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民間婚俗篇(婚禮五步驟)

三明民間婚俗篇(婚禮五步驟)

1、提親

民國及其以前,農村男十五六歲,女十三四歲就配婚。男家看中女方,便託媒提親。若女方父母同意,就將女兒的生辰八字交媒人送至男家(俗稱出婚頭),壓在廳頭祈桌中央,3天內家中諸事順利,便可“合婚”,將男女雙方的八字交算命先生合算,若無相剋即可成親。

2、訂親

男女雙方家長商定彩禮和婚嫁事宜後,男方即向女方“過定”,送財禮。富貴之家還要送“庚全”、備禮單。一般的只送4包糖(冰糖、餅乾、米糕、糖茶或蓼花)和定頭錢。女家收聘後需回禮。 娶前,男方需向女家送“三節禮”。禮品除米粉、豬腿、粳米、糯米外,端午節加送粽子百個;中秋節送月餅;過年送雞及豬心肝全副。孃家回禮:端午節為筆墨、紙扇、夏布;過年為褲料1件,布鞋3雙(公公、婆婆、女婿各1雙)。

3、嫁娶

由男方將雙方的出生時辰和全家人的年庚送星家諏吉,寫好全紅柬帖託媒人送女家求娶。此後,男家佈置新房、置禮品、備花轎等。女家為女兒備辦嫁妝。嫁妝中必備子孫桶(馬桶)1個、雨傘1支、燈1對、小種雞2只、火籠1對(內裝松明1把或木炭、火柴1盒、芋頭1個、圓蔥2株、姜等)、鞋盤1個(內放剪刀、尺各1把)。有的富家還備“全廳面”或“半廳面”嫁妝。“全廳面”嫁妝除鍋灶外,其餘樣樣齊全。普通的是“一扛半”(“一扛”指一櫥、被子和蚊帳,“半”為一箱或一櫃),多者“二扛”或“二扛半”,少至3套衣褲。 臨娶的前一天,男家張燈結綵。花轎、禮擔、各種禮帖,由媒人隨迎親隊送到女家。迎親人數去時為單,回時必雙。至時,女家在大門前鳴炮迎接。其母必須“哭擔”,意為女兒到夫家才會得到疼愛。女方的母舅“開擔”,有意“罵擔”(即嫌禮擔欠豐厚,意為有罵,倆親家越親)。女家收禮後,回拜禮帖。同時,請舅母或“好命媽”(公婆、夫婿、兒女皆全的婦女)在閨房內用線給新娘“挽面”,謂之“開臉”。出嫁日清晨前,按吉時給新娘行加笄儀式,俗稱“上頭”。旋在廳尾擺上供桌,焚香點燭,新娘穿上紅色的嫁衣,坐在交椅上,臉朝廳尾,兩腳踏在“七星斗”上(即米鬥中點燃1盞七芯油燈,鬥上置1塊米篩),左右兩旁站著童男童女,由舅母或“好命媽”給她梳妝,童男童女也依次給她梳頭三下,再把頭髮綰成一個髻,插上簪子、白花(以示白頭偕老)、紅花,並說四句:“今日梳妝綰髻是大人,(某)家女子(某)家祖媽做到成,白花插在前,好子生在前。”母舅或兄向廳尾開新傘三下,謂之“出傘”。邊開傘邊說四句:“(某)姓阿使(女兒)到(某)姓做祖媽,人未去,魂先去,傳枝接葉,旺子旺孫。”然後將掛紅的傘,頭朝上放在廳頭。男方需給女方加笄禮物:米1鬥、公雞1只。同時辰,男方開洞房,廳頭、洞房點燈火,表示將新娘靈魂迎進男家房中。 親友向出嫁的女子送米粉、紅蛋、香皂、花粉、襪子等喜禮,俗稱“送嫁”、“添花粉”。母舅、伯叔須送衣服1套。新娘要“餓嫁”。母親要向女兒交待一些婆家規矩。女家要請母舅、眾鄉親吃“嫁飯”(亦稱吃“紅擔”),並分發“阿使糖”、“阿使粿”。 新娘由母舅或好命媽攙扶依次辭拜灶神公、土地公,哭別父母、親朋,謂之“哭嫁”。父母、眾鄉親即送給紅包。新娘上轎,放下轎門,貼上轎符,轎起登程,鳴炮送行。兄弟、母舅隨轎至大門外,由兄弟與她交換手巾扇。母舅鎖箱櫥,鎖孔用紅紙貼封,鎖匙交給新娘。新娘分別給兄弟和母舅送紅包和一雙襪。 娶親隊路遇縣老爺的官轎不必迴避。若遇上另一娶親隊,兩個新娘下轎互換銀戒指或禮物。 花轎到男家門前,等待吉時入門。新娘入門時,公婆須迴避,意為使媳婦服婆家管教。吉時一到,鳴放鞭炮,轎伕頭將“全婚”禮帖盒送至廳堂,並說吉語,以示天賜良緣。一對紅燈置廳頭祈案左右,寓意“添丁”。接著四名轎伕用手抬花轎至廳堂中。新郎身穿長袍馬褂,頭戴瓜子帽迎接新娘,用腳把花轎門簾踢起。“好命媽”攙扶新娘下轎。新娘腳踏米篩而出,走到廳頭三拜祖先,謂之“拜堂”。“好命媽”講“(某)姓阿使做(某)姓祖媽,手抱五代孫,做得五代媽。”新娘拜後緩步退至燈梁下,面向賓客邊拱拜邊說:“客公請坐”,即入洞房。“好命媽”將新娘的戒指脫下一粒給新郎為表記,以防當晚歹徒亂婚。接著讓新娘吃點心,雞、鴨蛋各吃半個,留一半給新郎吃,意為同心同德,白頭偕老。 母舅和舅祖在客廳行掛燈儀式,唱四句:“新燈掛起,賓客恭喜,今朝成親,來年抱孫”。新郎向母舅及眾客敬冰糖茶,以表謝意。 酒宴開始,母舅坐首席。酒過三巡,由媒人向新娘取鎖匙交母舅開箱櫥看嫁妝。母舅可得櫥中的紅包、冰糖,邊取邊說吉語。看後將鎖匙交回新娘。宴席繼續,新娘向母舅、賓客依次敬酒。 傍晚,新郎、新娘喝合巹酒,俗稱“交杯酒”(用紅絲線將兩個酒杯拴在一起)。飲後開始鬧洞房,由母舅帶領至親依次送房燭、雨傘、饌盒等陪嫁品入洞房。接著母舅等排草蓆、疊被子、安放枕頭、掛蚊帳等,都要講吉利話。 新娘拱手站立,讓人鬧房。最後由母舅手捧一支燭火,從新娘的頭到腳反覆照三遍,並說“美滿姻緣天作合,夫妻偕老結同心。”新婚之夜,洞房燈火通宵。夫妻就寢時,一定要說話,避免生啞巴兒。後路一帶,新娘陪嫁的豬心、豬肝、雞肉、雞心、雞舌、紅蛋等十樣要給新郎吃。意為夫妻心心相印,永結同心,白頭偕老。 次早,男家設宴請媒人,由至親作陪。新郎手捧茶盤向媒人和母舅等敬冰糖茶。宴席間,新娘由“好命媽”陪伴,向眾賓客敬冰糖茶,賓客以紅包回禮。

