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魏救趙的啟示

公元前353年,魏國大元帥龐涓率數十萬重兵包圍了趙國首都邯鄲,趙國陷入了戰火之中,國王升朝向文武百官問計,有位大臣向國王獻計:不如由主公寫一封求救信,再備上金銀,然後派使者向齊國求救。國王想了想,也只能這樣了,於是急忙派使者向齊國求救,齊國國王接到信和財物後就派大將軍田忌和軍師孫臏率軍趕去趙國解圍,田忌隨即點兵準備來日向趙國進軍,軍師孫臏勸阻說:“要解開雜亂糾紛,不能握拳不放,要解救相鬥之人,不可舞刀弄槍。避實就虛,給敵人造成威脅,邯鄲之圍便可自解。如今魏軍全力攻趙,精兵銳卒勢必傾巢而出,國內一定只剩下老弱兵丁。將軍不如輕裝疾奔魏都大梁,佔據險要,擊其虛處。敵人必然放開趙國,回兵自救,這樣,我們便能一舉解開邯鄲之圍,又可乘魏軍疲憊之際,一鼓殲之。”田忌立刻按照孫臏的佈置進行。果然,魏軍得悉大梁被圍,慌忙回師。人馬行到桂陵地面,齊軍蜂擁殺出,將魏軍打得丟盔棄甲,橫屍遍野。

事物之間存在著普遍的聯絡、相互制約和相互影響。如能抓住這種聯絡的主要結節點,便可牽一髮而動全身。在現實生活我們經常遇到一些困難,根據圍魏救趙的故事和原理,我悟出了以下5點

第一既然我們無法直接實現願望或者目標,那我們就向其他辦法,迂迴實現我們的願景。也許迂迴一下,能更好的實現目標。如果當時孫臏帶領大部隊直接去趙國,那麼路途遙遠,趕到趙國以後,孫臏的部隊也是疲憊之師了,估計不僅救不了趙國,可能把自己也搭進去。

第二分析問題的時候,要抓住問題的本質,而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比如說我們救火,救火之前,必須找到著火的原因,以及燃燒體,不然的話,也許會把‘救火’變成‘火上澆油’。

第三做事情之前,要充分了解以及熟悉事情,否則就無法解決問題。如果當時魏國只是派了一部分部隊去進攻趙國,而魏國的大部分精兵依然在魏國邊境防禦,那麼“圍魏救趙”絕對是非常愚蠢的,無異於以卵擊石。我想當時孫臏在定“圍魏救趙”的決策之前,肯定得知了魏國國內的部隊是幾乎沒有戰鬥力的老弱病殘。用一句俗話說就是“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做事情之前,必須充分搞清楚對方的具體情況。

第四千萬不要孤注一擲。假如魏國只是派了一部分部隊去進攻趙國,在魏國國內還留下一部分精兵,那麼孫臏是絕對不敢去攻打魏國的,所以說魏國的兵力部署和安排是不合理的。也就是說:不要把全部精力,全部金錢,全部時間,都用在一個方面,而是應該綜合考慮,合理安排精力、時間、金錢。

第五不做沒有把握的事情。假如魏國有把握攻下趙國,那麼魏國的部隊可以先攻下趙國,然後再回到魏國把孫臏的部隊趕走,這也是一個非常好多計策,那麼孫臏的“圍魏救趙”就毫無意義了。也就是說:要做就做有把握的事情,如果沒有把握,就不要輕易冒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