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兵馬俑:幾千秦俑,為什麼個個不同

秦始皇陵兵馬俑:幾千秦俑,為什麼個個不同

關注公眾號:金陵藝訊

中國歷史上最霸氣的一件作品——有“世界第八大奇蹟”之稱的秦始皇陵兵馬俑。這些陶俑比真人略大一些,但是看起來似乎是真人一樣。

你肯定知道,秦始皇陵兵馬俑的規模很大,如果你去過臨潼的兵馬俑博物館,一定有過非常震撼的感受。實際上你能看到的部分並不是全部,連這個陵墓的十分之一都不到。

從1978年秦始皇陵兵馬俑首次被髮掘以來,已出土並修復的兵馬俑有7000至8000件,戰車、戰馬在百件以上,還有各種真實兵器,以及各種陪葬的動物。

更重要的是,這個地下大軍並不是千人一面的,其中的每一個人都被刻畫得極其逼真細膩,是一個個真實的、有感情的人。

對真實的追求,是中國藝術獨特而又容易被忽略的一面。如果你能看到這點,你對中國文化中個體和集體之間的關係會有更深刻的理解。

“寫真”的秦俑

先來帶你看一個具體的例子,就是二號坑東部出土的跪射俑。跟其他大量兵馬俑不同,跪射俑在出土的時候幾乎毫髮無損,可能是因為低姿態使他受到了意外的保護。

秦始皇陵兵馬俑:幾千秦俑,為什麼個個不同

跪射俑手裡拿的武器叫做弓弩。前面一排跪射俑,後面站著一排立射俑,他們就組成了弩兵軍陣。有站有跪,發出去的箭鏃是立體的、不間斷的攻擊,無人可以抵擋。

他單膝跪地,左腿蹲著,右膝蓋著地,雙手在身體的右側一上一下,呈握弓的姿勢。能表現出這種身體的動態,說明秦朝人對人體解剖學已經十分了解了。這個秦俑就像一個真人蹲在你的面前一樣。

跪射俑身上穿著的是戰袍,外面有鎧甲,這是統一的軍裝。而他的髮髻盤在頭頂的左側是有道理的,弓弩手在瞄準的時候需要用右眼觀察,如果右邊有髮髻就會礙事。

仔細看,這些弓弩手的臉和頭髮完全都是個性化定製的。

秦俑的髮型和髮飾不一樣,有軍階的區別。你看看細節圖就會發現,髮型的刻畫,是惟妙惟肖,精緻之極。不但給你看到頭髮是怎麼編的,而且給你看到秦軍對每個軍人的頭髮的要求非常嚴格,整整齊齊,一絲不亂,簡直像用了髮膠呢。你再看每一個秦俑的臉,表情都是個性化的。

秦始皇陵兵馬俑:幾千秦俑,為什麼個個不同

這是怎麼做出來的呢?很簡單,工匠製作兵馬俑時,定製了一些區域性的元素,眉毛、眼睛、臉型,這些都是一些零件,可以分別搭配上。

所以猜測,當時秦俑的製作很可能像是今天的流水線操作,做軀體的做軀體,做鎧甲的做鎧甲,做頭的做頭,做頭髮的做頭髮。

但是兵馬俑也有千人雷同的地方,那就是他們腳上的鞋子。幾乎每一雙鞋子都是非常簡單的一個方盒子,前面方方的,翹翹的。褲腿的綁腿也刻畫得非常簡單。

有一位美國教授戴維·凱特瑞曾經說過,希臘藝術是個性化的,中國藝術是群體化的、千人一面的,像一群螞蟻的合作。但是我堅決不能同意他的說法。

看這幾千件秦俑,遠看是在統一思想指揮的,步調一致的群體,但近看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感覺上每一個人都有自己內心的追求和理想。只有腿和腳,這些不需要表現個性的地方,才被處理成整齊劃一的服裝效果。

