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出生不合周禮,司馬遷直言不諱寫入《史記》,禮儀變化致誤解

作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的名號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他周遊列國、著書立說,人生經歷相當豐富多彩。在很多人的心目當中,孔子的形象一直是光鮮亮麗的,殊不知,關於他的身世存在很多謎團。甚至還有人議論說,

孔子根本就不是"婚生子",更不配受到世人的推崇。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傳言流出,主要是因為司馬遷的《史記》一書。那麼,孔子的身世究竟如何呢?

孔子出生不合周禮,司馬遷直言不諱寫入《史記》,禮儀變化致誤解

孔子畫像

古今文化差異大,“野合”並非未成婚

按照現代人的理解方式,“野合”這個詞確實不太雅觀,更不符合人們的道德禮法標準。但是,古代人敘述的方式跟現在有很多不同之處,不可妄加揣測。

孔子出生在春秋時期,那個時代的人們格外講究周禮,只有符合禮儀規定的事情,才能稱之為"文"。而與之相對應的,便是"野",意思是不符合禮儀規定的行為。

再來說男女成婚這件事,古代人講究三媒六聘合巹良緣。這樣一看便非常清楚了,

司馬遷所說的"野合",是指孔子父母的婚姻不符合禮法,並非是沒有成婚便生子的意思。

孔子出生不合周禮,司馬遷直言不諱寫入《史記》,禮儀變化致誤解

司馬遷劇照

首先來了解一下孔子父親的家事。叔梁紇年輕的時候娶施氏為妻,但幾十年過去了,他的妻子只給他生了九個女兒。古代人是非常重男輕女的,因為女人既不能繼承家業,更不能像男子那樣主持宗族祭祀,他的急迫心情可想而知。

為了生下兒子,叔梁

便納了一門妾室,沒想到卻得了一個跛腳兒子。身體有嚴重殘缺的兒子跟女兒一樣,不能承家業祭祀祖宗。

最後,那個妾侍帶著兒子離開了孔家,當時的叔梁紇已經是高齡老人,面對此種情形只能無可奈何地接受。

施氏去世後,叔梁紇便娶了顏徵在做續絃,而孔子便是他們婚後生下的兒子。從這個角度來說,孔子的出生名正言順,為何司馬遷會那樣評價呢?

孔子出生不合周禮,司馬遷直言不諱寫入《史記》,禮儀變化致誤解

孔子劇照

原來,古代雖然沒有較為明確的婚姻法,但結婚年齡還是有相關要求的。

男子的結婚年齡為16歲到64歲,女子則是14歲到49歲,如果成婚的兩個人不在這個年齡段,那麼就是不符合禮儀規定的婚事,是不被世俗所認可的。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規定,主要還是為了延續香火,不在這個年齡段的人婚後不易有孕,自然就沒有成婚的必要。

顏徵在嫁過去的時候尚且未滿二十歲,但叔梁紇的年齡卻超過了64歲,這就是孔子"野合而生"的由來。

總而言之,孔子父母的婚事雖然不符合禮法,但確確實實已經成婚,所以不存在"私生子"之說。況且,顏徵在的家境非常普通,叔梁紇家卻是個貴族家庭,年齡差很大也可以理解。

孔子出生不合周禮,司馬遷直言不諱寫入《史記》,禮儀變化致誤解

孔子劇照

孔子頗受尊敬,《孔子家語》難免矯言粉飾

在記錄歷史的時候,司馬遷這個人向來嚴謹一絲不苟,更不會畏懼權勢不敢說真話。所以,《史記》當中的記載可信度非常高。除了這本著作以外,

《孔子家語》中也曾經提到過孔子的母親,還說她是明媒正娶的續絃夫人。只不過有一點需要注意,《孔子家語》的編寫者乃是孔子的門生,他們究竟會不會如實記載,那便不得而知了。

孔子出生不合周禮,司馬遷直言不諱寫入《史記》,禮儀變化致誤解

孔子家語

《史記》中寫到“丘生而叔梁紇死”,意思就是,孔子剛剛出生父親便去世了。還有一種說法是,孔子三歲的時候父親才去世。但無論如何,都說明孔子對父親的印象並不深刻,甚至有可能根本沒有見過面。

為了將父母進行合葬,孔子甚至作出過"當街停棺尋找父親"的舉動,最後才終於獲得了同鄉人的幫助。

針對這一點,可以有多重解讀:

第一,孔子的父母並沒有婚配,所以對方家族不願意承認他的身份。直到孔子的母親去世,才不得不礙於顏面將他認回。

第二,孔子的父母的確已經成婚,但族中的其他人意圖謀奪家產,所以才利用“成婚年齡不符禮法”這個理由,妄圖抹去他的身份。

孔子出生不合周禮,司馬遷直言不諱寫入《史記》,禮儀變化致誤解

史記

總結:

對於古人來說,認祖歸宗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孔子沒有合理的身世,絕對不能招攬到那麼多的學生。除此以外,外室女子沒有與夫君合葬的資格。不管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母親,孔子都不得不迴歸家族。

對於自己的年少生活,孔子常常說"吾少也賤",因此,他收學生的標準非常低,只要對方有好學之心,便可以拜他為師。很多人都將孔子評為"至聖先師",正是因為他的不拘一格。

我是

史海魅影

,關注我為歷史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