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正宏:孔子為何被司馬遷列入“世家”?

陳正宏:孔子為何被司馬遷列入“世家”?

每一個時代都有自己的理想主義。而當迴歸常識都變得異常艱難的春秋時代,卻有一個人,不顧自己地位的低微,力量的單薄,依然不屈不撓地展示他對理想的堅守和張揚——這個人就是孔子。

他留下了很多故事,教化著身為中國人的你、我、他。那麼,《史記·孔子世家》記錄了他的哪些事蹟,是我們在《論語》裡看不到的?

這一卷的最後,我們要來講講《史記》三十世家上半部分裡最獨特的一篇——《孔子世家》,取的角度,是跟《論語》做一點比較。

陳正宏:孔子為何被司馬遷列入“世家”?

《論語譯註》(簡體字本),楊伯峻譯註

司馬遷寫《孔子世家》時所依據的史料,大部分是清楚的,主要有《論語》和《春秋》三傳,同時也用到了子書中的《孟子》《荀子》,以及跟現在還能看到的《孔子家語》有關的早期的孔子故事集。

《孔子世家》因為是隻寫孔子一支的,所以結構上相對而言比較簡單明晰。它是由一個主要塊面,加一個附錄,再加一段結語組成的。主要塊面,就是孔子本人的生平事蹟;附錄,是從孔子的兒子孔鯉起,到司馬遷身處的西漢前期為止,孔子後代的簡單系譜;最後的結語,就是著名的“太史公曰”。

《孔子世家》的那個主要塊面,大致又可以分為四個部分:一頭一尾,分別寫孔子的生和孔子的死,中間再分成兩個部分,前一部分主要寫仕,就是孔子做官或者求官的經歷;後一部分主要寫學,就是孔子從事學術研究和教育工作的主要貢獻。

跟大家熟悉的《論語》相比,《孔子世家》裡的孔子,不僅個人履歷更清楚,而且一生故事多多,充滿了戲劇性和緊張感。

陳正宏:孔子為何被司馬遷列入“世家”?

明人擬想的孔子像

比如《孔子世家》的開頭,寫孔子的出生,最勁爆的,是說孔子是他爸叔梁紇和他媽一位姓顏的女子“野合”而生的。“野合而生”的孩子,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私生子了。這讓後來的道學家很是難堪,所以歷史上不斷有人出來,用自己認為正確的方式解釋這個“野合”。比如寫《史記索隱》的司馬貞,就說因為孔子的爹媽是老夫少妻,不合禮儀,這就叫野合。這說法後來很是被人嘲笑。當然也有不少學者,從文獻本身出發,實事求是地講這個故事。最近的一次,就是復旦大學歷史學系的朱維錚教授,在一次講座上介紹了《史記》的這一記載。遺憾的是,因為被個別不讀書的新聞記者“爆炒”,還引起了爭議。

不過同樣是在《孔子世家》的第一部分,孔子也有可以傲人的一面,那就是他的身高。據《孔子世家》說,孔子有“九尺六寸”,被當時人稱為“長人”。這個九尺六寸,如果按司馬遷所在的西漢的度量衡算,漢尺一尺相當於今天的23。1釐米,那孔子就是2。21米的巨人了,這有點令人難以置信。所以很早就有學者指出,這裡的“九尺六寸”,應該按孔子生活的周朝的度量衡算,周尺一尺,是今天的19釐米左右。所以孔子的身高,應該是1。9米左右。近年江西南昌漢海昏侯墓出土了一件孔子像衣鏡,背面寫有文字,與《孔子世家》頗多相似,其中也記錄的孔子身高,也是“九尺六寸”。可見孔子是個大高個兒,是絕對沒有問題的。

陳正宏:孔子為何被司馬遷列入“世家”?

