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思淺談歐美電影分級制

論及當代電影,沒有人會質疑它的兇猛發展,但是作為大眾消費的娛樂工具,就不得不顧及大眾和社會的理解與承受力,於是審查和分級制度應運而生。

榮思淺談歐美電影分級制

在介紹美國電影分級制度之前,榮思首先要為大家展示一個名詞“MPAA”,全稱為“The Motion Picture Association of America ”,即“美國電影協會”。這個組織成立於1922年,總部設在加利福尼亞州,委員會的主要成員是由美國最大的七家電影和電視傳媒巨頭的主席和總裁共同擔任:分別是迪斯尼公司、索尼聲像、米高梅電影製片公司、派拉蒙公司、二十世紀福克斯公司、環球影像、華納兄弟。

榮思淺談歐美電影分級制

1968年由“美國電影協會”(MPAA)的主席傑克·沃倫蒂牽頭制定的新的自願性質的影片分級體系應運而生,美國電影的分級大致可以劃分為以下這幾個級別,G:適合所有人觀看、PG:家長指導級、PG-13:強烈要求家長指導13歲以下青少年觀看、R:沒有家長陪同的十七歲以下少年禁止觀看,例如《死侍》、NC-17:屬於兒童不宜,無論有無家長陪同,17歲以下青少年都不能觀看。

榮思淺談歐美電影分級制

一部電影完成後,一般會送到美國電影協會進行定級,但這不是強制性的,和電影審查制不同,它不受法律制約,是電影人自發研究出的電影保護機制。

但是該分級制影響深遠,幾乎所有觀眾和放映商都會參照定級決定是否觀看或放映此片,你不送去定級,這部影片就像未經官方認證的假貨,無法獲得市場許可,大大降低市場收益。

榮思淺談歐美電影分級制

進行影片定級的都是從事電影行業的人員,美國電影協會成員是主力軍,但考慮到影片的盈利,關心影片商業性的影院業主也會參與定級,雙方互相制衡。

據榮思不完全統計,除了電影分級制度開始實施的最初幾年是PG級影片佔主流,隨後的40多年R級電影一直處於主導地位(包括1984年新增PG-13)。影片定級為R級就意味著凡是年齡17歲以下的觀影者都必須在父母或者監護者的陪同下才能觀看電影。

榮思淺談歐美電影分級制

2003年,R級電影數量達到歷史最高位,達到645部,第二是PG-13(186),當年上映的電影包括了科幻大片《駭客帝國2:重灌上陣》和《終結者3》。2017年,R級電影307部,將近是PG-13級電影數量的2倍,其中包括了《五十度飛》和《逃出絕命鎮》。

儘管美國電影分級制度發展了很長時間,但仍舊受到廣泛的指責,且在執行過程中的確存在著問題。首先是有關評級尺度的爭論,這個爭論從電影誕生開始就一直存在著。

榮思淺談歐美電影分級制

有些人認為現行的電影分級制度過於嚴苛,嚴重的損害了言論自由並且妨礙了NC-17級電影的正常發展;而另一批人認為現行制度過於寬鬆,對民眾的道德觀、宗教觀造成了衝突,對青少年造成了不好的影響。其次是執行問題,在分級政策誕生之初網際網路沒有廣泛應用,民眾只能在電影院裡觀看電影。時過境遷,網際網路現在已經得到普及,青少年可以透過網路看到更高等級的電影。

榮思淺談歐美電影分級制

在榮思看來沒有電影分級制度,帶來的兩種後果:

只適合成年人看的電影,也要被剪去不該被剪的鏡頭。這種鏡頭導演之所以會拍出來並始終不捨被剪,必然有其重要性,甚至往往是精華之所在。

不適合未成年人看到的鏡頭,只因沒有明確的界限之分,被保留下來,大人小孩共賞時,嚇壞小朋友或者教壞小朋友。

榮思淺談歐美電影分級制

綜上所述榮思認為,雖然美國電影的分級制度仍在完善階段,但它在保障藝術表達自由的同時加強了電影行業自律,並且有效地保護了未成年人,給成年觀眾提供了更多選擇空間。

於電影行業而言,它是一種經歷長時間演變、進化產生的電影分級方式。而榮思也認為美國電影分級制度成為世界上非常合理的一種分級制度,其分級方式值得借鑑。

榮思淺談歐美電影分級制

以期,不同年齡段人們可以看該看之電影,享能享之視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