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洪:視玄為天地萬物的根源,玄者,自然之始祖,而萬殊之大宗也

晉·葛洪《抱朴子》

本書是晉代道教學者葛洪著。葛洪,字稚川,自號抱朴子,丹陽句容(今江蘇句容)人。生平史料主要有《抱朴子·內篇》的《金丹》、《遐覽》,《抱朴子·外篇》的《自序》、《吳失》諸篇,還有《晉書·葛洪傳》及《太平寰宇記》中有關記載。

葛洪:視玄為天地萬物的根源,玄者,自然之始祖,而萬殊之大宗也

葛洪出身士族世家,16歲時,博覽經史百家之書。曾任將兵都尉,鎮壓過石冰起義。後遷為伏波將軍。遇八王之亂時,北歸受阻,滯留廣州多年,歸鄉里後,消極避世,自以年事漸老,欲鍊金丹,以求長生不死,於是往羅浮山煉丹著書。

葛洪:視玄為天地萬物的根源,玄者,自然之始祖,而萬殊之大宗也

《抱朴子》的史料分佈:內篇20卷,自敘說“內篇言神仙方藥、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禳邪卻禍之事,屬道家”思想;外篇50卷,論人間得失,世事臧否,是政論性的著作。此外,在《抱朴子外篇》中有《詰鮑》篇,儲存了鮑敬言無君論的史料,是研究鮑敬言的唯一資料。

葛洪:視玄為天地萬物的根源,玄者,自然之始祖,而萬殊之大宗也

《抱朴子》哲學思想的最為突出之處,是在道教理論缺乏體系的情況下,首次把“玄”的概念作為道教思想體系的核心。視“玄”為天地萬物的根源,“玄者,自然之始祖,而萬殊之大宗也”(《抱朴子內篇·暢玄》)並認為“玄”的本身難以捉摸,深微奧妙,“來焉莫見,往焉莫追”,作用極大。

葛洪:視玄為天地萬物的根源,玄者,自然之始祖,而萬殊之大宗也

有了“玄”,便“乾以之高,坤以之卑。雲以之行,雨以之施。胞胎元一,範酶兩儀,吐納大始,鼓冶億類”(同上)這個超自然的“玄”是創造天地萬物之母,無以名之,名之曰“玄”,“其唯玄道,可與為永”,“玄”是超然絕妙之物。“

玄道者,得之乎內,守之者外,用之者神,忘之者器,此思玄之要言也。”(同上)“玄”只有憑內心省悟才能把握,可一旦掌握了它,便有無窮無盡的妙用。

葛洪:視玄為天地萬物的根源,玄者,自然之始祖,而萬殊之大宗也

其實,在《抱朴子》中,“玄”就是“道”,“道也者,所以陶冶百氏,範鑄二儀,胞胎萬類,醞釀彝倫者也。”(《抱朴子內篇·明末》)可見這裡的“道”與上面的“玄”沒有什麼兩樣,可以稱之為“玄道”,都是指天地人萬物生成的最初根源,也都是超物質的精神實體。

葛洪把修煉玄道看作是成仙的途徑,指出“道也者,逍遙虹霓,翱翔丹霄,鴻崖六虛,唯意所造”。說明他所主張的修仙僅在於冥想玄道而已。

葛洪:視玄為天地萬物的根源,玄者,自然之始祖,而萬殊之大宗也

在論述有無、形神方面。《抱朴子》認為“有因無而生焉,形須神而立焉”。(《抱朴子內篇·至理》)這表明了他的態度,“有”依賴“無”而產生,“形”依賴於“神”在。

“無”、“神”成了第一性的存在,而“有”、“形”反卻成為派生物。把這種哲學運用於道教煉形的觀點,認為“有者,無之宮也。形者,神之宅也。故譬之於堤,堤壞則水不留矣。方之於燭,燭糜則火不居矣。身勞則神散,氣竭則命終。根竭枝繁,則青青去木矣;氣疾欲勝,則精靈離身矣。”

(《抱朴子內篇·至理》)結論是“形須神而立”。道教煉形的目的在於煉養精神,然後成為神仙,長生不死,歸根到底仍屬唯心論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