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姓|楊姓:出自姬姓,是黃帝的後裔

楊姓在中國歷史上是值得大寫特寫的一個姓氏,歷代名人輩出。秦漢魏晉時期有“四世三公”(楊款、楊震、楊彪)和“西晉三楊”(楊駿、楊珧、楊濟);隋朝達到頂峰,楊姓建立帝國併成為國姓;唐朝的楊姓繼續輝煌,一共有11個人當上宰相;宋朝楊家將,明朝的名臣“三楊”(楊士奇、楊溥、楊榮)等等。而且,在歷代狀元中,楊姓有22個。

楊姓在宋版《百家姓》位列第16位,全國楊姓總人口大約有4270萬,是中國第六大姓。四川楊姓人口有380多萬,是楊姓第一大省。

貴姓|楊姓:出自姬姓,是黃帝的後裔

楊氏圖騰

楊的釋義:高大的神木扶桑樹

中國古代著名的《山海經》一書中,“海外東經”裡有這麼一句話:“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這句話中,“十日”,是中國遠古時代太陽神話傳說中帝俊與羲和的兒子,化身為10個太陽;“大木”指的是神木,也就是楊樹、扶桑樹;“日”就是太陽,傳說中,太陽上住著金烏,有的說太陽被飛翔的金烏託著移動,金烏是太陽的代名詞。

再來看“楊”字。“楊”由“木”和“昜”組成,“木”特指神木,“昜”是形象表達“日升湯谷”的意思。

湯谷,也叫陽穀、暘谷,在什麼地方呢?根據史料記載,湯谷位於山東東部沿海地區(今山東日照),是上古時期羲和族人祭祀太陽神的地方,是東夷文明的搖籃,也是中國太陽文化的發源地。

在湯谷,生長著高大的扶桑樹。湯谷臨近大海,原始氏族不像現代人那樣知道太陽的升落規律,以為太陽是從海里升起來的,所以就把湯谷視為太陽昇起來的地方。

住在湯谷的原始氏族,透過觀察太陽在扶桑樹東西兩側的升落高度變化來計算時間,稱為扶桑紀曆。由此,這個氏族就被稱為“楊”。

貴姓|楊姓:出自姬姓,是黃帝的後裔

楊杼畫像

楊姓主要來源:姬姓“三封楊侯”

楊姓的來源比較複雜,而且爭議頗多。在受姓始祖這個問題上,爭論從宋朝開始到現在就沒停止過。當然,在學術問題上,各說各有理。楊姓主要來源於姬姓,而且是楊姓歷史上有名的“三封楊侯”。

姬姓是黃帝的姓氏。一脈相承姬姓的周武王死後,兒子姬誦即位,即周成王。周成王封同父同母的弟弟叔虞為唐侯,封地在古唐國(今山西聞喜東北)。

後來,周康王封叔虞的二兒子杼為楊侯,封地在楊國(今山西洪洞東南)。楊國這個地方,原來是以楊樹為圖騰的少數民族姜戎中的一支居住地。杼的第六世孫康,跟著周宣王北征,結果陣亡。康沒有後代,周宣王把自己第五個兒子澗(尚父)過繼到康的名下,以繼承康的事業。但周宣王把兒子過繼後,居然把封侯的事情給忘了。直到周幽王即位後,才把尚父封為楊侯。

關於尚父封侯的另一種版本的說法是,周宣王的兒子尚父,在周宣王活著時沒被封爵,直到周幽王上臺後才被封為楊侯。

不管是哪種版本,大家都還是承認尚父被封楊侯這個事實,而且這個楊國存在的時間比較短暫。東周周桓王期間,楊國被晉武公滅掉。此後,楊國遺民就以國為姓,生活在山西洪洞、陝西咸陽和河南洛陽一帶,有的後來長途遷徙到廣東甚至海外。

晉武公滅掉楊國後,把楊國那塊土地賜給兒子伯僑,伯僑被封為楊侯。伯僑生文,文生突,為晉國大夫,食邑於羊舌,是為羊舌氏。突生職,職生赤、肸、鮒、虎、季夙。肸字叔向,又稱叔肸,因功被分封在楊邑(今山西洪洞東南)。肸子伯石,字食我,以邑為氏,稱為羊舌氏。

公元前514年,晉滅羊舌氏,食我的兒子楊道逃到華山,居住在弘農華陰,以祖宗封地楊為姓,其後代開基各地,成為楊氏繁衍發展的主流,史稱楊氏正宗。東漢楊震家族、隋朝皇帝楊堅家族、唐朝楊貴妃家族、宋朝楊家將家族等,都出自弘農華陰楊氏。這支楊姓經過2000多年的發展,至今已成為楊姓中的最大支派。

