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從勇士到渣男,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對於徐志摩的印象,除了詩人之外,相信很多人都會認為:這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渣男”。

之所以覺得徐志摩“渣”,應該大體上來源於以下幾點:一是為了追求林徽因、而拋棄了有孕在身的髮妻張幼儀,二則是“橫刀奪愛”,從好友王賡的手中搶走了陸小曼;最後,則是因為他一生中對於林徽因的念念不忘。

徐志摩:從勇士到渣男,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徐志摩

這些事兒,無論是從當時還是現在來看,確實都不算光彩;但僅僅是因此、並不能就完全將徐志摩定義為一個“準渣男”。

01

我們可以先來看兩個例子。

第一個、是林徽因的父親林長民。

林長民前兩任妻子,屬於典型的包辦婚姻:第一任妻子葉氏是指腹為婚,還沒有來得及履行生育子女的“義務”、就病死了;第二任妻子何雪媛、即林徽因的母親,也是在父母操持下娶的。

何雪媛不善女紅和持家,又沒有文化,本來就已經很令林長民失望,更為加雪上加霜的是張幼儀生了一男兩女三個孩子,除了林徽因以外、其他的兩個都先後夭折,並從此再無生育。

徐志摩:從勇士到渣男,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林長民

為了完成延續香火的使命,林長民不得不再娶了第三位夫人程桂林。程桂林為林家生下了一女四男,因此備受林家長輩的寵愛(這裡需要記住,也僅是“長輩”的寵愛);而本來就不怎麼被喜歡的何雪媛,則從此被打入“冷宮”,終日生活在哀怨嗟嘆之中。

再來看第二個例子、《闖關東》裡的朱傳武。

朱傳武娶秀兒,無非就是因為朱開山和秀兒他爹的約定;約定背後的主要原因,就是老朱家的地裡缺水、需要秀兒他爹的那點水來澆地。

然而,傳武的心裡始終有個鮮兒,那是他一生放不下的心結;但是傳武的叛逆之內,還有著遵從、孝敬父母的天性和傳統,所以他沒辦法決絕地直接和秀兒離婚,所以秀兒自從嫁到朱家以後,才會無可奈何地守了一輩子的活寡。

徐志摩:從勇士到渣男,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闖關東》劇照——朱傳武

林長民與何雪媛、朱傳武與秀兒,都是封建禮教的受害者:一樣地遵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樣地對自身的婚姻飽含著不滿和憎惡;但是,他們又都是同樣的沒有勇氣向傳統、向世俗做出挑戰,所以結局都只能是男人“身在曹營心在漢”,而女人則終日處於一種無法言說的“冷暴力”之中,鬱鬱寡歡、以淚洗面,誰也沒有解脫的機會和可能。

他們沒有勇氣,不代表別人也一樣沒有勇氣;徐志摩,就是那個有勇氣的人。

02

徐志摩是一個心中充滿浪漫情懷的、完美的理想主義者;當這樣一個思想幾乎完全接受了先進的“西化”影響的“現代”青年,遭遇到和林長民、朱傳武一樣的婚姻現狀時,必然會有不同的態度和行動。

徐志摩和張幼儀的結合,起源於張幼儀四哥張嘉璈的“慧眼識珠”:張嘉璈在視察杭州府中學堂時,發現了徐志摩的才情過人,在打聽過徐的家世狀況之後,便做主替張幼儀訂下了這門親事;而徐志摩的父母,對於能夠攀上社會地位和威望都很高的張家、這樣一門親事正是求之不得,於是徐志摩和張幼儀就這麼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夫妻。

徐志摩:從勇士到渣男,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張邦梅與徐志摩在歐洲拍攝的第一章合影,時間為1921年,次年兩人便宣告離異