這種寫實的手法,不是西方的寫實主義,它超越了寫實主義,是寫真。

這裡要做一個對比。與秦朝同時期的希臘藝術,正處於古典時期結束後的希臘化時期,出現了令人矚目的雕塑藝術,那些雕塑對人類進行了理想化的呈現。這個時候的希臘藝術奠定了西方藝術的最經典模範和樣式。

古代希臘藝術追求的是人體的完美和真實,是以人的形態來表達神,神就是人理想化的樣子。寫實是一種程式化、理想化的實。因此希臘雕塑是把理想化的、最漂亮的眼睛、鼻子、嘴拼湊在一張臉上。

而中國要的是真,是一種對現實的理解和在此基礎上的表現,簡單說,就是要跟真的生活一樣。秦始皇陵兵馬俑的個體軍官和兵士不是理想化的人,而是真實的人,是現實主義的人。中國是要有個性的臉、頭髮,有特點的表情。這些人的五官和頭形並不完美,但卻是真真實實的北方漢子;真實到細細地看都能看出我們熟悉的人的面相。

王朝精神

也正因為這樣,秦始皇陵兵馬俑的發現,曾極大地震動了美術界。在發現這千千萬萬個陶俑組成的軍團之前,後世都以為秦朝沒進行多少藝術活動。我在大學讀本科的時候,美術史的課本用的是閻麗川老師的《中國美術史》。關於秦朝美術大概就這麼一句話,“秦代由於戰爭頻繁,民不聊生,沒有創造藝術作品。”但是秦始皇陵墓被世人發現之後,我們意識到,以前的理解完全錯了。

藉此,也可以重新認識一下秦始皇和他的軍隊。

歷史上評價秦始皇,說他是暴君、梟雄,因為他所到之處總是硝煙瀰漫。但我認為,他是一個真正的英雄。

秦始皇作為統一中國的第一人,雖然在位的時間不過十幾年,但是在這短短的時間裡他不僅統一了疆土,還統一了文字、貨幣、度量衡、車軸距。更重要的是他以郡縣制取代分封制,終結了以親緣關係為紐帶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以皇帝為中心、以業績考察為標準的臣僚制度。

秦帝國的建立終止了東周的諸侯混戰,秦始皇在政治和文化上建立了一個全新的帝國模式,使得已經禮崩樂壞的社會出現了一個轉機。

而軍隊對於秦始皇以及他所建立的王朝,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張藝謀在他導演的電影《英雄》中,用一句臺詞摘下了秦始皇的暴君的帽子,秦王嬴政說:“我要用戰爭結束五百年的戰爭。”一句話,改寫了歷史給秦始皇的定論。他開啟了一個延續了兩千年的社會模式,而這一切都是用軍事暴力換來的。

秦始皇的軍隊是什麼樣,我們當然已經不可能看到了。但是秦始皇陵墓中陪葬的陶俑軍隊,卻最大限度還原了秦軍的氣勢。據記載,秦始皇陵由他的丞相李斯設計,極盡可能地實現了帝王的意志。為了打造一個與真實生活儘可能接近的地下帝國,秦始皇陵兵馬俑的設計者採用了高度的寫實手法來製作這些陶俑,完美展現了秦軍的風貌。

這支軍隊,固然軍容嚴整,紀律森嚴,訓練有素,但同時,他們又是由一個個真實而具體的人組成的。從每個軍官或是戰士的臉上,我們似乎都能看到他們的內心活動和獨特個性。

秦始皇自己眼中的部隊就是這個樣子的。當他發號施令的時候,大家要步調一致,所有的人都是一個動作,千千萬萬個人變成了一個人。

這就是幾千年來中國人的狀態,當集體需要的時候,行動起來像一個人,吼出聲音像一個人。但是當他們作為一個個體的時候,他是獨立的,有血有肉的,有個性的,有思想的個體。秦俑代表的正是這種個體與集體之間的特殊關係,是一種特殊的中國王朝精神。

極力寫真的兵馬俑,深刻地反映了秦帝國的國家風貌和氣魄。中國藝術、中國精神,在秦始皇陵墓的幾千個兵馬俑身上得到了最明確、最精彩的體現。

-END-

更多精彩資訊

請關注公眾號:金陵藝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