除“三封楊侯”外,姬姓楊姓還有一支河東楊氏,晉文公(伯僑侄子)重孫談(晉悼公)的弟弟楊幹被封在楊邑,後世子孫以邑為姓,這支楊姓被稱為河東楊氏。

另有一支楊姓,周景王的後裔被封在古楊邑(今河南宜陽西),其後就以楊為姓,但這支楊姓幾乎沒有什麼記載。

“三封楊侯”的楊姓,除伯僑的後裔顯赫於後世外,其他兩支後裔功微勢弱,又無其他可頌揚的事情,史料中記載很少。

貴姓|楊姓:出自姬姓,是黃帝的後裔

伯僑畫像

楊姓其他來源:同源改姓和賜姓

楊姓的其他來源比姬姓來源更為繁雜,主要由同源、同音、避難、避仇、收養、過繼、賜姓以及少數民族改姓等構成。

首先是他姓改楊姓,由於楊姓是大姓,這種情況較為普遍。春秋戰國時期,羊氏、羊舌氏因與楊氏同出於姬姓,其中一部分人後來改為楊姓。古代揚、陽與楊同音、通用,揚姓、陽姓部分人後來大多改為楊姓。

較為典型的是董楊聯宗。唐末五代時,有個叫董思安的人,因故將兒子寄養在楊家,兒子長大後就以楊為姓。宋高宗時,餘杭人董世興在福建做官,與泉州人楊夢齡交往密切,將兒子寄養楊夢齡家裡,其後代以楊為姓。這兩次改姓,使董、楊兩姓結為友好姓氏,世代聯宗,成為親族。

迴歸舊姓的例子,以著名的楊家將中的楊老令公楊業為代表。楊業原來叫楊崇貴,後來為避北漢世祖劉崇的名諱,改名叫楊重貴。楊重貴年輕時為劉崇效力,因功績顯著,深得劉崇喜愛。劉崇就賜他姓劉,改名劉繼業。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北漢君主劉繼元降宋,但劉繼業仍然苦戰不降。趙光義認為他是一個忠勇的人,叫劉繼元去招降劉繼業。劉繼業最終放棄抵抗歸宋,恢復楊姓,改名楊業。

至於賜姓,就更多了。早在三國蜀漢時,諸葛亮平定哀牢夷後,賜當地少數民族為趙、張、楊、李等姓。隋初,尉遲崇在與突厥交戰中力戰而死。其子尉遲義臣年幼,楊堅將他帶進宮中撫養。尉遲義臣長大後,成為楊堅的貼身侍衛。楊堅感懷尉遲崇的功業,賜尉遲義臣為皇室之姓楊姓,還確定他在皇族中的輩分。

少數民族改姓為楊,很為普遍。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施行漢化政策,其中的莫胡盧氏改為楊姓。白族中,楊姓一直是主要姓氏,人口眾多,唐朝時甚至為白族第一大姓。

楊姓的遷徙傳播

楊姓發源地,是在今山西省境內。春秋時楊為晉所滅,楊姓便向西發展繁衍,其先遷入陝西,後遷入山西省汾水中游的霍縣一帶,而後繁衍至河南。

春秋戰國時期,有楊氏族人遷入江漢地區(今湖北省潛江一帶),後因楚國勢力不斷加強,他們向東南遷至江西。與此同時,又有楊氏族人自山西遷至江蘇和安徽,散佈於長江中下游地區。

秦漢時期,楊姓有的遷居河內,有的遷居馮翊(今陝西大荔),廣泛分佈於中國北方地區。楊姓入川也於此時,多由湖北、陝西遷去。

晉、唐、宋時期,由於西晉末年“永嘉之亂”、唐玄宗時的“安史之亂”及宋代的“靖康之亂”,中原社會動盪,許多楊姓子孫為了避亂,大舉南遷,其中以福建為遷播中心。

公元1056年(宋仁宗嘉祐元年)潮汕大多楊姓居民始祖楊繪,晚年棄官南下,來海陽縣官溪都(今榕城區仙橋、梅雲一帶)定居,創槎橋村。楊氏一支在此繁衍生殖並蕃遷潮汕各地。

鳳湖楊厝,在揭西縣鳳江鎮,開基祖楊梅軒,先祖楊三陽原居揭陽槎橋鄉,後移居揭陽(今屬澄海)蓬州都外砂鄉。至二世楊公道(1331年-1396年),字程川,明洪武四年因避土匪許之信之亂,再移霖田都棉湖寨西門,從事商業。楊公道置糧田三千三百餘畝,分給諸子。明正統十一年曾孫楊梅軒移居鳳湖開基,成為鳳湖楊氏一支。

元末明初,大批江西、浙江的楊姓宗族,遷往湖廣地區。隨後,楊姓也開始了大規模向海外遷移,移居的主要地區是在今天東南亞一帶的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斯里蘭卡、孟加拉、越南、寮國、柬埔寨等國家。

(燕趙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