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所說的“四十不惑”,到底包含哪些層面?有哪些含義

文·段宏剛

“四十不惑”出自《論語·為政》,全句為: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這句話是孔子的經典名言之一,闡述了人要“活到老學到老”,學習跟道德修養的提升是成正比的,人隨著不斷學習,他的道德修養就會越來越完善,越來越接近“聖人”的標準。

這句話也可以看作是孔子對自己一生的概括和總結。

孔子所說的“四十不惑”,到底包含哪些層面?有哪些含義

“四十不惑”的字面意思是:

一個人

活到

40歲的年齡,就活得比較通透,對萬事萬物就不再感到迷惑了。

為什麼不感到迷惑呢?是因為人走過40個春秋,隨著閱歷的增加,經驗的豐富,見識的長進,思想的成熟,內心的淡然,對許多事情能看得開、想得通,不再年少輕狂,會把心中的意氣、怨氣和傲氣統統收回,坦然地面對一切,腳踏實地地去做任何事情,對事情的結果也不是太過在乎,在乎的是一種做事的心態和心境,所以,心中的迷惑就少了。

如果細說下來,“四十不惑”有三層含義。

孔子所說的“四十不惑”,到底包含哪些層面?有哪些含義

第一,

明白了自己此生活著的目的、價值和意義,心態更加豁達,內省力更加強大,對自己不再困惑。

人們常用年輕氣盛來形容年輕人,人在年輕時朝氣蓬勃,擁有遠大的理想和飽滿的鬥志,但是,年輕人畢竟由於閱歷膚淺,對自己的認識會存在一定的誤區,容易滋生好高騖遠的心態。

當一名年輕人以100分的熱情去幹一件事情時,由於缺乏經驗,事情的結果往往不會按照自己的意願去進展,到時,結果可能並不滿意。

這時,年輕人就容易產生困惑,從而進行強烈的自我懷疑,認為自己一無是處。

孔子所說的“四十不惑”,到底包含哪些層面?有哪些含義

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沉浸在失敗的困惑裡無法自拔,變得消沉起來。

年輕人在經歷許多失敗的教訓後,來到不惑之年,能夠突破自我認知的侷限,具備了自知之明,對自己有一個準確的認知和評價,明白自己今生擅長幹什麼?優勢在哪裡?幹什麼能取得成績?進而實現自我價值。

當一個人明白了這些問題,那麼,他的內心就會變得淡然和堅定,無比強大起來,不會被外界的誘惑所動搖,只會按部就班地追求自我價值,實現個人目標。這時的他,在自我認知層面,就真正進入了“不惑之年”。

孔子所說的“四十不惑”,到底包含哪些層面?有哪些含義

,擁有了海納百川的心胸,看清了“存在即合理”的事實,對別人不再困惑。

一個人認清自己還不夠,畢竟,人是群居動物,每天要跟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跟別人打交道時不因為產生困惑而煩惱,才是人生的大智慧。

世上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在個性、氣質、容貌,說話方式、學習方式、為人處世方式等方面都會存在差異,有差異若不及時溝通就會產生誤解,因為誤解就會產生困惑和煩惱。

當一個人擁有了包容而開闊的胸襟,正確看待人與人之間的不同差異,對自己不再盲目自戀,對別人能夠接納和容忍存在的缺點與錯誤,也能心悅誠服地欣賞別人的優點和才華,那麼,他就看清了“存在即合理”的事實,進入了對別人不再困惑的境界,這是一種人生的大境界。

人活在世上,要想更好地融入人群,融入社會,理解和寬容是最好的良藥。在為人處世上游刃有餘的人,更容易取得成功,受人尊敬。

孔子所說的“四十不惑”,到底包含哪些層面?有哪些含義

第三,

具備了哲人的眼光,能對萬事萬物透過表象看本質,對世界不再困惑。

認清自我,寬容他人,仍然不夠,一個人要想活出真我的風采,還必須看清這個世界,對世相百態不再困惑。

要看清世相百態,唯有不斷學習,積累自己方方面面的知識,磨練出豐厚的經驗,方可具備一雙慧眼。用慧眼看世界,看到的不再是表象,而是真相。

人到40歲這個年紀時,因為經過了許多歷練,形成了獨有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思想觀,所以,在個人的內心深處就建立了一套比較完善的處世之道,考慮事情會更加全面,自己的主見輕易不會被世相百態所動搖,也不像年輕時那樣容易被外界所誘惑,而做出錯誤的事情。

孔子所說的“四十不惑”,到底包含哪些層面?有哪些含義

社會和人性都很複雜,而人生又很苦短,成天被困惑左右,怨天尤人的人,又怎能把精力放在自己該做的事情上?又何談取得成功、實現人生抱負呢?

世上沒有誰對不起誰,只有鑽牛角尖,不斷拿困惑懲罰自己的人才對不起自己。一顆包容、豁達、堅定、睿智的心, 才是面對一切困惑的法寶。

被困惑左右的人,就像囚禁在狹小的暗室裡,看到的全是虛無。走出困惑的人,如同站在廣闊的田地裡,被陽光包圍,身心像陽光一樣充滿健康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