不難看出,這又是一樁典型的中國式包辦婚姻;並且很明顯,徐志摩對張幼儀從無愛意,從第一眼看到時的“鄉下tu包子”,到新婚之夜沉默的開端,處處透露著對張幼儀的厭惡。

可以說,不幸的根源早早就已經種下了。

包辦婚姻,其最根本的悲哀就是、處於婚姻內的雙方,大多沒有感情基礎,僅僅是一對履行“傳宗接代、延續香火”使命和義務的工具。

在這種婚姻裡,往往可能是女人的境遇更悲慘:她們不僅失去自我,更有可能連歸屬感都成問題,因為在更多時候,她們的角色只是“公婆的兒媳”。

何雪媛和秀兒,就是這樣悲慘的一類:更悲慘的是他們的男人,始終沒有掌控自己幸福的能力(也可以說是念頭),所以她們也就只能是嫁雞隨雞地苦悶一輩子。

但是張幼儀的男人不是這樣的,徐志摩接受過西方關於“自由”的思想教育,並且有著對於完美愛情的強烈渴望,這就註定了他會是那個離經叛道的人。

所以,徐志摩對於張幼儀的背叛,將是必然的!

03

至於徐志摩這方面,我和幼儀的想法不同。我的確相信他是為理想、而不只是為林徽因離婚的……——張邦梅(張幼儀的侄孫女)

人們總認為徐志摩的背叛,是因為林徽因的出現,其實那只是其中加速徐志摩做出離婚決定的一個因素而已;在認識林徽因之前,徐志摩早已經做好了離婚的準備,只是還未曾正式提出。

徐志摩:從勇士到渣男,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讓徐志摩著迷的一代奇女。照片拍攝於1920年的倫敦,16歲的林徽因風華正茂。

張幼儀回憶道,他(徐志摩)說:全中國正經歷一場變局,這場變局將使個人獲得自由,不再愈發屈從於舊習俗……。說他要向這些使他無法依循自己真實感受的傳統挑戰,成為中國第一個離婚的男人。

徐志摩所說的“變局”,無非就是民國時期那種新舊思想激烈衝突、鬥爭的時代背景,這也是促成徐志摩離婚決定的根本因素。

舊的陋習,始終是需要有人來打破的,在愛情和意識的強烈支使下,徐志摩終於鼓起勇氣做了這個打破常規的人。

依照最後的結局來看,張幼儀應該是幸運的:雖然經歷了心理的極大傷害和獨自撫養幼子的艱辛(並且是在異鄉),但是透過這件事情,她終於明白了自己的命運必須自己掌握、自己的幸福只在自己手中。

我要為離婚感謝徐志摩。若不是離婚,我可能永遠都沒辦法找到我自己,也沒辦法成長。他使我得到解脫,變成另外一個人。——張幼儀

如果不是經歷這次必然的背叛,只怕張幼儀將會與何雪媛、秀兒,以及無數的舊社會婦女一樣,在無盡的“冷暴力”中度過餘生。

過程可能很殘酷,但這個結局,應該是完美的。

04

至於徐志摩與陸小曼的故事,也不能說明徐志摩就很“渣”:陸小曼與王賡的婚姻,一樣存在“包辦”的因素;而陸小曼,又是思想和認識比文中前幾位都要“先進”的女性,這一次出軌也就“理所當然”。

徐志摩:從勇士到渣男,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陸小曼

婚後一年多才稍懂人事,明白兩性的結合不是可以隨便聽憑別人安排的,在性情與思想上不能相謀而勉強結合是人世間最痛苦的一件事。——陸小曼。

對於包辦婚姻所帶來的痛苦,雙方有著一樣的深刻領悟和體會;同病相憐,所以,在追求愛情和自由的道路上,徐志摩和陸小曼終於走在了眾人的前列。

忠厚柔豔如小曼,熱烈誠摯若志摩,遇合在一道,自然要發放火花、燒成一片,哪裡還顧得到綱常倫教?更哪裡還顧得到宗法家風?當這事情正在北京的交際社會里成話柄的時候,我就佩服志摩的純真與小曼的勇敢,到了無以復加。——郁達夫

