫的是學術論文,你的論文需要解決一個問題,所以你需要有理論分析。

理論分析這個事情其實是考察你的基本功,你的學術功底,說白了就是你的基礎知識。你在大學上課期間學習到的基本理論、基本概念、基本……所以,你看大學的基礎知識很重要吧,它就是你未來解決問題的理論源泉。我說到這裡,你明白了嗎?

我們經常說一篇論文沒有理論性,是指學生在論文中提出了一個問題,然後就圍繞這個問題就問題談問題,根本不會升華到理論層面上探討,你不能昇華就意味著你不能透視這個問題產生的根源和本質,所以你也解決不了你提出的問題。所以,如果老師說你的論文沒有理論性,就是說你沒看透這個問題的本質,也沒將這個問題提升到理論層面去分析和解決。從另一個側面來看,估計你的基本功也不咋地,因為這個環節非常考驗一個人的學術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