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搬家的日子裡,你還可以去這家有 76 年曆史的書店看書

再過幾天,我們在花家地的這家單向空間就要搬走了,這個爬滿爬山虎的 4 層小樓,將與大院內的其他商戶,一起交還給社科院研究生院。正如大院內張貼、懸掛的滿滿當當的紅色標語所示,這是一次符合契約精神的和平分手。不久之後,我們將搬到 4 公里外的東風藝術區,在那裡迎接你的到來。

在我們搬家的日子裡,你還可以去這家有 76 年曆史的書店看書

單向空間 花家地店

而在我們搬家的間隙裡,如果你依然想到書店裡逛逛,別擔心,你仍可以來到花家地,去看看這裡一家特別專業的藝術書店——佳作書局 Paragon Book Gallery。

01. “書香”不怕巷子深

從單向空間花家地店出發,一路沿西北方向走去,約莫十來分鐘,便可望見中央美術學院。在美院東側一座花家地畫材中心(俗稱“小白樓”),是很多師生採買畫材的地方。沿著“小白樓”的外牆繞到它的背面去,在更深處的一排房舍中,一眼便可看到佳作書局大大的招牌。

在我們搬家的日子裡,你還可以去這家有 76 年曆史的書店看書

“酒香不怕巷子深”,這種感受,在我第一次走進佳作書局時便油然而生,相信很多初次到訪的讀者也會頗有同感。因為很難想象到,這家外表看上去不大的空間裡,竟然堆滿了如此多高品質的藝術書籍。

據佳作書局老闆朱帥介紹,“我們在郊區還有一個更大的倉庫,是這個店面積的三四倍大,裡面堆滿了更多的藝術書籍,相對來說,這家店的確小了點,實在是放不下那麼多書。”

在我們搬家的日子裡,你還可以去這家有 76 年曆史的書店看書

事實上,即便是這個被老闆認為“小了點”的書店,橫向對比整個業內的話,其藝術書籍存量與質量也都足夠驚人。書局按照國家區域和藝術、設計、建築等大主題將空間進行大致分割,使空間變得井然有序。

在書局裡遊走一番,只需隨心翻看,便有如進入交錯時空一般。前一分鐘剛剛親眼一睹著名當代畫家大衛·霍克尼的簽名本巨幅畫冊;後一分鐘便從《沉默的埃及》中穿越歷史長河,一窺埃及千年古城遺蹟的真實面貌;又或從《安迪·沃霍爾的肖像》中感受西方文化的時代浪潮;抑或從《士林典藏》中的各種文房器物中,一瞥中國古代的文人生活。

在我們搬家的日子裡,你還可以去這家有 76 年曆史的書店看書

佳作書局 2018 年策劃出版的《士林典藏:稀見木作小文房》

佳作書局的這些藝術書籍中,絕大部分都是直接從海外引進的外版書籍。而做到網羅世界範圍內如此多的好書,則與佳作書局持久經營七十餘年的積澱密不可分。

02. 從民國上海到戰後紐約

1938 年二戰前的夜晚,一位名叫馬法伯(Max Faerber)的猶太人逃至上海,成為上海一家德國難民報紙的業務經理。1942 年,在一名瑞士客人的借款幫助下,馬法伯創立了Paragon Book Shop(彼時譯為“派拉崗書店”),專銷歐洲各類語言與學科相關書籍。書店設於 Cathay Masions 酒店,這家當時在河港口狹小的歐洲領地的酒店,也是之後 1972 年尼克松總統訪華時下榻的地方。

在我們搬家的日子裡,你還可以去這家有 76 年曆史的書店看書

1947 年上海行名錄中的 Paragon Book Shop

同樣是在這家書店裡,馬法伯認識了他的妻子瑞秋(Rachel Faerber)。他們在上海結了婚,並一起經營著這家書店多年。直到 1948 年,世界時局相對穩定,馬法伯夫婦決定前往紐約,並把這家東方書店和 15000 本藏書一同搬過去。搬至紐約後,書局從 Paragon Book Shop 更名為 Paragon Book Gallery。

