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燕之名:曲水帶雲歸海去,亂花隨雨落巖來

在中國歷史的東晉十六國時期,鮮卑慕容部先後建立了五個以燕為國號的王朝(政權),為方便區辨,我們不妨順著歷史的長河往回漫遊一番,從創始人、世代、存續時間、都城、國域範圍、國號根源、歷史價值等幾個重要方面加以探析梳理。

1.一旦雄踞河東,便能力抗秦晉

北庭送壯士,

貔虎數尤多。

精銳舊無敵,

邊隅今若何。

妖氛擁白馬,

元帥待雕戈。

莫守鄴城下,

斬鯨遼海波。

——杜甫·《觀兵》

公元337年,鮮卑慕容部首領慕容皝統一鮮卑諸部,稱王建國,國號燕,史稱前燕,這是中國歷史上由慕容家族建立的第一個政權。

稱王還不足彰顯家族、部落的榮耀,慕容皝於公元342年進一步稱帝,定都於龍城(今遼寧朝陽),公元352年,繼任者慕容儁將都城遷至薊(今北京),公元357年,再遷都於鄴。

前燕經歷3世3主,享國33年。公元370年,前秦大軍圍攻燕都鄴城,末代君主慕容暐出逃,途中被秦軍俘虜,前燕就此滅亡,不過慕容家族還未散場。

以燕之名:曲水帶雲歸海去,亂花隨雨落巖來

鮮卑慕容部落的軍力不容置疑,前燕強盛時,地跨遼寧、河北、山東、河南、山西、河南、安徽、江蘇,一度與北方鄰居前秦、南方的東晉形成三分之勢。

選擇一個合適的國號,對於一個草原民族十分重要。慕容氏興起的遼西地區,屬於先秦時期燕國的舊地,加之古燕國為戰國七雄之一,一度非常強盛,是處於遊牧農耕混雜階段的慕容氏甘於仿效的藍本,故而建國後以燕為號。

慕容氏立國以後,依靠強大的軍力征討四方,於公元342年擊破後趙的20萬大軍,使後趙政權在中原趨於瓦解,隨後向東擊破夫餘、高句麗、鮮卑宇文部,從此獨霸遼西地區,積攢了進一步逐鹿中原的資本。公元352年,前燕又滅中原的冉魏政權,至此基本上與前秦王朝平分中國北方地區,與南方的東晉王朝形成隔江對峙態勢。公元369年,前燕名將慕容垂挫敗東晉桓溫大軍的北伐,國勢到達鼎盛時期,儘管這個鼎盛期實在很短。

軍力上出色的表現並未讓這個半牧半農的政權走得更遠,前燕在君主繼承問題上,一直處在矛盾糾結狀態下,一方面,草原遊牧部落立賢立能的遺風很有影響力,另一方面,政權高層已經很大程度上受到漢族嫡長繼承觀念的感染,所以這個關鍵的問題沒解決好,政權對外的戰爭越成功,其內部的權力鬥爭反而更加激烈,內亂與外擾之下,只能無奈地走向衰亡。

同為鮮卑族系的拓跋氏,吸取了前燕的經驗教訓,積極主動地漢化,改良了一些制度,拓跋氏建立的北魏王朝,超越了前燕,完成了統一北方的大業。

2.縱然承繼正統,難免一分為二

誰擲瑤環不記年,

半沉河底半高懸。

從來興廢如河水,

只有長虹上碧天。

——張士俊·《安濟橋二首 其一》

前燕王朝退場不過14年,慕容家族以復國的名義再次登場。

前燕君臣失和、行將覆滅之際,宗室成員慕容垂先行歸附前秦王朝,被前秦皇帝苻堅封為冠軍將軍。公元384年,慕容垂趁前秦淝水戰敗、行將瓦解之際,率部眾於滎陽稱燕王,建立政權,沿用燕國號,史稱後燕。

公元385年,後燕定都於中山(河北定縣),輸掉國運之戰後,遷都龍城。

後燕歷7位君主,享國24年。公元395年,後燕與北魏展開參合陂之戰,這是一場事關雙方國運、決定今後誰統一北方的大戰,後燕大敗,部族被截分成南北兩部,留在南部的部族建立了獨立政權南燕。後燕王室殘餘力量於公元397年北遷,回到慕容氏發跡之地龍城(遼寧朝陽),公元407年,末代君主慕容熙死於內亂,後燕滅亡,北燕代之繼續延綿。

以燕之名:曲水帶雲歸海去,亂花隨雨落巖來

後燕於公元394年攻滅西燕,國力達到鼎盛階段,成為十六國後期強盛的政權,疆域基本與前燕相等,擁有河北、山東、遼寧、山西、河南大部份地區,後期王室北遷,僅僅控制遼西一帶。

慕容垂以燕為國號,志在恢復前燕之國。

後燕在政治上採取和漢族豪門合作的辦法,充分尊重其政治、經濟、軍事權力,共同治理地方,所以前期能夠強勢崛起;後期與北魏大戰失利,部族一分為二,疆域大幅縮水,而末代君主不具備振興恢復的才能,反而極盡奢侈淫亂之事,國內人心背離,終於身死國滅。

