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三條江河藏語名稱由來

作者:方輿論壇 超微星

三江源國家公園即將正式成立,公園範圍包括青海可可西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及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扎陵湖、鄂陵湖、星星海等地,園區總面積12。31萬平方公里。所謂三江,即長江、黃河、瀾滄江,她們的藏語名稱分別是治曲、瑪曲、扎曲,那麼藏語中是什麼意思呢,本文為您解讀。

三江源:三條江河藏語名稱由來

藏語“瑪曲”名稱的由來

遙遠的東方有一條河,漢族叫她為黃河,藏族稱她為“瑪曲”(曾譯“馬曲”;青海瑪多縣意為瑪曲上游,甘肅瑪曲縣以藏語瑪曲命名)。藏語“曲”是“河”的意思。 “

瑪曲

”是藏族同胞對這條河的固有叫法,並不是對漢語“黃河(黃色的河)”的意譯。關於“瑪曲”這個名字的由來,在沿河藏族民間有四種不同的說法。

流傳最廣的一種說法是,很久以前,這條河的源頭地區野生動物非常多,當時居住在這裡的藏族先民們大都以狩獵為生,有位老獵人狩獵時一隻手被猛獸咬傷,傷口化膿成瘡,他求遍眾醫,仍久治不愈,傷勢越來越嚴重,有次他到這條河邊用水去沖洗傷口,沒想到傷口很快就好了。此事被人們一傳十,十傳百,越傳越神。後來,人們就把這條河稱為“瑪曲”,意思是“(水)能治瘡的河”(注:藏語“瑪”是“瘡”的意思)。 一種說,很早以前,藏族先民中一個姓“瑪”的部落居住在這條河的源頭一帶,河源以外地區的藏民就稱這條河為“瑪曲”,意思是“瑪家河”、“發源於瑪氏部落地區的河”(注:藏語“瑪”是一種姓氏的音譯)。 一種說,由於這條河流經藏區著名神山阿尼瑪卿山(藏語意為“大瑪氏爺爺山”;簡稱瑪卿山),因此得名 “瑪曲”,意思是“流經瑪卿神山的河”(注:藏語“瑪”為阿尼瑪卿山的縮譯)。 還有一種說法,這條河的源頭之一約古宗列曲(藏語音譯,意思是“炒青稞的淺鍋”,因地貌而得名。位於青海省曲麻萊縣約古宗列盆地西南)有無數眼泉水,在陽光照耀下翻湧的水泡光彩奪目,如同孔雀開屏,十分美麗,當地藏民便把這條河稱作“瑪夏曲”(一譯瑪沙曲、瑪甲曲;藏語“瑪夏”是“孔雀”的意思),簡稱瑪曲,意思是“孔雀河”或“源頭似孔雀開屏的河”。當地藏族群眾中至今還流傳著一句描繪“瑪曲”的諺語:“孔雀河邊有孔雀,尾翎插在寶瓶中。”

藏語“治曲”名稱的由來

遙遠的東方有一條河,漢族叫她為長江,藏族稱她為“治曲”(曾譯“直曲”,一譯支曲、珠曲、折曲、州曲、燭曲;青海治多縣意為治曲上游)。藏語“曲”是“河”的意思。

治曲

”是藏族同胞對這條河(上游)(漢族稱通天河)的固有叫法,意思是“(母)犛牛河”或“母(犛)牛河”,也可以引申為“乳漿河”。據說其源頭為兩股泉水,從母犛牛狀的山體或石頭的鼻孔中流出,故名;一說上游楚瑪爾河(藏語,意為紅水河;蒙古族稱沱沱河,意為平靜的河)與當曲(藏語意為沼澤河;其支流佈曲——藏語意為長河——曾被認為是長江正源)交匯處有犛牛狀山,故名。關於“治曲”這個名字的由來,藏族群眾中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

很早以前,出現了特大幹旱天氣,萬物凋敗,土地乾裂,地球生靈瀕臨滅絕的邊緣。“蒼巴”天神為拯救天下蒼生,特派神牛“治”(注:“治”即藏語“雌性犛牛”)下界,澤及萬物生靈。起初,“治”只是從天界直瀉大地,並沒有下界,是名副其實的“通天河”。“蒼巴”天神為恩澤後世,命令“治”下界變身大河,“治”提出兩個要求:第一,她要從天界神牛的腔體中流出;第二,她要從金子鋪設的河床上流過。“蒼巴”天神答應了她的要求。從此,通天河變成了“母牛河”,從一頭雌性神牛的鼻腔中來到人間,象徵著養育天下生靈的乳汁。因其河床是金子鋪就的,又被稱為“曲臥色爾丹”,意思是“金墊上流過的河”。

藏語“扎曲”名稱的由來

遙遠的東方有一條河,漢族叫她為瀾滄江(古稱蘭蒼水,又作蘭倉水、蘭滄水、蘭滄江、鹿滄江、浪滄江。在雲南出境流經東南亞地區,則稱湄公河),藏族稱她為“扎曲”(又譯札曲、雜曲;青海雜多縣意為“雜曲/扎曲上游”)。藏語“曲”是“河”的意思。

扎曲

”是藏族同胞對這條河(上游)的固有叫法,意思是“石山河”、“從山岩中流出的水”,因其源出青海省雜多縣扎青鄉境內查加日瑪山西側(一說夏茸加山之麓)的岩石中,故名。又因河水清澈純潔,藏民將其比作純潔的喇嘛,稱之“喇嘛河(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