4、回門

昔時,新娘需3年始得回孃家。回孃家時新郎新娘須當日傍晚天黑時返回。意為“暗摸摸,生丁務(男孩)”。50年代後,一般3天回門。

5、彌月

女婿請岳父、岳母一家大小來家作客,謂之做“滿月”。翌晨廳頭排饌盒、酒,地上和交椅都鋪紅氈毯。女婿請岳父、岳母至廳堂,並行大禮。岳父、母勸免,將紅毯掀折一角,表示謝坐。酒宴請親族長輩作陪。當日下午或第二天,岳父母回家,女婿挑著回贈禮擔送行,岳父母以紅包回謝。 特殊婚嫁主要有童養媳、改嫁、招婿、姑換嫂等。 195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頒行,廢除舊婚俗,男女青年婚姻自主,嫁妝、婚禮從簡,新娘過門以步代轎。 60年代,需一二百元聘禮,盛行用手錶、縫紉機陪嫁。70年代,青年幹部、職工結婚,許多機關單位舉辦集體婚禮。80年代,有的旅行結婚。男方須送女家一定數量的聘金,迎娶以車代轎。盤擔、婚宴日益豐厚。90年代,城區流行新郎到女家親迎,女家以彩電、電冰箱、洗衣機、收錄機、腳踏車、金項鍊、戒指、高檔布料等陪嫁。

三明民間婚俗篇(婚禮五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