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得浮生半日閒”——你以為真的是偷了半天懶

“偷得浮生半日閒”——你以為真的是偷了半天懶

“偷得浮生半日閒”出自唐李涉的《題鶴林寺僧舍》:

終日昏昏醉夢間,忽聞春盡強登山。因過竹院逢僧話,偷得浮生半日閒。

這是一首仄起入韻,押平水韻“十五刪”部的七絕。

李涉是中唐詩人,活躍在唐憲宗至唐文宗時期。他仕途坎坷不定,在憲宗時曾任太子通事舍人,不久貶為峽州司倉參軍,在峽中混沌消磨十年,遇赦放還。至唐文宗大和中,任國子博士,世稱“李博士”。因與名相裴度及武昭相善,遭宰相李逢吉迫害,被流官康州。

李涉的生卒年不詳,其官職也並無要務,“博士”在當時是太學教師,以博學名。縱觀他所處的唐憲宗、文宗時期,政治事件雖然並非層出不窮,但是也有“永貞革新”、“八司馬事件”,較為嚴重的還有文宗大和九年的“甘露之變”,以及長期禍害朝堂的“牛李黨爭”。

國家政權在“元和中興”的大氣候下一直處於黨爭的局面,文化層面卻是名士輩出,如韓愈、柳宗元、元稹、白居易、杜牧等。

和這些名士相比,李涉在歷史、文史上確實不夠看,但是在當時,李涉也算得上響噹噹的人物。

“偷得浮生半日閒”——你以為真的是偷了半天懶

長慶二年,李涉前往九江,忽遇劫匪,匪首聽說李涉博士在船,停止搶劫,反而求詩一首。李涉就真地寫了一首絕句相贈,因此免禍,併成為美談:

井欄砂宿遇夜客暮雨瀟瀟江上村,綠林豪客夜知聞。他時不用逃名姓,世上於今半是君。

這故事挺有意思,有一定的真實性,說明了當時社會對文人、詩人的看重,並非只有朝堂之上才高看一眼,連綠林強盜也對博士尊敬有加。從李涉的“世上於今半是君”也能看出當時社會經濟雖然逐漸復興,對於底層老百姓來說,並沒有現實性的意義——興,百姓亦苦。

因此我們也大概能知道李涉這個人的特點:博學、有詩才,臨危不亂,性格中甚至有一些幽默和急智,但是大機率是不會鑽營的,要不然也不至於一貶十年,好不容易在太學混個教授,沒幾天又被貶黜,消失在歷史之中。

這是一個有良心、有文采、有急智、有品德,但是沒有背景、實權的文人官員。

“偷得浮生半日閒”——你以為真的是偷了半天懶

《題鶴林寺僧舍》這首作品成於他被貶期間,具體是那一次,並未交代。

“終日昏昏醉夢間,忽聞春盡強登山。”

整日昏昏沉沉恍若夢中,忽然發現春天即將過去,便強打精神登山賞景。

這都是大白話,並沒有任何理解難度。

“因過竹院逢僧話,偷得浮生半日閒。 ”

經過一個種滿竹子的寺院,與一僧人攀談許久,難得在這紛擾的世事中暫且得到片刻的清閒。

從這裡就基本能確定是在江蘇鎮江鶴林寺,因為鶴林寺舊名竹林寺,南朝宋武帝劉裕幼年家貧,青少年時代到黃鶴山砍柴時,頭頂常有黃鶴翩翩飛舞。稱帝后,改寺名為鶴林寺。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僧人元素任該寺住持,名為古竹院。

“偷得浮生半日閒”——你以為真的是偷了半天懶

我們也因此可以判斷這首詩的創作時期大概處於他第二次流官康州的行程中。

所以呢,這是一個鬱悶的流貶官員,終日昏昏沉沉,無所事事,因為不想辜負了春天,強行登山遠足。不想巧遇古竹院的老和尚,談禪悟道,吐露心中的苦悶與不快,探討人生之喜怒哀樂。恍然醒悟,原來這超然世外的清閒來之不易啊。

其實上面黑體字對詩句的翻譯是普遍性的,大家最容易理解的,但未必是正確的。

個人認為李涉的詩中“偷得浮生半日閒”和我們今天的理解不一樣。

第三句“因過竹院逢僧話”給出了詩人思想超脫現實困境的理由,才有“浮生半日閒”一說。“浮生”,意指空虛不實的人生。在這裡是李涉是指與和尚聊天之後開悟的境界。因為和和尚聊了天,自己領悟了另外一層思想境界,在這層世界裡得到了大半天的超然精神享受。

“偷得浮生半日閒”——你以為真的是偷了半天懶

這種開悟和享受,是從和尚那裡偷來的,“偷”比喻來之不易。

我們今天說“浮生”,就是指人生。使用“偷得浮生半日閒”,大概就是偷偷摸摸地在繁亂的人生中休息了半天的意思。這個才是“難得在這紛擾的世事中暫且得到片刻的清閒”的意思,其實這是一種套用現世理解,卻不注重原詩三四句因果邏輯關係的偷懶解讀。

這沒有什麼問題,甚至在不同情境下,更加有意趣,但並非李涉詩作本意。

李涉是在和古竹院的和尚聊禪之後,領悟了新的精神境界,暫且(半日)衝出了自己昏昏沉沉的處世行為態度。

而我們因為自己偷懶,卻認為他是在寺廟裡偷了半天懶。

“偷得浮生半日閒”——你以為真的是偷了半天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