3.都道復國艱難,誰悲亡於同胞

一望平臺落日中,

當年曾此駐元戎。

貔貅簇擁兵戈肅,

鳥雀喧呼壁壘空。

斷碣古臺零夜雨,

頹垣衰草到秋風。

膚功不與滄桑改,

六月雄圖歌未窮。

——朱宗元·《將臺懷古》

與後燕慕容垂一樣打出復國旗幟的,還有慕容泓,這一對堂兄弟幾乎同時登臺表演。

公元384年,前燕宗室慕容泓趁前秦瓦解之際,擁眾自稱濟北王,以長子(山西長治)為都,奉燕為國號,建立政權,史稱西燕。

西燕歷7位君主,歷時不過10年。西燕的存在嚴重影響到後燕政權的正統性,故而後燕皇帝慕容垂於公元394年攻克長子,殺死同出一脈的西燕末代君主慕容永,西燕就此謝幕。

以燕之名:曲水帶雲歸海去,亂花隨雨落巖來

就疆域而言,公元385年,西燕君主慕容衝於阿房(西安西部)稱帝,攻入長安,公元386年,慕容永率軍擊敗前秦殘餘武裝,西燕國勢達到鼎盛階段,但也僅僅控制山西、河南各一部份。

西燕國號與後燕同出一源,都是為了繼承前燕、恢復前燕。

在復國的道路上,西燕一路艱辛,政權內部就向東方遷徙與否產生嚴重分歧,內亂不斷,僅公元385年一年,就兵變更替了5位君主,這顯示這個政權的極不穩定,除慕容永死於外敵(這個外敵也是同宗親戚),其他6位君主皆死於兵變。

這個政權為了生存攻伐不斷,各項記載也僅限於軍事部分,難言及內部和地方上的建設。

4.不料浪蕩失國,竟成慕容絕唱

君子雖窮道不窮,

人生自古有飄蓬。

文章筆下千堆錦,

志氣胸中萬丈虹。

大抵養龍鬚是海,

算來棲鳳莫非桐。

山東宰相關西將,

俯仰懷賢倚暮瘋。

——施宜生·《題壁》

當志在恢復燕國大業的後燕政權於公元397年被北魏王朝截分成兩部分後,它的南方部族不得不作出選擇。

生存,還是毀滅?毫無疑問,首選前者,群龍無首,那就再安裝上一個。公元398年,後燕的南方部眾擁立慕容德為燕王,建立政權,仍以燕為號,史稱南燕。

南燕先都滑臺,公元400年,南燕王慕容德率部攻佔廣固(山東益都),稱皇帝,便以廣固為新都。

南燕歷2主,享國12年。公元410,東晉大將劉裕率軍北伐,攻破廣固,南燕末代皇帝慕容超被殺,南燕滅亡。當時,北方雖然還有一個北燕政權,但其君主已經變成漢人馮跋,所以,慕容超是鮮卑慕容部的最後一位君主,慕容家族和他們的燕國大業就此從歷史長河中消逝。

以燕之名:曲水帶雲歸海去,亂花隨雨落巖來

南燕疆域只擁有今山東東部、河南一部。

南燕前任君主在位時,重用漢族人才,大力清理民戶,抑制人丁逃亡,擴大農耕,積蓄府庫,大力發展冶鐵、製鹽,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建立學官制度,挑選士人子弟入學,為政權培養了一批治理人才。後主在位,喜好遊獵,將政務委託於寵幸近臣,濫殺功臣,賦役越加沉重,民間一片凋敝景象,君主甚至為了滿足音樂方面的愛好,任性地掠取東晉王朝的人丁貨物,終於引來亡國之禍。

5.若無胡漢交融,未必馮氏興國

燕昭無故國,

薊野有空臺。

寂寞黃金氣,

淒涼滄海隈。

腐儒終報主,

亂世始憐才。

回首徵塗上,

年年此地來。

——薛惠·《昭王臺》

後燕的恢復大業還未成功,便遭遇北魏王朝的強勢阻擊,不得已遷徙至東北發跡之地,但君主不圖再興,沉迷享樂,無法維持下去,終於把舞臺讓給最後一個以燕之名的政權。

公元407年,後燕禁衛軍統領漢人馮跋不滿君主慕容熙的暴虐,將其殺掉,擁立慕容家族的養子、高句麗人高雲為天王,仍都龍城,沿用燕國號,史稱北燕。

高雲登臺不久即被刺殺,馮跋一力平定內亂,肅清朝政,於公元409年在昌黎(遼寧義縣)即天王位。

北燕共歷2姓3主,歷時29年。公元436年,在北魏的持續打擊下,北燕無法維持下去,末代君主馮弘逃入高句麗,在北魏的威逼下,高句麗將馮弘殺死,北燕亡。

以燕之名:曲水帶雲歸海去,亂花隨雨落巖來

北燕疆域有河北東北部、遼寧西南部。

北燕馮氏為政,穩定了朝局,採取了一些嚴厲的辦法,遏制住奢靡風氣,整肅了吏治;經濟上,勸課農桑,輕徭薄賦,改革了殯葬制度,提倡節儉的社會風氣;文教上,設定太學,重視教育,吸納了一批漢族士人加入治理團隊;外交上,近與柔然、契丹修好,遠與東晉交好。

在北燕的治下,中國東北地區社會經濟有較大發展,民族融合進一步加速,也縮小了與當時中原地區在文化方面的差距。

綜上,五個以燕之名的政權,前燕是第一個登臺的,存在時間也最久,疆域也最大,與前秦、東晉成鼎立之勢,故而是以後慕容氏繼續表演的原動力,影響最大;北燕雖偏居北方一角,但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的表現較好,次之;後燕依靠武力,一度與北魏相較不下,一分為二後,一蹶不振,再次之;南燕、西燕稍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