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偽君子了?敬而遠之並非上策,對他好點才是最佳策略

現實中遇到偽君子怎麼辦?敬而遠之?錯!對他好點才是最佳策略

君子這個概念最早誕生在先秦時期,春秋、戰國時期乃至到現在,君子這個詞的含義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為了便於理解,我們在這裡將“君子”概括地定義為好人。

君子這個詞自誕生以後,諸子百家都曾經在其學說中使用過。但在諸子百家裡,使用頻率最高的估計就是儒家的孔子了。孔子為了彰顯君子的美好和高貴,也或者為了體現君子有別於普通人的特徵,又創造出了“小人”一詞,“君子”與“小人”於是就成了數千年以來長期對立的兩種人格形態。

現實中,人們敬重君子、仰慕君子、喜歡君子、親近君子;相反地,人們鄙夷小人、厭棄小人、憎惡小人、遠離小人。小人的存在,幾乎是數千年政治史和文化史的一團霧霾,他們陰暗、狡詐、自私,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為求勝利各種陰謀詭計無所不用其極,有無數的英雄豪傑都不是倒在了明火執仗的對手或者敵人跟前,而是莫名其妙地敗給了小人。

遇到偽君子了?敬而遠之並非上策,對他好點才是最佳策略

小人是令人憎恨的,但現實中有一種人比小人更令人憎恨和鄙棄,那就是偽君子。所謂的偽君子,就是心裡揣著小人的心思,卻裝出一副君子的模樣。通常,人們習慣地將偽君子稱為“假好人”。在人們未識破其偽君子的真面目的時候,偽君子們往往透過迷人而高貴的外表,既賺取了人們對於一個君子的各種尊崇和敬仰,又獲得了小人們最為在意和追逐的實際利益。在金庸的武俠小說《笑傲江湖》裡,華山派掌門、令狐沖的師父,可以說是偽君子的一個典型代表。

人們更為痛恨偽君子,也就源於偽君子們的偽裝。這種偽裝帶有迷惑性和欺騙性,也是一種非常有效的保護色,也會使人們放鬆了警惕和防範。偽君子的偽裝水平越是高、偽裝的時間越是長,他所獲得的受益將會越大,而且也遠遠大於真小人們的收益。

雖說偽君子會得到人們更多的憎恨,但真小人似乎也並不可愛。現實中人們遭遇真小人或者偽君子的時候,通常採取的策略是敬而遠之,因為這兩種人都屬於惹不起的型別。甚至這些偽君子或者真小人在你努力遠離他的時候,他還有可能故意接近你,而且一旦你身上有他們所需要的利益,就極有可能如跗骨之蛆,難以擺脫了。

遇到偽君子了?敬而遠之並非上策,對他好點才是最佳策略

防小人難,防偽君子更難。但敬而遠之就是對付小人或偽君子的最佳策略嗎?答案是否定的。真小人已經是小人了,努力防著、避著就是了;但偽君子就不同了,因為儘管是偽君子、假好人,但這個“偽”字後面還跟著“君子”二字,“假”字後面還跟著“好人”兩個字,所以這個策略就需要適當加以調整。

在東周時期,魏國的第六代國君安釐王有一次和一個名叫孔斌的人閒談聊天。安釐王問孔斌:“誰是當今世上的高人?”孔斌回答:“這個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人,如果相比較而言的話,魯仲連勉強能夠算一個。”魯仲連是當時的齊國人,這個人特別擅長謀略,但不肯出仕做官,以保持自己的高風亮節,當時的人比較尊崇他,所以孔斌就舉了這個人。

但安釐王卻不贊同孔斌的說法,說:“魯仲連這個人呢,老是強迫自己做一些並不是情感情願的事,一些看起來很好的事,並非發自自己的內心,而是違心地做出來,故意讓別人看的。一個表裡不一的人,怎麼能夠算得上是真正的好人或者高人呢?”

遇到偽君子了?敬而遠之並非上策,對他好點才是最佳策略

孔斌這個人在歷史上沒有多麼大的名氣,甚至可以說是名不見經傳,但這時他面對安釐王的質疑,卻說出了非常富有哲理的八個字:“作之不止,乃成君子”。“作”的意思就是做作,含有演戲、偽裝的引申義。今天的人們說某個人“作”,就是批評這個人虛偽、善於偽裝自己,古今的文字含義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

這八個字的意思是說,不管這人是出於真心還是假意,哪怕就是假惺惺地故意演戲給人看,久而久之也會弄假成真,變成真正的君子或好人。的確是這樣,所謂習慣成自然,一個人哪怕他的本質起初是多麼的惡劣,但只要他願意做出好人的樣子,久而久之,這種行為習慣會逐漸地影響他的思維習慣,進而透過量變到質變的“自我改造”,最後就可能徹底成為好人。

思維影響行為,行為反過來也會影響思維,孔斌“作之不止,乃成君子”的觀點今天也是得到了人類行為學研究證實的。但孔斌僅僅闡述了假好人變真好人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一個人願意將自己偽裝成君子或者好人,至少說明在這個人的心目中其良知並未完全泯滅,心底裡的是非善惡的尺度和標準還是存在的。要是他連什麼是君子、什麼是好人都拋棄得一乾二淨了,他又如何扮演好“君子”、“好人”的角色呢?

遇到偽君子了?敬而遠之並非上策,對他好點才是最佳策略

現實中我們也經常發現,表揚、獎賞、鼓勵的力量是遠遠大於批評、懲罰、打擊的,這種效應在教育領域特別明顯。批評等負向性措施,只能讓一個人因為畏懼而不敢變壞或者實施壞的行為,而表揚等激勵性措施,卻會讓一個人產生向好、向善、向上的內在動力。

所以,當我們在現實中遇到了偽君子或者假好人的時候,不要總是採取敬而遠之的策略,可以適當地對這些人好一些。面對他們的偽善和假好的行為,可以不遺餘力地讚美他們,大誇他們人品好、道德高,讓他們在獲得尊重、認可的內心積極體驗裡,激發他們人性裡的真善美。至少有“君子”、“好人”的高帽子扣著,他也輕易不敢拋棄美譽和光環,毫無顧忌地暴露自己的“惡”,難道不是嗎?只要這些人願意長久地偽裝成君子、好人,甚至徹底脫胎換骨為真君子、真好人,對於社會而言,難道不是善莫大焉的一件好事嗎?

(觀點與視角原創作品,歡迎讀者朋友關注本自媒體號並參與討論;文中圖片均來自網路,若有侵權敬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