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語”讓我們更親近——義烏中外商戶的語言經

新華社杭州5月18日電題:“外語”讓我們更親近——義烏中外商戶的語言經

新華社記者齊琪、趙悅

每天下午四點左右,浙江義烏商貿區菜市場都會迎來一天中最忙碌的時刻。膚色各異的顧客穿梭在攤位之間,挑選著自己的生活必需品。

“巴噠噠(土豆),巴薩勒(洋蔥),要不要?”攤主趙建蘭一邊忙著裝袋稱重,一邊用阿拉伯語向客人推薦自家新鮮的蔬菜。

中文、英語、阿拉伯語……在“小商品之都”義烏,有許多語言高手隱藏在市井。在這裡奮鬥打拼的中國人為了拉近與外商客戶的距離,耳濡目染地學習說外語,努力與國際“接軌”。

“我說阿語,客人聽了會有親切感,更願意光顧我的攤位。”來自江西的趙建蘭已經在義烏打拼了十幾個年頭,如今她的微信好友裡,外商佔了一大半。

從“做生意”到“做朋友”,在日益開放的義烏工作、生活,她對這些年的變化感觸很深。

“現在我用外語打招呼,他們都用中文回答我。有的外國人,流行詞說起來一套一套的,比我懂得都多!”趙建蘭說,如今外國人都在學中國話,她學的外語就少了很多“用武之地”。

同一市場內經營調味品生意的陳飛明是義烏本地人,他是一位自學成才的“阿語高手”,自家店裡上千種來自海內外的貨品,他都能說出阿語或者英語的叫法。

正在店裡選購商品的敘利亞商人莫法克與陳飛明已經是相識近十五年的好朋友,二人交談之間,阿語和中文“無縫切換”。

“中國是我的第二個故鄉!”莫法克說,自己學中文,既是為了做生意,更是為了同中國人做朋友。“中文不好學,我現在還在上中文課。”莫法克笑著用中文說。

“以前我們經商的人如果不會說外語,就爭取不到客戶,做生意容易‘吃虧’。現在外國人都在學中文,會說流利的中國話成了常態。”陳飛明笑著說,“不學中文,不融入中國的生活,他們才‘吃虧’。”

來自荷蘭的李八哥驚歎於中國日新月異的變化,已經來義烏九年的他在這裡找到了自己的“歸屬”,如今經營著自己的餐廳和酒吧。“這幾年中國變化太大,生活太方便了。”李八哥告訴我們,他的中文也是“自學成才”。

“因為我們義烏越來越有名氣,中國的影響力越來越大!”陳飛明驕傲地說,“人好景好生活好,所以才能留得下人,留得住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