孔子像衣鏡上關於孔子生平的文字

《孔子世家》裡記錄孔子仕宦遊歷的部分篇幅最大。主要記錄了孔子早年在魯國從政,因魯國當局的漠視,導致他離開而周遊列國,到處碰壁,晚年又應邀迴歸魯國,卻依舊難以實現個人政治抱負,這樣一個曲折的過程。

在這一曲折過程中,《孔子世家》裡的記錄,大多數有據可查。但也有一些內容不見於今本的《論語》,而且爭議不斷。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孔子當年在魯國做司寇時,誅殺魯國大夫少正卯的故事。

說是魯定公十四年(前496年),孔子五十六歲,迎來他仕途的巔峰,不光當上了大司寇,也就是魯國的高等法院院長,還兼了代總理的職位。高興啊,不禁喜形於色。他的一個學生看到了,就跟他說:“老師啊,我聽說君子都是面臨災禍無所畏懼,有福降臨也不喜形於色的。”意思是老師您是不是開心過頭了啊。孔子到底是老師,回答說:“是有你這一說。不過你沒有聽說過這樣的話嗎,叫‘要享受那種即使地位顯貴、依舊能放低身段的樂趣’。”但接著,他就把擾亂政局的魯國大夫少正卯給判了死刑。據說他治理國家政務不過三個月,魯國就展現出一派新氣象:賣豬賣羊的都不亂標價了,男人和女人走路也不混在一條道上了,還路不拾遺,各地的客人來都城,都不用專門通關係找領導了,什麼事都一個視窗辦,辦完了馬上可以回家。

這個故事裡,引起最大爭議的,就是孔子“誅魯大夫亂政者少正卯”一句。而從現存史料看,孔子誅殺少正卯,早在先秦儒家經典《荀子》的《宥坐》篇裡已經有記載了。那故事,也有一個學生跟老師問答的外包裝,只不過學生提問的時候,據說孔子當代總理才七天,卻已經把少正卯給幹掉了,所以學生的問題也相當尖銳,說:“那個少正卯啊,是魯國的網紅啊。老師您才上位,就殺了他,是不是太冒失了?”《荀子》裡的這位孔子,則比《史記》裡的更大氣,上來就跟學生說:“你坐下,我一五一十告訴你原因。”接著就從五個方面,把少正卯如何壞到極點,都一一羅列了。他這一羅列,麻煩就來了,後代的不少學者,就從《荀子·宥坐》篇裡孔子給少正卯開列的罪名,找到了辨偽的證據,說那樣以非事實性的行為來定罪,咱們孔夫子是絕對不會做的,所以《孔子世家》裡記的孔子誅殺少正卯的故事,一定是假的。

不過,如果我們心平氣和地比較一下《史記》的《孔子世家》和《荀子》的《宥坐》篇,會發現兩個文字中,只有誅少正卯這一點相同,其他無一相同。而且《孔子世家》裡給予少正卯的定性語“亂政者”,《荀子》裡也是沒有的。因此,像有人說司馬遷是把《荀子》裡的那位孔子羅列的少正卯五大罪名都刪去了,再寫進《孔子世家》,恐怕是沒有根據的猜測。更可能的情況是,司馬遷所根據的,並不只有《荀子》,而是包含了現在已經失傳的多種文獻。而事實上到西漢前期為止,文獻裡記載了孔子誅少正卯一事的,也並不只有《荀子》一家。

陳正宏:孔子為何被司馬遷列入“世家”?

影印南宋乾道年間刻本《史記》裡的《孔子世家》卷端(選自《中華再造善本》)

《孔子世家》裡不僅有孔子誅少正卯這樣的開殺戒的故事,還有孔子被追殺的故事。那是他周遊列國時,在宋國碰上的倒黴事。

當時孔子正在一棵大樹下面開課,跟弟子們一起研習禮儀,冷不丁出來個宋國的司馬,叫桓魋,一心要殺了孔子,還連根拔起了那棵大樹。孔子當然得離開了。但大概是跑得不夠快,學生們就對他說:“老師咱們還是趕緊走吧。”孔子卻很淡定,說:“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意思是上天已經賦予我道德的使命,這桓魋能拿我怎麼樣!

