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為止,圓周率已算到31.4萬億位,科學家這樣做到底是為了什麼

數學上將圓的周長和直徑的比值稱為π,也就是圓周率。3。14,這是圓周率的近似值 ,所以3月14日也被確定為圓周率日。當然了,圓周率數值從最初的3。14到往後的不斷髮展,位數也在不斷加長。迄今為止,谷歌科學家已將圓周率算到31。4萬億位。

到這大家可能都有一個疑問:圓周率只是一個數值,科學家這樣做到底是為了什麼?其實早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埃及的胡夫金字塔就和圓周率有關。例如,金字塔的周長和高度之比等於圓周率的兩倍,正好等於圓的周長和半徑之比。

迄今為止,圓周率已算到31.4萬億位,科學家這樣做到底是為了什麼

不僅如此,在公元前1900年至1600年的一塊古巴比倫石匾上,就刻著圓周率 = 25/8 = 3。125的文字。而同一時期的古埃及文物,萊因德數學紙草書也記載著圓周率等於分數16/9的平方,約等於3。1605。而古希臘作為古代幾何王國對圓周率的貢獻尤為突出。

其大數學家阿基米德(公元前287–212 年) 開創了人類歷史上透過理論計算圓周率近似值的先河。他窮盡畢生精力,用迭代演算法和兩側數值逼近的概念算出圓周率的下界和上界分別為223/71 和22/7, 並取其平均值3。141851 為圓周率的近似值。

迄今為止,圓周率已算到31.4萬億位,科學家這樣做到底是為了什麼

當然了,中國在圓周率這塊上發展的有點晚。約公元前2世紀的《周髀算經》中有“徑一而週三”的記載,表明圓周率在當時被算為3。東漢時,張衡得出π=3。162。 公元263年,中國數學家劉徽說:“割之彌細,所失彌少,割之又割,以至於不可割,則與圓周合體而無所失矣。”

最後,他用“割圓術”計算圓周率,先得出π=3。14,然後又算出π=3。1416。公元480年左右,南北朝時期的數學家祖沖之進一步得出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後7位的結果,領先他國800年,直到15世紀初才被阿拉伯數學家卡西打破。因為他將圓周率精確到17位的小數值。

迄今為止,圓周率已算到31.4萬億位,科學家這樣做到底是為了什麼

進入科技時代後,人們利用電子計算機等先進的儀器對圓周率進行了更精確的測算,而圓周率也在人們的探索之旅中也扮演著更加重要角色。譬如大到測算宇宙天體的體積,小到計算圓的面積和體積,都得用到它。因此,圓周率作為最基本的數學概念,被運用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當然了,也有觀點認為圓周率與宇宙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它的不規律性,像極了宇宙中的各類天體;它的無窮無盡也與宇宙的無邊無界類似。也就是說,人們對圓周率的測算在不斷更新進步,隨之而來對宇宙的瞭解也在不斷探索中得到了擴充套件。不過,這在普通人眼中很難理解。

迄今為止,圓周率已算到31.4萬億位,科學家這樣做到底是為了什麼

或許等到某天我們有足夠的能力瞭解圓周率的規律時,宇宙的奧秘也被緩緩揭開。除此之外,很多國家也會以圓周率的精確程度來比較自己超級計算機的先進性。(喜歡的話多多關注,多多點贊,多多收藏,轉發和評論,謝謝!本人其他文章也很精彩,歡迎品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