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18年,投資2億,馮小剛還是“輸給”了《小時代》

2013年,馮小剛僅僅用一個月就拍完了一部小成本商業電影——《私人訂製》。

歷時18年,投資2億,馮小剛還是“輸給”了《小時代》

是挺噁心自己的

上映沒幾天就狂攬了上億的票房,不過滿屏的廣告植入卻讓它被罵慘了,網友大吼這是在明目張膽的“撈金”嘛?

但很少有人知道馮小剛用這樣的方式賺錢並不僅僅只為了自己,還是為了償還當年拍《一九四二》電影時欠下的債……。。。

01

1993年,馮小剛透過王朔初次接觸到了劉震雲的小說《溫故一九四二》。

看完後他百感交集,裡面的文字讓他重新認識了自己的民族,繼而產生了想要把這個“

被遺忘的故事

”拍出來的想法。

歷時18年,投資2億,馮小剛還是“輸給”了《小時代》

儘管當時的馮小剛還不太會拍電影,但實在按捺不住內心激憤之情的他還是請了一些名家、名導來討論這部小說改編成電影的可行性。

但讓人意外的是,雖然大家都對這部小說給予了高度肯定,卻又一致認為想要把它拍成電影的話,基本不太可能。

因為在他們看來,這部小說

既沒有具體的情節,也沒有形象化的災民,再加上毫無執導經驗的馮小剛

,想把它拍成電影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面對這種一邊倒的質疑聲,小說的作者劉震雲問他還拍不拍,馮小剛乾脆利落地回答:

“拍,必須拍!”。

但目前最大的問題是電影元素極度匱乏,一頓苦思冥想後,馮小剛想出了兩個辦法:

一、找一幫人窩在辦公室裡來討論劇本的人物、細節和故事走向;

二、沿著當年災民們逃荒的路再走一遍,以求真情實感。

毫無疑問第二種方法更好,但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它都比第一種方法更耗時耗力。

不過最後馮小剛還是選擇了最笨的那個方法:

一步步走出劇本。

歷時18年,投資2億,馮小剛還是“輸給”了《小時代》

就這樣,劇組一大夥人從河南出發,用了將近兩個月的時間,沿著當年災民們逃荒的路線邊走邊問邊寫,來來回回寫了十多個稿本,才算是敲定了最終的初稿。

可由於電影所涉及題材的特殊性,審查時總是被拒,從1994年到2002年,這期間馮小剛接連籌拍幾次都以失敗告終。

每次得到的都是同一個回答:

你就非要拍這麼堵心的電影嗎?

這種電影拍出來誰願意看啊?”

無奈之下,他只能把《一九四二》暫且擱置了起來。

直到2010年,馮小剛憑藉自己執導的12部賀歲片,從一個小小的編劇美工變成了人盡皆知的大導演之後,他決定利用這些年攢的人氣拍完那部心裡一直牽掛的電影。

02

歷史上1942那一年,中國的河南發生了一件大事——大災荒

歷時18年,投資2億,馮小剛還是“輸給”了《小時代》

旱災碰上蝗災,糧食顆粒無收,再加上戰火肆虐,河南的百姓們陷入了一片水深火熱中。

電影《一九四二》就是講述數以萬計的人們逃荒的故事,一路上不斷地有人餓死、凍死、被野狗生吃,被流彈打死……。。

張國立飾演的老東家便是那時候的一個典型,從開始時的精神飽滿,毫不在乎

“我們和他們不一樣,他們是逃荒,我們只是躲躲災而已。”

歷時18年,投資2億,馮小剛還是“輸給”了《小時代》

到後來隨著逃荒之路的繼續,他已經和普通災民沒什麼兩樣,糧食沒了,家也沒了,親人一個個死在自己面前,好不容易留下來的大孫子,最後還被自己給捂死了。

以至於電影的最後,他滿眼絕望、形同孤魂,嘴裡唸叨著:“就是想死的離家裡近點。”

銀幕裡除了遠處的光明以外,就剩下天地之間兩個單薄的身影,步履蹣跚,無限淒涼…

03

在電影正式開拍前,美術、服裝就已經早早進組,著手於設計和佈置電影中的歷史場景,為了還原當時的樣子,劇組翻拍了10萬多張歷史照片才設計出來影片最後呈現的場景。

在電影正式開拍後,演員問馮小剛劇情的具體走向是什麼?