我們讀今本的《論語》,會發現這個孔子被追殺的故事裡,孔子說話之前的情節,今本《論語》裡是都沒有的,只有孔子說的“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見於今本《論語》的《述而》篇。因此,單看《論語》的這一則,其實你是根本看不懂的。所以後來為《論語》做註解的,大都要引用《孔子世家》的這個故事,才能說清楚《論語》裡這句“子曰”的真實意思是什麼。

那麼,司馬遷所記的這個相對完整故事,來源於何處呢?

我們知道,今本《論語》是漢朝一位叫張禹的學者整理而成的,張禹的時代要晚於司馬遷,所以張禹的這個整理本,司馬遷肯定沒有見過。但是,司馬遷的時代,《論語》至少有三個系統的版本存世,就是出自孔安國的古文《論語》,和分別由齊魯兩地儒家老師傳授的《魯論語》《齊論語》。這些不同系統的本子,除了在《論語》各篇各條的編次方面有所不同,還存在對《論語》解釋的不同。但後來因為張禹綜合“古論”和“魯論”的整理本出來並流行,這些不同的編次和解釋,都慢慢消失了。而司馬遷在寫《孔子世家》時,應該是還看得到那三個系統的不同版本的《論語》的,也有機會了解不同的師說,所以其中有可以解釋今本《論語》語焉不詳的內容,也不足為怪。順便說一下,近年在江西南昌的海昏侯墓裡,也出土了漢簡本的《論語》,而且是已經失傳很久的《齊論語》。《孔子世家》裡記錄孔子周遊列國的軼事裡,還有一個也不見於今本《論語》,而且影響更大,是被人稱為“喪家狗”的故事。

陳正宏:孔子為何被司馬遷列入“世家”?

說是孔子周遊列國,推銷他的政治理想,到處碰壁。這回來到鄭國,不小心跟學生走散了。這孔老師老實啊,就一個人孤零零地在城牆下的東門口等。鄭國人見了,就告訴孔老師的學生子貢,說:“東門那邊有個人,看額頭像古代先賢堯舜的堯,看脖子像皋陶,看肩膀又像我們鄭國名人子產,但是他的腰部以下,比大禹短了三寸。那疲憊的樣子,就像是條沒有了主人家的狗。”子貢這就趕著去東門找老師了,找到後還把鄭國人的話,老老實實地給老師複述了一遍。沒想到,孔子並不生氣,說:“人的外形,是最不重要的。他們說我像喪家狗,沒說錯,真沒說錯啊。”

但這個故事,是《孔子世家》至今仍找不到原始文獻出處的一則,加上把孔子的形象,比附於誰也沒有見過的上古聖人,很難令人信服,所以清代學者崔述懷疑它是“齊東野語”,也就是個民間傳說。不過,跟《史記》時代相近的《韓詩外傳》裡也記錄了類似的故事,那它在漢代當時已為人熟知,是可以肯定的。而尤其重要的是,它不僅反映了孔子在個人遭遇困境時的一種自嘲,而且更有一種明顯的象徵意義。北京大學李零教授在《喪家狗——我讀〈論語〉》一書裡就說:“任何懷抱理想,在現實世界裡找不到精神家園的人,都是喪家狗。”

陳正宏:孔子為何被司馬遷列入“世家”?

