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山人第一次享受電燈照明,是在哪年?發電機從哪進口的?

停了幾天電,20G流量蹭蹭就沒了,在外頭為安全計,又不想用別人的無線,網速比蝸牛還慢,心焦得要命。

不過,困難只是暫時的,因為停電是為好事。

變壓器換了大的,電線杆豎了新的,高了大概兩米,電線全是粗皮線,再也不怕赤膊線被風吹到路燈柱子上燒斷危險了……

隔了一天,又把入戶線都換了更粗的……

有趣的是,就在工人們換線的時候,我曬著太陽看《韶山志》,正好讀到電力一節。

儘管,小時候經常停電,且電壓很低,我家電線白天都閃著上下波浪——別人家的只是螢幕向中縮小而已——完全看不了,但我沒想到,韶山人用上照明電,竟然那麼晚。

書中提到:

1957年,韶山沖招待所用捷克生產的2.5千瓦110伏柴油交流發電機組發電,專供招待所照明,此為境內照明用電的開始。

韶山人第一次享受電燈照明,是在哪年?發電機從哪進口的?

(電燈 老照片)

需注意的,這是照明用電。農業抗旱,之前即有電力供應。

但也說明供應之少,只能滿足吃飯之需。

至於工廠,則另當別論。

第二年,湖南的青年團員捐款8萬,在韶山沖關公橋建青年水電站,10月發電,供故居、招待所、公社機關、韶山學校和附近社員照明;但因水源不足,發了7個月電,就停了。

之後數十年,韶山電網不斷建設,越來越多的人,不必再點煤油燈了,至1990年,全區共有大小使用者28852戶,用電普及率為100%……

電是用上了,但供應並不穩定,晚上經常停電。

韶山人第一次享受電燈照明,是在哪年?發電機從哪進口的?

(圖源網路,若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13年前,在深圳,工作久找不到,租在黑黑的握手樓裡,電視都只能在鄰居家看。那日,突然停電,便去沒停電的樓棟網咖,寫了篇回憶文章:

正在鄰居的房裡看電視,突聽到哧的一聲,電視螢幕就暗了。樓下傳來絲絲焦味。閘燒掉了。

只有來上網。不能做其它事。這個城裡,少有朋友住在附近。沒有地方去消磨時間。

這是意外。不意外的情況是,城裡要用電的地方太多,送到這裡來的電太少,於是一個區一個區地停。

小時候,也是常停電的。

那個年代,是電太少,沒得用。因此就要去買煤油。一般是提一個碎布纏在瓶頸處的補腦汁瓶子,叫上幾個朋友,浩浩蕩蕩地,或走田梗小路或走公路,笑著叫著,嘻哈就到了楊林廟。打煤油的時間是不費多少的。主要是能在打煤油的錢中偷出個幾毛買個棒棒糖或是畫片。這是很快樂的時候。因為自己手上有錢的時候很少很少。

停電,點個煤油燈。煤油燈基本上是自制的,一個六味地黃丸或是罐頭瓶子,一根棉線搓的燈芯,穿在一塊鐵片上,長的一截伸進瓶子裡,短的那一截打一個結以後卡在鐵片上。簡單有效。我家還有一盞全封閉的煤油燈,跟《紅燈記》裡的一模一樣,現在是文物掛在穀倉頂的雜物堆裡。

這種時候,不想呆在家裡枯坐。跑到外面,看星星,用蒲扇捉螢火蟲,聽大人們講他們年輕時候的傳奇還有各種歷史故事。還記得德公講薛仁貴徵東攻打摩天嶺時守關的高麗將軍:

一關周文周武,二關託金託銀,三關紅買買,四關猩猩膽……很多歷史知識就是在那時聽到並牢記在心的。

沒電時做作業看書很麻煩。有時老師規定要看到多少頁,沒法完成了,就把書放在煤油燈上燻幾個印子做為記號,明天也好跟老師說晚上停電了,看不成書,不是我不想看……或者乾脆就說我看過了,還是停電時看的,記號都有哦……

韶山人第一次享受電燈照明,是在哪年?發電機從哪進口的?

(圖源網路,若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到了大學,停電就主要是工業用得太多,只好停無關緊要的地方的電。每次晚自習燈突然滅了的時候,就是我們快樂大叫的時候。幾個好友,到瀏陽河邊吹風吹牛,爽得很。

上班了,在工廠裡,停電都是事先告知的,但是我們並沒有得休息,在天花板很低的辦公室裡,揮汗如雨。

又說到現在,沒班上,停電了,就給了一個自己多上幾個小時網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