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在處理天津教案中,為何會身敗名裂?看看慈禧太后的手段

閱讀

提示:

本專欄是一個系列,講述曾國藩如何運用權謀術,一步步走上權力巔峰的全過程。建議感興趣的讀者從第一章開始閱讀,以全面瞭解曾國藩權謀術的若干細節和運用方法,從而舉一反三,為我所用。

在工作中,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事情:領導要為難一個人,或者要搞壞一個人的名聲的時候,往往會派他去辦非常棘手的事情。事情辦成功了,功勞是領導的,如果辦事途中出現了意外,責任則全部推給下屬。

很多人遇到這樣的情況時,往往會罵領導是小人,其實,這和君子、小人沒有半點關係,這是權謀術。曾國藩被朝廷派去處理天津教案這件事,就是慈禧太后使得權謀術。

曾國藩自然知道慈禧太后的手段,但他的應對方式,就是看破而不說破,委曲求全地承擔了一切後果。

曾國藩的影響太大,這無論是對大清王朝的統治者,還是對朝中大臣來說,都是一個威脅,畢竟,歷史上很多功高蓋主的大臣,擁兵自重,不聽朝廷命令的大臣數不勝數。慈禧太后是靠除掉肅順等顧命大臣、排擠恭親王奕忻後,才掌握了大清的統治權,她自然不會對功勞、影響力、權勢很大的曾國藩太過於放心。

曾國藩在處理天津教案中,為何會身敗名裂?看看慈禧太后的手段

可是,曾國藩畢竟是一個有功於朝廷的大功臣,慈禧太后無論如何也不能直接削弱他的實力,而恰好在這時,發生了天津教案。

曾國藩處理天津教案,是他的影響力由盛轉衰的開始。

曾國藩雖然是直隸總督,但他並不管理外事,而且,朝廷還專門成立了總理衙門,管理洋務以及外界事務,在直隸,還有一個三口通商大臣負責。曾國藩一直在帶兵打仗,或者為前線籌集糧餉,和洋人並沒有太多交往,按理說,在處理天津教案如此重大和複雜的案件中,朝廷更應該派有經驗的大臣前往。但是,慈禧太后接到三口通商大臣崇厚的奏報後,不假思索地派曾國藩前往。

曾國藩到了天津後,將案件放到了“挖眼剜心”上,因為這是天津教案的關鍵因素。曾國藩認為:“挖眼剖心之說是否確有證據,為案中最要關鍵,審虛則洋人理直,審實則洋人理曲。”

從辦案的角度來看,曾國藩這個方法沒錯,如果洋人真有“挖眼剜心”的殘暴行為,那麼,清朝就可以將此公之於眾,洋人自然也就自認理虧了,可如果洋人沒有這樣的事實,那麼,自然是清朝政府理虧了,該問責官員,捉拿兇手,賠償洋人的損失,也就只有硬著頭皮了。

曾國藩到了天津後,親自問了上百人,也無人見到洋人挖眼剖心一事。為了加大案件的公平性,曾國藩還發出佈告,希望有知情者提供線索,然而,無一人前去稟告。

曾國藩在處理天津教案中,為何會身敗名裂?看看慈禧太后的手段

清朝時期,大家對洋人不瞭解,加上很多洋人進入中國後,本就是為了掠奪,因此,和老百姓的矛盾很大。而天津的很多老百姓,見曾國藩這個湘軍統帥前去處理此事後,都認為他會用武力來解決這件事情,因此,十分期待。

但曾國藩十分清楚,此時的清朝,根本沒有任何實力來和洋人對抗。

可是,慈禧太后給予曾國藩的指示,讓曾國藩陷入困境之中。而曾國藩即使看清了慈禧太后的手段,也不會為自己進行任何辯解。

這到底什麼原因呢?我們先來看看慈禧太后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