《韓詩外傳集釋》

《孔子世家》在《史記》的三十世家裡,是特別注重個人具體年代的一篇,其中不僅有明確的孔子生卒年,而且依稀可以看出一部孔子年譜的雛形。司馬遷之所以能把孔子的事蹟記得相對清楚而有條理,一是他曾受學於孔子的後嗣、經學家孔安國;二是由於他親自去孔子的故里曲阜調查採訪過;三是他從心裡崇敬孔子——用今天的話說,司馬遷是孔子的鐵桿粉絲。

在《孔子世家》最後的“太史公曰”部分,司馬遷用了罕見的抒情筆調,表達了他對孔子的由衷讚美。他引《詩經》裡的名言,並加自己的評語,說:“‘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鄉往之。”這話在今天被去掉了最後一句裡的那個“然”字,而成為渾然一體的十六字金句。他第一次給孔子戴上了“至聖”的桂冠,這一稱呼,成為漢代以後歷代崇奉儒家倫理的統治者最喜歡送給孔夫子的一頂高帽子。

陳正宏:孔子為何被司馬遷列入“世家”?

影印南宋乾道年間刻本《史記》裡《孔子世家》末的“太史公曰”(選自《中華再造善本》)

不僅如此,事實上在《史記》裡,孔子似乎是個無處不在的人物。已經有細心的朋友發現,在我們講過的世家的前半部分裡,就頻頻可以見到這位老夫子的身影。在那些似乎跟孔子毫不相干的國家和家族的歷史敘事中,會忽然冒出一句“孔子生”“孔子卒”之類的話。很多時候,孔子成了《史記》敘事的一個時空座標。

太史公為什麼要給孔子做這樣的安排呢?

我想一個重要的緣由,就是司馬遷希望藉助於這樣的特殊形式,給春秋那樣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投注一點理性的光彩。每一個時代都有自己的理想主義,而當迴歸常識都變得異常艱難的時候,在那個時代,卻有一個人,不顧自己地位的低微,力量的單薄,依然不屈不撓地展示他對理想的堅守和張揚,而在他的身後,他所宣傳的東西,真的有極大的可能,成為一種籠罩性的統治學說。還有什麼,比這樣的歷史宿命,更讓一個相信天道輪迴的歷史學家著迷呢?

(本文摘自《血緣:〈史記〉的世家》,作者陳正宏)

陳正宏:孔子為何被司馬遷列入“世家”?

體驗先秦、西漢貴族的百樣人生,

探尋中華民族百轉千回的融合之路

陳正宏:孔子為何被司馬遷列入“世家”?

《血緣:〈史記〉的世家》

陳正宏 著

內容簡介

《史記》位列“二十四史”之首,讀中國歷史,不可不讀《史記》。本書以幽默的文風和讀者喜聞樂見的方式介紹了《史記》的三十篇“世家”,即先秦和西漢時期重要諸侯大姓的家族史。

姜太公果真是“偶遇”西伯?“三家分晉”有著怎樣的前傳?越王勾踐破吳歸的背後,還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史記》裡記錄的孔子事蹟,哪些是在《論語》裡看不到的?得了天下的劉邦,如何應對四面八方的威脅?“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訴說著他和韓信怎樣的工具人生?靠宮裡姐妹上位的兄弟,怎樣衝破陰影活出自己?漢武帝的兄弟侄兒,為何出了那麼多奇葩?這些古代的貴族為何有著如此奇幻的人生?中華民族又走過了怎樣的融合之路?本書將帶給你啟示。

作者簡介

陳正宏,復旦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中國古典文獻學博士生導師、全國古籍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上海市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主要從事版本目錄學、比較文獻學、美術文獻與美術史的教學與研究。著有《史記精讀》《東亞漢籍版本學初探》《沈周年譜》《詩畫合璧史叢考》《時空:〈史記〉的本紀、表與書》《血緣:〈史記〉的世家》等。

在復旦大學多次為本科生、研究生開設“《史記》精讀”課程,深受學生好評;2018年在喜馬拉雅FM開設線上課程“《 史記》精講”,收穫二百萬收聽量,受到眾多聽眾的由衷喜愛。

目 錄

陳正宏:孔子為何被司馬遷列入“世家”?

陳正宏:孔子為何被司馬遷列入“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