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公不進兒媳房,大伯不坐弟媳床”,這句古語暗含了什麼意思

“公公不進兒媳房,大伯不坐弟媳床”,這句古語暗含了什麼意思

中國一直都是一個很重禮儀的國家,我們都知道中華的禮儀底蘊十分深厚,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甚至於更久遠的時候,其實大家不知道的是,中國很多的禮儀都來自於孔子。孔子是宋國人,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夏邑,但是後來孔子跟隨者父親一起背井離鄉來到了魯國,現在是山東曲阜,所以我們一直都把孔子當成山東人。其實不管他是來自於河南還是山東,總之他一定是一個北方人。而北方的人都比較重禮儀,這其實也和他有著很大的關係。

“公公不進兒媳房,大伯不坐弟媳床”,這句古語暗含了什麼意思

在北方有一句這樣的古語一直流傳著,那就是公公不進兒媳房,大伯不坐弟媳床。那麼這一古語的背後到底遺隱含著什麼道理呢?北方人很忌諱這一句話,也一直很合乎規矩,但是到現在提起這句話的人不多了,只有有點經歷的老一輩才知道這個道理,為什麼古人會忌憚這幾個細節呢?

“公公不進兒媳房,大伯不坐弟媳床”,這句古語暗含了什麼意思

在春秋戰國時期,對於女子的要求就是三從四德,這其實是對於她們的一種軟約束,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可以對她們的思想產生很深厚的影響。在女子沒有嫁人之前,她只能夠聽從父親的命令,嫁人之後她的生活重心就是丈夫,不僅要在身體上忠於丈夫,思想也要跟著臣服,在丈夫死後她的命運主權就轉移給了兒子,所以那個時候女人的一生都不是為自己活得,她們是男人的一件附庸品。那個時候,貞潔是一個女人最為寶貴的東西,它的價值遠遠超過生命,所以女子在沒有嫁人之前不能夠與男子接觸,丈夫死後也不能再婚。

“公公不進兒媳房,大伯不坐弟媳床”,這句古語暗含了什麼意思

但是嫁了人的女性生活中會有一些很尷尬的地方,那就是和家人親戚的相處。古代的公公與兒媳之間會有很嚴重的避嫌現象,甚至於公公不能夠進入兒媳婦的房間,否則就會流言四起,遭受整個社會的輿論攻擊。其實這樣子也有好處,那一些真的意圖不軌的人也沒有機會下手了,甚至於會有人無意之中就在監視著他們,他們也不敢下手。那麼大伯和公公也是差不多的道理,他們都是屬於身份敏感的人,在言行舉止方面要特別的注意,否則就會遭人口舌。

“公公不進兒媳房,大伯不坐弟媳床”,這句古語暗含了什麼意思

其實這一句話到現在也是適合用的,不管是公公與大伯,還是兒媳與弟媳,他們都是一個大家庭中的男人和女人,他們時候要有自己的身份意識,要和敏感的人物保持一定的距離,不然就會壞了整個家庭的名聲。不過現在的小青年都會在結婚之後與父母分開居住,所以這一句話也就見得很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