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沐蓉,一個美好的名字,和女子

方沐蓉,一個美好的名字,和女子

方沐蓉,一個美好的名字,和女子。

所以在製作以她的名字為謎底的燈謎時,刻意要往最美好處去著想。

於是,在遣詞方面就有所用有所不用。

以前也用這個名字制過謎,沒去找來看看那些謎面,但絕不是這次制的這個:

“含春芳容臨溪畔”。

——一個面容姣好的女子,正生機勃勃來到溪邊。

“溪畔”,本是一個普通的詞語。只因當年一個浣紗女,就有了特殊的意蘊。

那是一個傾國傾城的女子。王維說她:“豔色天下重,西施寧久微?朝為越溪女,暮作吳宮妃。”

記得中學時,有一本《中華傳奇》(大概是這個名字)的雜誌,刊載了一篇中篇小說,講的就是西施的故事,或者是我沒有耐心讀那麼長的文章,或者是我這個中國人不大敢接觸悲劇——就如《紅樓夢》我不敢讀黛玉焚詩,《天龍八部》我不敢讀蕭峰跳崖——那篇小說並沒有看完,只是記得插圖裡那女子哀怨的眼神。

其實,那條她浣紗的溪,流了二千多年,也許已經改道,也許已經湮沒。但是當你旅遊到紹興,有人遙指著說,那就是當年西施浣紗的地方,你馬上能感覺到空氣都香豔了起來。

這則燈謎在用詞時,本來“江邊”、“湖邊”、“池邊”、“海邊”都能扣出一個三點水旁(“氵”)來,但是我偏偏要用一個“溪畔”,這一個“溪”字,就是要讓你去往西施身上去聯想。

當然,本謎猜射過程無關西施的故事。但是,從謎面整體上來看,加入了四大美人之首的西施的元素,表達了對謎底這個人物的善意。

以前一段時間,我製作了許多有關貪腐大老虎人名的燈謎,對自己的要求是,謎面不要讓人聯想到美好,即使他的名字起得多麼美好。一開始以他們的名字制謎,認為是一種鞭撻。後來,認為多提他一次名字,都給他們帶了流量,遂止。

早上寫這篇文章剛好逢著全國默哀三分鐘鳴笛,事後,我發了條朋友圈:“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十點起默哀三分鐘,汽車鳴笛。孔子說,形式就是內容。全國在同一個時刻,感受著同樣的一件事,你會覺得自己真正是這個共同體的一部分,共悲同喜,不懼未來。”

形式就是內容,是說你尊重了這個內容,你就很樂意去採用這個形式,用“敬”的態度來對待,形式裡面就有內容存在。如果你不用“敬”的態度來對待,你當然就反感這種形式了。

所以製作哪怕這麼小的一則燈謎,也是有著內容與形式的統一的要求的。

之所以寫這篇文章,是受到了猜射出這則燈謎的謎友byz的解釋文字的啟發。

她說:這則燈謎裡的“含”,是“含有”的意思。暗示謎底中含有以下字素,其中:“春”借代“木”;“芳容”,明示,分解為“方艹容”;“臨”做抱和詞;“溪畔”,方位示形,取“氵”。以上字素重組為“方沐蓉”得謎底。

製作燈謎時,我喜歡用“詩句”的形式,即一般是七言,偶用五言。這也可算作是有好的內容,然後也追求形式之美了。

但是七言一句的謎面,如果謎底字素較多,往往也難以勝任,尤其是用拆字法成謎。

本謎正好是用拆字法。“方沐蓉”拆字成“方氵木艹容”五部分,想一想看,七言謎面要同時包含這五部分,謎面成文還要說得通,是有一些難度的。

這還不算,還有另一個關卡。以前燈謎界有一個討論說,拆字燈謎裡面要不要有表示增減離合的字?因為沒有這些表示增減離合的字(所謂抱合詞、連線詞之類)時,那些字素就只是乾巴巴的存在,很難說服讓人把它們重新撮合起來成為謎底。

所以,我在製作這則燈謎時,一開始想要加入一些抱合詞的,來表示要用“方氵木艹容”去打亂重新組合的意思,比如“芳容含春亂溪畔”之類,先不論謎面說得通不通,我是有這方面的嘗試的,但“亂溪畔”什麼意思嘛?不好理解,我也不好意思拿出來讓人猜嘛。

後來調整了詞序,成為現在這個樣子:含春芳容臨溪畔。

說一下,這裡為什麼要用“畔”,不用“邊”,主要是考慮韻律的問題,你看如果是用“邊”字,這一句七個字都是平聲字,沒有抑揚頓挫的變化,讓人煩膩。其實現在的“含春芳容臨溪畔”中間也沒有起伏,並不令人滿意,“畔”字只是稍作挽救而已,因為這最後一個字的短促,給人以突兀之感,反而改了前面的平流死水的局面。

現在,謎友byz對“含”字的解釋,也有類似“畔”字之妙,一個在前,總領後面,一個在後,收煞在尾。大有力挽狂瀾之意。

你看,“含”,表示“含有”。我這個謎底,含有後面“方氵木艹容”這些字素,你看著辦去自由組合吧。這一“含有”,就省去了什麼“亂入”“離合”“雜揉”等等的功力,可以說,一個“含”字,包羅永珍,實現了對後者的降維打擊。

byz從這個角度上解釋了這則燈謎,是我一開始沒有想到的。我一開始只讓“含”包含一個“春”,現在碰巧“含”字在句首,就可以總領全句了。謝謝b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