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為什麼要貼春聯?這一習俗是從何而來?最初的春聯是怎樣的?

春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為隆重的節日之一。俗話說“一年之計在於春”。春節,也被認為是我國傳統節日中的“百節之首”,大江南北,人們會用很多方式歡度這一佳節,很多習俗都成為了春節的標配,比如一頓年夜飯,不知融聚了多少國人的情感。

但有一個春節習俗,不分東西、不論南北,已經成為一個約定成俗的傳統,那就是貼春聯。每當春節將近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會在大門兩邊以及門楹上貼上嶄新的春聯。

春聯,一般選用質地上好的紅紙,裁剪成比例適合的長條狀,左右兩條,門楹一條,共三條。

春節為什麼要貼春聯?這一習俗是從何而來?最初的春聯是怎樣的?

裁剪好的紅紙,上面會用毛筆字書寫春聯,鮮豔穩重的毛筆字,對仗工整的上下聯,吉祥好的寓意,表達人們對新春佳節的喜悅之情和對新年的美好願望。

說到春聯,紅紙黑字的春聯並不是它的最初形式。至少在宋代人們還把春聯叫作“桃符”,王安石的這首家喻戶曉的《元日》,寫的就是北宋時代人們歡度春節的情景,元日,就是農曆正月初一。

春節為什麼要貼春聯?這一習俗是從何而來?最初的春聯是怎樣的?

​《元日》詩中“總把新桃換舊符”一句,其實就是指新桃符和舊桃符。在春節的時候,人們往門上貼桃符有什麼寓意呢?其實古人在門上貼桃符的習俗由來已久,這是一個非常美好的傳說,根據南北朝文人宗懍的《

荊楚歲時記

》中的記載,桃符的由來是這樣的:

相傳有一個叫作“鬼蜮”的地方,有一座桃都山,山上有一棵樹冠達三千里的大桃樹,桃樹上住著一隻金雞,每日太陽出來的時候,金雞就會啼鳴。

夜晚遊蕩的鬼魂必須在雞鳴前趕回鬼蜮,鬼蜮的大門站著兩個神人,叫神荼和鬱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幹了壞事,神荼和鬱壘這兩位大神就能立即發現並將之捉住,所有的鬼魂都非常懼怕神荼和鬱壘這兩位大神。

春節為什麼要貼春聯?這一習俗是從何而來?最初的春聯是怎樣的?

​於是老百姓就用桃木板刻成神荼和鬱壘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驅邪避害。據《淮南子》中的記載,“桃符”是用一寸寬、七八寸長的桃木板做的。後來人們乾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和鬱壘的名字,認為這樣同樣可以驅邪避害。

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故事,也是一個美麗的神話傳說。

春節為什麼要貼春聯?這一習俗是從何而來?最初的春聯是怎樣的?

​這種刻有神荼和鬱壘名字的桃木板就被人們稱作桃符,每年過春節前,人們便將上一年放在門口的舊桃符取下來,重新再刻畫一個新桃放到門上,每年更換一次,人們認為這種除舊佈新、吐故納新的形式有著非常好的寓意,可以新的一年迎來一個好的兆頭。

時光流轉,人們的審美也發生了變化,人們覺得只有神荼和鬱壘這兩個形象點綴的桃符有點單調,就又在上面嘗試刻畫一些有著很好寓意的文字,這樣的桃符得到了人們的喜歡

春節為什麼要貼春聯?這一習俗是從何而來?最初的春聯是怎樣的?

在時光流逝中,民間的題桃符也逐漸進入了文人士大夫的視野

。五代時期,“題桃符”的形式又為之一新,這時候的題桃符更多了一些文化內涵,文人們會將帶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一些寓意性的文字題寫在桃符上。《宋史·蜀世家》中就記載了在桃符上題詩的事情。

每歲除,命學士為詞,題桃符,置寢門左右。末年,學士辛寅遜撰詞,昶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餘慶,喜節號長春。

五代後蜀孟昶在桃符上題寫的“新年納餘慶,喜節號長春”也被認為是最早的一副春聯。

春節為什麼要貼春聯?這一習俗是從何而來?最初的春聯是怎樣的?

​貼桃符後來逐漸演變為貼春聯,到了宋代,桃符已經演變成春聯的形式了,只不過名字還是叫“桃符”,

所以說桃符就是春聯最初的樣子了。

關於這一點,在很多宋代的詩詞作品中得到了很好地體現,如陸游《己未新歲》詩中的“桃符帶草寫,椒酒過花斟”;南宋薛嵎《新年換桃符》詩中的“桃符頻換句難新,休對春風訴舊貧”‘’南宋趙師俠《鷓鴣天》一詞中的“殘蠟燭,舊桃符。寧辭末後飲屠蘇”。

由此可見,在宋代,春節貼桃符的習俗已經具有了文化層面的內涵,成為文學中作品中經常出現的意象之一。

而王安石的“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更是形象地說明了宋代人們過春節時,家家戶戶貼桃符(春聯),喜迎新年的節日喜慶氣氛和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春節為什麼要貼春聯?這一習俗是從何而來?最初的春聯是怎樣的?

宋代之後,貼春聯開始盛行,而且“春聯”這一詞語也是在明朝出現的

。據史書記載, 明太祖朱元璋酷愛對聯,每逢春節。他不僅自己寫春聯,還鼓勵大臣們書寫,春節寫春聯、貼春聯的習俗迅速在民間風行起來。

清代,這一文化傳統得到了延續,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楹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