他思索了一下,說就按照當年災民們逃荒的路線來發展,這意味著所有的主創人員都要經歷一遍當年逃荒的滋味。

歷時18年,投資2億,馮小剛還是“輸給”了《小時代》

《一九四二》的拍攝和很多電影都有所不同,比如那個災民的隊伍,沒有一場是室內戲,更沒有一場是在風和日麗的情況下拍出來的戲,都是寒冷的冬天。

在紀錄片《走進一九四二》中,很多演員說:

“好多年沒有碰到這樣的角色了,也不知道以後還會不會碰到這樣的角色,所以想傾盡自己所有的感情來塑造這些角色。”

為了讓自己更像是災民,很多主演都開始節食。

張國立說:“在演戲的時候,我們每個人都是餓著肚子、說著臺詞、還要往前走,眼冒金花也得硬撐著,直到演完一天的通告,才突然覺得自己真正像一個難民一樣,唯一的念頭就是——活下去。”

歷時18年,投資2億,馮小剛還是“輸給”了《小時代》

所以在劇組裡,大家最討厭的就是範偉老師,因為只有他不用減肥。

範偉第一次進組時就開始大吃大喝,吃著吃著感覺不對——大家都在用仇意的眼神盯著他。

他停滯了一會發現大家不是在啃著黃瓜就是在吃雞蛋,突然才意識到問題出在哪兒。

之後他每次吃飯都會避開大家,自己跑一個角落的帳篷裡蹲著,左右張望,一看沒人就趕緊扒拉吃完,然後再若無其事地走開。

歷時18年,投資2億,馮小剛還是“輸給”了《小時代》

更有意思的是,一開始群演們聽說有張國立、徐帆、馮遠征、範偉這些知名影帝參演,紛紛報名參加,生怕最後搶不上名額,可到片場一看直接傻眼。

不僅需要穿得破破爛爛,還得天天餓肚子,眼瞅著這些大明星們一個個都餓得面黃肌瘦,更別說他們開拍後會變成什麼樣了,想想就害怕,結果電影還沒開拍呢,人就先走了一半。

04

從94年開始籌備,歷時18年,投資2個億,請到了9位影帝(7位國內,2位奧斯卡)1位影后,歷經千辛萬苦,最後總算把這部電影拍出來了。

歷時18年,投資2億,馮小剛還是“輸給”了《小時代》

很多影評人看了都拍手叫好,還放言:“誰看誰哭,不哭的來找我。”

但沒想到的是12年電影正式上映後,卻票房慘淡,最後不但沒收回成本,還賠進去了不少錢。

很多網友炮轟馮小剛,說他這是在玩“發苦難財”、賺國人眼淚的把戲,更有甚者說這只是一個賣相很好的瓜,而裡面的東西都是變質的。

馮小剛對此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一九四二》確實是一部既沒有樂子、又沒有熱鬧、還沒有紅火的‘三無電影’。

它唯一有的是讓人悲痛的歷史,但在這個娛樂至上的時代,我們早已經習慣了迴避苦難,不願意也不敢再看到這麼壓抑的影片了。

當年,我著手開始拍這部電影時,就沒想過取悅任何人。

明知道會虧錢還不管不顧,

我只希望人們能知道曾經真實發生過的這段歷史,因為我認為有些人不該被遺忘,有些事總需要有人做

,僅此而已。”

不過按理說,這部電影也算是大牌雲集的模式了。

蒂姆·羅賓斯、張國立、馮遠征、李雪健、陳道明、徐帆

這些大佬隨便拉一個出來都能扛起一部劇,就算劇情再怎麼悲苦,票房也不至於這麼低吧?

反觀同樣是大牌雲集高階配置的《小時代》,為什麼可以試水成功,而放到馮小剛的《一九四二》裡卻玩不轉了呢?

歷時18年,投資2億,馮小剛還是“輸給”了《小時代》

郭敬明13年6月上映的《小時代》票房4。85億,而馮小剛前一年上映的《1942》票房才3。63億,從票房上看,馮小剛輸的很慘。(廝以為,這是時代的悲劇!)

這是一個

商業狂歡,藝術逐漸消亡

的時代,商人們追逐利益,投資商只看票房,而夾在這中間的導演無可奈何,只能被資本所左右。

也許用不了多久,我們去電影院看到的除了商業片就只有商業片了。

而電影從誕生的那一刻起,就被世人稱為第七藝術。

“藝術”這個詞,百度百科上給出的解釋是:反映現實、寄託情感的一種文化。

所謂文化,是指某種社會現象本身所傳遞出來的一種思想,它可以開闊人的眼界,啟迪人的心靈,能幫助你認清自己,瞭解世界。

恕我眼拙,在下真沒看出來《小時代》是一種什麼文化?也不知道那些追捧《小時代》的人,看出來了沒有。

歷時18年,投資2億,馮小剛還是“輸給”了《小時代》

個人覺得,相比較商業電影的娛樂性,藝術電影裡情懷式地表達更能抵中內心,像一個溫潤的陪伴者,在訴說一件塵封已久的往事。

而在這個浮躁、嘈雜的快節奏社會中,我們很少能有機會靜下心來看一部電影了。一部好的電影應該像一杯紅酒一樣,入口溫潤,回味無窮,而它帶給我們的絕不僅僅只是視覺上的感受,還有生活的體驗和心靈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