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不可怕,可怕的是沉默等死

看死君:本期“花園”欄目,帶來去年另一部大熱的LGBT電影《每分鐘120擊》。相比關於個體命運的《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這部講述90年代法國抗艾運動的電影,無疑有著更深遠的意義。(文末福利)

艾滋病不可怕,可怕的是沉默等死

在去年第70屆戛納電影節上,《每分鐘120擊》展映後,呼聲很高。儘管主席阿莫多瓦讚譽有加,但之後的角逐中未能摘下金棕櫚,只拿到了評審團大獎。而後在奧斯卡上,也未能入圍最佳外語片九強,頗為遺憾。

但我們一直相信,一部電影的好壞,不僅僅只是用獎項來衡量,總有一些價值是比獎盃更厚重的存在!

艾滋病不可怕,可怕的是沉默等死

“這是一場政治的葬禮,也是我想要的葬禮。帶著我的屍體上街遊行,吹著口哨與號角。”

羅賓·坎皮略的《每分鐘120擊》是一部奇妙的電影,它的奇妙在於,影像如同病毒吞噬細胞那樣有著沁入骨髓的感染力,或者就像是在顯微鏡下靜看細胞的分裂與融合,感嘆生命的偉大,每一幀都是脈息的波動。

艾滋病不可怕,可怕的是沉默等死

當然,我們並不能指望能從這部電影獲得像《達拉斯買傢俱樂部》那樣的勵志精神,也不能期望像《費城故事》一樣來愉悅自己的愛之神經。

我們得到的只是一樁樁觸目驚心的現實事件,我們看到的只是艾滋病人面對困境的真實反應,我們聽到的只是遊行的呼喊聲,做愛的喘息聲,病榻的哀嘆聲。

艾滋病不可怕,可怕的是沉默等死

可是,這些“只是”暗藏了那個艾滋年代多少的無奈,憤慨,激揚,痛苦。九十年代的法國是艾滋病爆發最嚴重的時段,就像電影裡所提到的那樣:16歲的男孩第一次和同性做愛,就染上了艾滋。那這究竟是誰的過失?病毒攜帶者,還是男孩本身?

或者是那個漠視艾滋的大眾,藥廠,政府。當sean和nathan談到這個問題時,原本很激進的sean講述了他被染上艾滋經歷的時候,並沒有一味地責怪誰,只是淡淡地說了句“責任是分割的”。

艾滋病不可怕,可怕的是沉默等死

他嘴裡說著“疾病定義了我們”,同時又身體力行去做自己。他是艾滋病人為自己爭取權力的楷模,也是那個時代悲劇的犧牲品。

電影最出色之處在於它真實刻畫了艾滋病人的形象,沒有過多戲劇化的表現,也沒有采用紀錄片式的臨摹,而是將那個時代的背景和團體“刻”出來,打磨拋光,背景生動了,角色在那個處境下自然也就活了。

艾滋病不可怕,可怕的是沉默等死

就像對於艾滋組織ACT UP的展現,全稱是“AIDS Coalition to Unleash Power”(艾滋病人團結起來爆發能量)。從電影一開始,氣氛就被高壓緊張的會議帶起,響指贊同,噓聲反對。成員之間的對抗、爭吵、商議,讓整個故事變得極為真實而立體。

艾滋病不可怕,可怕的是沉默等死

我們在銀幕外看他們開會,似乎有一種看紀實片的感覺,也許會感到一絲冗長,但慢慢地我們便會感到彷彿有一顆熾熱的心在跳動,就像電影裡經常會出現一種動感的音訊,它似乎始終在提醒著銀幕裡的人:要一直戰鬥下去。

艾滋病不可怕,可怕的是沉默等死

影片前半段著眼於描寫激進的群體運動,對政府的驕傲遊行,對藥廠的撒血示威,驚心動魄,又詩意盎然。這尤其歸功於導演對其極為藝術性的處理手段,以及對整部電影構架的編排和搭建。

不斷地利用閃回來豐富電影的敘事層次,並將節奏保持在一個頻率,讓觀者能保持一定時間的耐心。最為稱絕的是對事件本身的詩化,比如飛散的塵埃,融化在顯微鏡的細胞下;悠揚的塞納河,卻是血淋淋的紅色,讓人置身於魔幻時刻。

