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計之圍魏救趙,學會改變自己的思維

《三十六計》是一本被歷史所證實並且經久不衰的史書,它蘊含了我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戰爭經驗。在現在的社會里,他所蘊含的智慧也依舊與我們息息相關。這一章要講述的就是三十六計之圍魏救趙。

三十六計之圍魏救趙,學會改變自己的思維

三十六計

圍魏救趙的原文為:“共敵不如分敵,敵陽不如敵陰。”意思就是打擊集中的敵人,不如將敵人分散之後再打,攻打敵人的強處不如攻打敵人的弱處。這也就是《孫子兵法》中所提到的避實擊虛的戰略思想。《孫子兵法》的計篇中有寫:“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而孫子提出的這些辦法,都是為了能夠攻擊敵人的“虛”。在圍魏救趙的歷史典故中,就有充分的使用到《孫子兵法》中的思想與辦法。

三十六計之圍魏救趙,學會改變自己的思維

孫子兵法

圍魏救趙是源於春秋戰國時期,魏國攻打趙國,趙王向齊威王求助,齊威王答應之後便派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一同前往支援。田忌作為武將,根本沒有絲毫慌張,直接想要帶兵出發,而這時孫臏卻讓田忌不要著急。孫臏對田忌說:“現在魏國將國內的精銳全部排除攻打趙國,國家內部一定非常空虛,我軍可以直接攻擊魏國,那樣魏國大軍必定會回守,而我軍半路利用地形優勢伏擊他們,一定可以取得勝利。這樣不但可以解救趙國,還可以擊敗魏國。”田忌認為很有道理,於是按照孫臏的策略施行,最終果然如同孫臏所想,成功埋伏了齊軍,不但完成了解救趙國的任務,而且讓魏國損失慘重。

三十六計之圍魏救趙,學會改變自己的思維

孫臏

而孫臏在這次作戰中,就運用了《孫子兵法》中所提到的:“強而避之”和“佚而勞之”,不去與魏國的大軍正面戰鬥就是“強而避之”,而讓魏軍回防的過程就是“佚而勞之”,最終以逸待勞,擊敗了魏國的軍隊。而我們需要學習的就是孫臏的這種思維方式,用逆向思維思考問題,捨近求遠來擊敗對方。

三十六計之圍魏救趙,學會改變自己的思維

孫臏

圍魏救趙其實有著很多種的涵義,我們所講到的避實擊虛就是其中之一,這是透過剋制敵人來取得勝利的方式。還有一種涵義就是以攻為守,防守和進攻的根本目的其實都是為了生存,為了最後的勝利而進行的過程。防守是必不可少的條件,但是如果只防守不進攻,那麼根本難以生存下來。就像是創業,如果沒有透過主動進攻來產生收益,只出不進,根本無法維持公司的生存,所以有的時候進攻就是最好的防守。

三十六計之圍魏救趙,學會改變自己的思維

進攻

此外圍魏救趙還蘊含著一種道理,那就是捨近求遠,以迂為直,這也是《孫子兵法》中說的“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迂是彎路,直是直路,但是在很多情況下,直路未必比彎路好走,就像是爬山,雖然直路更近,但是彎路卻更加安全。所以我們要明白的就是要善於以迂為直,適當去走一些彎路。所以我們的思維一定不要死板,不管遇到什麼事情如果都只有相同的思維去思考,那麼就會被很多問題難住。

三十六計之圍魏救趙,學會改變自己的思維

孫子兵法

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所有事情都一帆風順,全部按照自己的想象發展,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一定要善於改變思維,如果不會改變自己的思維,那麼就會一直被同一個問題難住,頭撞南牆,撞得頭破血流。而圍魏救趙最值得學習的並非是這個計策如何去使用,而是要學會改變自己的思維,只要學會改變自己的思維,任何事情都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那就沒有什麼問題可以難住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