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座城》——四川|成都,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

提起青城山,總是忍不住哼起那句“青城山下白素貞”,除了調子朗朗上口,轉念想一想,這白蛇修煉幻化成人形之地,足可見這片山林天地有多

“靈”

了。

青城山位於四川

成都都江堰市

,成都平原西側、岷山南緣,東距成都市區68千米,距離都江堰市區16千米,群峰環峙、林木蔥蘢,自古就是修身養性的勝地。

《那一座城》——四川|成都,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

相傳,軒轅黃帝時,寧封子就在此修道,黃帝拜其為“五嶽丈人”,青城山因而被稱為“丈人山”;西漢末年,“蜀中八仙”之一的陰長生也曾入青城山修道多年;到東漢時期,張道陵抵達青城山,從此結茅傳道,

創立了中國的本土宗教道教

,真正奠定了青城山作為

道教發源地之一、中國四大道教名山之首

的地位。

時至今日,青城山也因其自然風貌、歷史人文,成為都市中人旅遊、休閒、度假的好去處。而,青城山之前、後兩山,

前山道觀密佈

,有聞名天下的天師洞、上清宮、老君閣等景點,

是初來乍到者不可錯過的打卡之地

後山則景色秀美、民宿林立

,夏有涼風冬有溫泉,

多為四川本地人週末爬山、聚會、避暑窩冬的選擇

,可謂各有各的特色與風韻——

前山青城,後山傾城。

《那一座城》——四川|成都,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

《那一座城》——四川|成都,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

都說

“青城天下幽”

,幽是青城山獨特的名片。它與劍門之險、峨眉之秀、夔門之雄,被合稱為“蜀中四秀”。

傳說一千多年前,唐代大詩人杜甫騎馬上青城,剛到青城山就碰上了一場雨,好在雨不大,很快就停了。然而,巧也巧在這場雨,雨後山嵐繚繞、曲徑通幽,眼前的景色於是變成信手拈來的詩句,

“為愛丈人山,丹梯近幽意”

。一份幽幽然之感,卻也成了後人追溯青城山之“幽”最早的來處。

《那一座城》——四川|成都,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

《那一座城》——四川|成都,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

圖 | 遇見都江堰

只不過,這場雨卻未必只是巧合。

在四川西部成都平原向川西高原的過渡地帶,由於相對高差大(平均差約2000米,最高可達5000米),突然陡升的地勢如一面聳峙的屏風,使得來自太平洋和孟加拉灣的暖溼氣流與高原的冷空氣,數股氣流交匯於此,形成這裡降雨豐沛,終日細雨連綿、雲霧籠罩的氣候特徵,被稱為

“華西雨屏帶”

。當地人亦戲稱其“天漏”、“降雨窩子”。而青城山,就位於華西雨屏帶的中北段。

《那一座城》——四川|成都,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

濛濛的雨,彷彿是青城山色的

點睛之筆

,點出詩人口中的“幽意”。而這種“幽”的意境,與其說是單純的視覺觀感,不如說是一種

沉浸式、全方位

的感受:

雨後蒼綠幽深的植被,加上漸近漸遠的流水聲、甚至若隱若現的道觀院牆……

山中的所有,都恰如其分地構成了這份微妙的意趣。

回首幽處,無論你是行是止,或走到山中漫步,或靜靜擇一處遠望,甚至乾脆選一家深山民宿來一場雨中酣睡,身於“幽”中,都不算辜負這份天然的饋贈。

《那一座城》——四川|成都,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

《那一座城》——四川|成都,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

青城山被稱為中國四大道教名山之首。道,是青城山

從宗教,延伸至文學、藝術

等等的一條

文化脈絡

。青城山名字的由來,有一種說法也與此有關。

據說,起初青城山原名“清城山”。《列子·周穆王篇》說,“清都、紫微,天帝所居也”,所謂“清城”,即神仙居住的地方。不過,青城山被稱為“神仙之山”還在更早的

古蜀國時期

。當時青城山是蜀王宗教祭祀的聖山,傳說蜀王杜宇最後也隱居於青城山中。

《那一座城》——四川|成都,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

《那一座城》——四川|成都,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

後來佛教傳入東土,到唐時,清城山上發生了佛道間的地盤之爭,信奉道教的唐玄宗於是下詔

“觀還道家,寺依山外”