在我們搬家的日子裡,你還可以去這家有 76 年曆史的書店看書

馬法伯(Max Faerber)與妻子瑞秋(Rachel Faerber)

Paragon Book Shop 就這樣跨越半個地球來到紐約。而馬法伯夫婦在中國的生活背景,讓書局專注於有關亞洲的書籍,在亞洲文化的研究者和收藏者中頗負盛譽,因此得到“美國的東方書店”的美譽。

在我們搬家的日子裡,你還可以去這家有 76 年曆史的書店看書

1964年紐約時報 報道拼貼

書店的另一項業務是佳作出版公司(Paragon Reprint),再版重印珍稀和絕版書籍,以供從事東方研究的教授和學者之需。

在我們搬家的日子裡,你還可以去這家有 76 年曆史的書店看書

書區域性分書目導覽

1991 年,一位來自芝加哥的亞洲藝術品商人將 Paragon Book Gallery 買了下來,並將其帶到了芝加哥。並接著又收購了多傢俬人圖書館的藏書,大大擴充了書局的庫存。

在我們搬家的日子裡,你還可以去這家有 76 年曆史的書店看書

佳作書局芝加哥舊址

而書局也在透過不同渠道收購古籍典藏。芝加哥大學教授、漢學家芮效衛教授(David Tod Roy )因為年事已高,將自己畢生的藏書賣給書局,其中很大一部分藏書是五十至七十年代在紐約店面購得,並還貼著當時書局的標籤。這些書被芮效衛教授一本一本買走,時隔五十年之後,又輪迴一般回到了書局。

同時,書局也開始與各大博物館合作出版發行東方藝術類展覽圖錄與研究著作(如大英博物館、芝加哥大學、明尼阿波尼斯藝術館、華美協進社等),主題涵蓋中國、印度、日韓、東南亞等地區的書畫、器物(玉器、織繡、鼻菸壺、傢俱等)、宗教美術及藝術理論等。

而隨著經營者日漸年邁,書局如何繼承下去成了一個難題,幾次試圖轉手都未能成功。而彼時在做圖書貿易的藝術史論學者朱帥,本來只是書局的一位老顧客,最終卻機緣巧合成為了書局的新主人。

2014 年初,朱帥用工作了幾年的積蓄和親朋好友中的一番籌借,買下了書局,落戶北京,並將 Paragon(原為典範、優秀之意)譯名為佳作書局,而書局七十多年的歷史得以延續。

佳作書局在戰爭中倖存了下來,也許正是經歷了動盪與輾轉,才能讓每一代的經營者都能以最虔誠的心面對它。不是我們擁有佳作書局,而是我們歸屬於它。

在佳作書局誕生七十五週年的慶祝活動上,中央美術學院教授王璜生說了如上這段話。這或許是我們對於這段人書同行的歷史最好的詮釋。

在我們搬家的日子裡,你還可以去這家有 76 年曆史的書店看書

佳作書局北京店內講座現場

03. 當佳作書局遇到單向空間

如果說在北京花家地,單向空間和佳作書局還只是一對彼此友好的鄰居。那麼在杭州,我們將真正攜手成為同道,為讀者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更全方位的閱讀選擇。

在我們搬家的日子裡,你還可以去這家有 76 年曆史的書店看書

佳作書局北京店內

在即將開業的單向空間杭州樂堤港店內,你將看到佳作書局繼北京、芝加哥之後的第三個實體空間。

佳作書局在單向空間杭州樂堤港店內的空間,位於書店 3 層,佔地近 100㎡,囊括當代藝術、東方藝術、西方藝術、藝術理論、攝影、設計、建築等諸多門類的外版書籍近萬冊,其中既有最前沿的藝術出版物,更不乏頗具學術價值的珍本古籍。

而在閱讀之外,我們還將與佳作書局聯手,邀請國內外的藝術領域專家開展系列主題講座,精心策劃內容豐富的藝術書籍展覽,為讀者創造更多的與藝術接觸的機會。

期待你的到來,在北京、在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