艾滋病不可怕,可怕的是沉默等死

也許你還會記得那個歷史系學生的喃喃自白,他向我們講述的是法國二月革命的故事,畫面卻是艾滋病人示威遊行的紀錄影像。憂鬱的旁白,殘酷的影像,聲畫的分立,卻讓人感到一種言不由衷的哀嘆。

這樣的電影拍出來,不單單是為艾滋病人發聲,它更多的其實在於指明一點:他們和我們一樣,都擁有著相同的權利,都不該被漠視。沉默=死亡,這是遊行示威中的一個鮮明標語。

艾滋病不可怕,可怕的是沉默等死

這句標語數次出現在電影裡,旨在說明:無論現在還是將來,艾滋病人都不能被簡單對待,更不能被輕易忽視。也許你們的莫言,就是他們的末日。

有些影迷對於影片後半部的兒女情長頗有微詞,但我覺得這才是電影真正的靈魂所在,如果說群體運動是一個客觀視角的展現,那麼個體情感的波折就是主觀顯微鏡下活躍的細胞。就像nathan和sean的相愛,他們的感情線在這部電影看似微不足道,卻又不容忽視。

艾滋病不可怕,可怕的是沉默等死

因為我們終將從團體中擺脫出來,進一步認識艾滋病患者的日常。有對舊愛的回憶,有對成員身份的玩笑猜測,也有兩人激情的纏綿。

不像《阿黛爾的生活》那樣的瘋狂大膽,也不似《請你的名字呼喚我》那樣的風騷撩人,導演更多的是賦予同性之愛一種香汗淋漓的迷情感。

暗色調,被放大的喘息聲,特寫在身體的遊蕩。既有直面性慾的赤裸,也有旁敲側擊的挑逗。一部同性電影如果能把床戲拍好,這部電影可以說就成功一半了。

艾滋病不可怕,可怕的是沉默等死

當然,這裡的“好”不僅僅包括日式同性電影般的空洞唯美,《每分鐘120擊》所展現的是真實的瑣碎,就像性愛前,關於戴不戴安全套問題的探討;親吻的時候,還要顧忌口中的真菌感染。sean和nathan作為一對同性侶伴,他們經歷了相知、相識、相愛、相散。

這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過程,只是對於同性而言,這樣的歷程又多了一份坎坷與殘忍。尤其當他們共同置身於大海面前,大遠景,固定機位,兩個身影顯得如此弱小,但畢竟他們是兩個人,相互依靠,彼此撫慰。

艾滋病不可怕,可怕的是沉默等死

電影裡充滿大量的迪斯科音樂元素,從頭到尾,人物就像是處在一個巨大的舞廳,光的跳躍,灰塵的顫動,人物也跟著不停地舞動。

導演用舞廳來比喻迴應著艾滋病人爭取權利的勇氣,低頻率的節拍迴響在劇中人乃至我們的周圍,我們能感受的是一種激情,是一種對艾滋患者不屈動力的激賞。

艾滋病不可怕,可怕的是沉默等死

他們會哭泣,他們會絕望,他們會死去,但他們卻又如此生機勃勃,充滿著爆發力,甚至驚人的後挫力。這種“後挫力”在於死者強大的影響(把骨灰散在宴席上示威),也在於電影最後二十分鐘力道十足的迴響。如果說前面兩小時是編導才能的春光乍洩,那麼最後二十分鐘才是真正考驗導演功力的時刻。

艾滋病不可怕,可怕的是沉默等死

就像一輛載滿果實的馬車,走了很長的路,快到終點時,突然果實灑滿一地,我們只顧著趕路,卻忽略了沿途的風景和果實的模樣。

就像是《伊萬的童年》中所展現的那樣,一地的果實就像是過往的回憶。導演旨在向我們呈現果實的樣子,似乎在對我們說:神經繃的太久,是該鬆一下了。對sean葬禮各方位的展現,不就是那一地果實:散亂的,無序的,有的還摔壞了。如此幽默,又如此凝重。對死亡的解構,其實就是對生命的正視。

艾滋病不可怕,可怕的是沉默等死

也許我們現在還能夠回想起,nathan和sean之間那段簡短有力的對話:

nathan:你在生活中是什麼樣子?

sean:我,艾滋病毒攜帶者,就這樣。

恩,就這樣。

艾滋病不可怕,可怕的是沉默等死

艾滋病不可怕,可怕的是沉默等死

艾滋病不可怕,可怕的是沉默等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