並且,從徐志摩對待陸小曼的態度來看,只要是真愛,他也會是一個負責任的男人:婚後的陸小曼,雖然極度沉迷於鴉片和奢靡的生活,但徐志摩依然對她不離不棄、傾盡所能賺錢來供養她、寵愛她,足以證明他會是一個對愛情負責的男人。

如果徐志摩屬於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渣男”,在這個時候,應該會再次拋棄醉生夢死、無可救藥的陸小曼,去尋覓下一個目標;風雲際會的民國文化圈裡,才貌兼具的女人有的是,可是徐志摩在這之後,再也沒有與其他女人有過情感瓜葛。

05

關於徐志摩對林徽因的念念不忘,我想這再好理解不過:誰的心中,還沒有一個難忘的人呢?

徐志摩:從勇士到渣男,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徐志摩、林徽因與印度詩人泰戈爾的合影

徐志摩雖然對林徽因念念不忘,但是在林徽因與梁思成結婚後,並沒有什麼令人不齒的舉動;即使在林徽因和梁思成未婚前,徐志摩也曾經在看到兩人約會和梁思成的勸告之後、知趣而退,充分說明他不是一個死皮賴臉、糾纏不休的無賴。

“很難有人一生一世,心裡從來沒有被其他異性感動過,從來不曾為其他異性泛起過一點水花。

一個男人,他對一個女性欣賞,這是感情問題,是發乎情,但是怎麼處理,卻是一個理性問題,是止乎禮。”——曹德旺

發乎情、而止乎禮,正是徐志摩最後對待林徽因的態度。

否則,梁思成也不會在第一時間趕去為徐志摩收屍;三人之間,應該已經成了一種彼此信任的朋友關係。

只有心底無私,才能得到梁思成的信任和理解。

06

一個男人對一個女人多冷酷,就會對另外一個女人多真摯,也許愛情就是這樣的,藏不住的——微信書友。

這是在《林徽因傳》一書中,一位書友的留評。

這句評論,很好地詮釋了徐志摩背叛張幼儀時的心情:當時他確實是無可救藥地愛上了林徽因,這份感情,也促使他迫不及待地再次想要擺脫婚姻的枷鎖、以“自由身”投入到對林徽因的追求當中。

徐志摩:從勇士到渣男,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與梁思成婚後的林徽因

但可能正是這次“奮不顧身”之下,對待張幼儀的態度,成了徐志摩一生最為後悔的做法:如果他能夠再理智一點、妥善安排好張幼儀與孩子的生活後再提出離婚,那他就有可能、成為一個勇於向封建陋習發出挑戰的鬥士,人們對他的印象也就會是另外一個截然不同的樣子。

可惜歷史沒有如果,也正是這一念之差、一步之遙,讓徐志摩錯過了成為鬥士的機會,給自己安上了“渣男”的一世罵名。

從這一點來說,徐志摩的這個“渣男”,來得確實也有點冤屈。

07

我要你記住一件事:在中國,女人家是一文不值的。她出生以後,得聽父親的話;結婚以後,得服從丈夫;守寡以後,又得順著兒子。你瞧,女人就是不值錢。——張幼儀

不止是女人,包括生活在舊社會那種封建傳統下的男人,都是不幸的;很少有人可以像梁啟超和林長民那樣開明、能給孩子安排一個“既是遵從於父母之命的秦晉之好、又兼具西方式自由戀愛”的完美婚姻。

我之甘冒世之不韙,竭全力以鬥者,非特求免兇慘之苦痛,實求良心之安頓,求人格之確立,求靈魂之救度耳。

徐志摩用他無與倫比的勇氣,“飛蛾撲火”一般地獻身愛情、勇敢向世俗與陋習發起挑戰;同時,也給所有掙扎在封建婚姻桎梏之下的女性提了一個醒

:女人一定要獨立!

從這一點來說,當時的徐志摩,仍然是勇氣可嘉!

(文章參考:《百年家族——林徽因》、《林徽因傳》、《小腳與西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