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已收購13個海外品牌 如今又添207億大手筆 外界為何普遍看衰

幾乎每個人,都穿過各種各樣的運動鞋,特別是在上學時期,一雙運動鞋對腳踝的包裹能讓我們在運動時得到充分保護,關鍵是運動鞋平時穿著也很舒服。成年後健身又要購買大量運動裝備,運動用品市場始終是個體量巨大的市場,而中國也在體育事業高速發展的時期,誕生了眾多國產運動品牌。

此前已收購13個海外品牌 如今又添207億大手筆 外界為何普遍看衰

眾多品牌借奧運會快速發展

中國運動品牌在2008年前後經歷了行業第一次大發展。2001年當國人沉浸在申奧成功的喜悅中,中國人第一次獲得了夏季奧運會的舉辦權。此後國人的運動健身熱情也空前高漲,對於運動用品的需求量激增。這一時期李寧、安踏、匹克、鴻星爾克悉數登場,紛紛加大對運動用品市場的投入,此時的李寧已經是國內最大的體育用品公司。2008年是這些品牌的狂歡,由於前期大量開設店面,全國業務基本鋪開,那一年只要開店就是賺錢。有些品牌比如鴻星爾克的店鋪密集程度超過想象,幾百米就能看到一家,但是它們都無一例外的利潤高漲。

此前已收購13個海外品牌 如今又添207億大手筆 外界為何普遍看衰

各大運動品牌熱衷於收購

經歷了奧運會帶來的市場行情大漲,各大廠商沒有停下腳步,又開始了新一輪的擴張前市場運動。而一些大廠商如李寧則早已不再滿足於國內市場,開始將影響力延伸至國外。2005年收購歐洲品牌艾高在中國地球的經營權,2008年樂途的經營權以9億的價格被李寧收入囊中,Kappa在日本的經營權也被李寧拿下。李寧在2008年之後的動作就是“買買買”。這也為當時其他的品牌提供參考模板,安踏隨後收購了斐樂的在中國地區的品牌使用權,英國品牌Sprandi、韓國戶外品牌Kolon Sport、日本知名功能服裝品牌Descente也在隨後成為安踏的旗下產品。有錢的國產體育品牌和當年眾多企業一樣,全球買買買。

此前已收購13個海外品牌 如今又添207億大手筆 外界為何普遍看衰

盲目的擴張之後是行業寒冬

物極必反的道理大家都懂,經歷了野蠻生長之後,由於全國零售業普遍下滑嚴重,實體經濟受重挫。體育用品行業經歷前幾年的瘋狂擴張,越來越高的成本和逐漸減少的訂單,使得各個廠家只能透過關門減少支出自保。沒有人再提收購其他品牌了,每天的議題就只有怎麼活下去。李寧在這年關閉了1800家,從國內第一運動品牌寶座跌落,有些企業直接倒閉破產。直到2019年,國內體育用品中安踏一枝獨秀,營收超過240億元,市值超過了1000億。前任王者李寧去年靠著在紐約時裝週上國潮的一波宣傳慢慢出現回暖跡象。

此前已收購13個海外品牌 如今又添207億大手筆 外界為何普遍看衰

安踏再次走上收購之路

再度變得有錢的安踏,想著的當然是繼續當年的收購之路。斐樂的定位就是高階運動品牌,走進它的店面總給人一種這是給有錢人打高爾夫時候穿的感覺。而近年來斐樂的業績也年年虧損,2018年虧損達3200萬港元。這時候安踏把目光投向擁有更大影響力的國際品牌來提升自己在國際市場的影響力和知名度,法國的亞瑪芬就是最好的選擇。亞瑪芬是歐洲著名的體育用品品牌,產品覆蓋各個使用場景,其中最受安踏關注的就是它在冬季運動產品的深厚底蘊。眾做周知,2022年的北京冬奧運越來越近,每一次的大型國際性賽事都會帶動一大批國內相關產業,但是中國大部分處於溫帶,冬季運動並不發達產品研發也相對落後。收購亞瑪芬應該是安踏押寶冬奧會的一個重要選擇。

此前已收購13個海外品牌 如今又添207億大手筆 外界為何普遍看衰

收購亞瑪芬機遇與風險並存

但是上一次體育用品市場大雪崩仍歷歷在目,安踏這次高達208億元的收購併不被外界看好。首先安踏雖然市值超過1000億,營收達到史無前例的240億元,但是其主要分佈在二三線城市,一二線城市始終是耐克、阿迪達斯的天下,且兩個品牌銷售渠道下沉,進軍三四線城市給安踏等一眾國產品牌不小的壓力。另外安踏目前能拿出手的現金只有90億元左右,如果要全資收購亞瑪芬,就需要向銀行借款超過100億元,巨大的資金缺口可能會把安踏壓得喘不過氣。另外如此巨大體量的企業收購,能不能消化?國內市場肯定是消化不了,國人大部分沒有冬季運動的習慣,只有寄希望於國際市場。反正無論如何,安踏這次收購亞瑪芬絕對會影響其公司命運,成功則安踏借勢提升產品形象打入高階市場。失敗則要面對鉅額的債務和成為累贅的亞瑪芬。

此前已收購13個海外品牌 如今又添207億大手筆 外界為何普遍看衰

那麼,你是如何看到安踏計劃收購亞瑪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