,卻在詔書中將“清城山”寫成了“青城山”。然而,皇帝的天威怎敢違背,青城之名因而流傳至今。

修道中人推崇道法自然,於自然萬物之中去領悟天地規則,治身養心。於是作為道教發源地、天師道的祖山祖庭,在此修行、領悟天然的道人名士歷代不絕。

《那一座城》——四川|成都,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

圖 | 竹苔

前有天師張道陵,到唐末五代,道門名人

杜光庭

也曾長期隱居青城山白雲溪,整理撰寫了大量道書;與他同來的,還有

畫家、道士張素卿

,以道教題材繪畫而聞名。

唐代藥學家、道士孫思邈

,晚年行至青城山研究山中藥草,完成了著名的《唐新本草》和《千金翼方》。還有聽著岷江水,整理出古琴曲譜《流水》的

張孔山

,亦曾在青城山中皇觀居住修行多年。

流水

管平湖 - 管平湖古琴曲集(增訂版)

《那一座城》——四川|成都,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

《那一座城》——四川|成都,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

而除了道門中人,也不乏文人墨客,被青城山清幽曠遠的自然環境所吸引,選擇在人生的某一階段到青城山小住、隱居,於天地之間尋找人生的答案。於是有了

杜甫騎馬上青城、陸游入蜀遊青城、李善濟辭官隱居於青城……

畫家

張大千、徐悲鴻、黃賓虹

等,也都曾在青城山留下足跡,並用紙筆將青城山畫下。

《那一座城》——四川|成都,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

或許是天然的環境造就,也或許是歷來道法自然思想的浸染,再加上四川人原本就悠然自得愛生活的性子,如今的青城山,彷彿依然保有著它自在、自得的生活樣貌:

夏雨伴讀、冬雪潤墨、秋花釀酒,春水煎茶。

《那一座城》——四川|成都,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

傳言,青城山有一個神秘的

長壽村

,至今未能明確其具體位置,只知道這個地方的人都很長壽,生活簡單快樂,幸福指數堪比傳說中的桃花源。蘇軾在《和桃源詩序》中就曾提到:

蜀青城山老人村,有五世孫者。道極險遠,生不識鹽醯,而溪中多枸杞,根如龍蛇,飲其水,故壽。

歷史的傳聞雖已無法考證,但相信,即便是傳說也絕非完全憑空捏造。青城山的生活,之所以能簡單幸福,大抵逃不過

“好環境、好習慣、好心態”

《那一座城》——四川|成都,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

《那一座城》——四川|成都,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

圖 | 青暇山居

環境自不必多說,這裡還有順應自然的養生飲食。

不得不提的

“青城四絕”

(白果燉雞、洞天貢茶、洞天乳酒、青城泡菜),都是以本土、自然的食材為原料,再用簡單、樸素的方式處理製作而成。有葷有素、有茶有酒,既滿足生活的基礎需求,亦關注到生活的品質與享受。趙樸初在《調寄憶江南》中就曾寫道:“

青城好,泡菜冠全川。清脆姜芥誇一絕,芳甘乳酒比雙賢。吾獨取椒盤。

《那一座城》——四川|成都,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

《那一座城》——四川|成都,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

圖 | 遇見都江堰

這裡也有進退自得的生活心態。

前山天師洞大殿上的那句,

“事在人為,休言萬般皆是命;境由心生,退後一步自然寬”

,好像慢慢在時間的隧道里變成後山民宿的

“莫得事、不慌、就對了”

。換了一種說法、一種語境,然而其中的核心精神卻似乎從未改變——

淡然、本真、順其自然

《那一座城》——四川|成都,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

《那一座城》——四川|成都,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

圖 | 雅上一宿

住在青城山的作家何潔認為,人只有回到自然後才會豁然明白,在生活中你究竟缺少什麼。

她說,“不妨多讀幾篇五柳先生的詩作,最好是到戶外去讀,到荒郊曠野到森林溪頭去讀,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讀了這些帶著泥土味的吟唱,也許你就會明白他所要

逃避的絕非是生活本身

。”

而即便不是青城山中人,亦可找個時機去青城山走走,暫時忘掉城市中的喧囂擾攘,於前山尋古,於後山過一過簡單的生活,給自己忙碌的身心放放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