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琰之死:奪嫡之爭的舊怨,與曹操封魏王之後的心態變化

崔琰之死,堪稱三國第一冤案。因為大家都認為,崔琰道德高尚,為人正直,天下知名,僅僅因為一句話就被曹操殺了,實在太過冤枉。易中天曾評價說:“

崔琰用死證明自己是君子,曹操用崔琰的死,證明自己是奸雄

崔琰之死:奪嫡之爭的舊怨,與曹操封魏王之後的心態變化

本文試圖分析崔琰之死背後的隱情,而不僅僅是表面的“文字獄”那麼簡單,全文2421字,閱讀時間5分鐘。

一、崔琰之死的直接誘因

與訓書曰:“省表,事佳耳!時乎時乎,會當有變時。”——《三國志·崔琰傳》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被封為魏王,楊訓上表稱讚曹操的功績,誇述曹操的盛德。當時有人譏笑楊訓虛偽地迎合權勢,認為崔琰薦人不當。崔琰從楊訓那裡取來表文的草稿一看,寫信給楊訓說:“讀了你的表文,事情做得很好罷了!時間啊時間,隨著時間的變化,情況也一定會發生變化的!”

崔琰之死:奪嫡之爭的舊怨,與曹操封魏王之後的心態變化

太祖怒曰:“諺言‘生女耳’,‘耳’非佳語。‘會當有變時’,意指不遜。”

在陳壽看來,崔琰給楊訓的信是安慰楊訓,而

他的本意是諷刺那些批評者,好譴責呵斥而不尋求合於情理。有人(丁儀)卻報告說崔琰是傲世不滿怨恨咒罵,曹操發怒說:“諺語說‘不過生了個女兒耳’。‘耳’不是個好詞。‘會有變的時候’,意思很不恭順。”以此罰崔琰為徒隸,派人去看他,崔琰言談表情一點也沒有屈服的意思。

曹操的令文說:“崔琰雖然受刑,卻與賓客來往,門庭若市,接待賓客時鬍鬚捲曲,雙目直視,好像有所怨忿。”於是賜死崔琰。表面看來,曹操賜死崔琰:第一,是因為曹操認為崔琰“意指不遜”;第二,在曹操對崔琰小懲大誡(罰

為徒隸

)之後,崔琰仍然沒有屈服的意思。

崔琰之死:奪嫡之爭的舊怨,與曹操封魏王之後的心態變化

二、崔琰之死背後的隱情

曹操雖然有時殘忍好殺,但由於崔琰實在比較特殊,所以絕不會僅僅因為一兩句話就殺人。崔琰是冀州名士,為曹操典選舉十餘年,其所選都是“清正高尚之士”,而且崔琰的政治立場和曹操並沒有多大的衝突。我們如果仔細翻閱史書,就會發現崔琰之死背後另有隱情。

崔琰之死:奪嫡之爭的舊怨,與曹操封魏王之後的心態變化

其一,曹魏奪嫡之爭時的舊怨。

公元213年,曹操晉封魏公,魏公國建立,但是當時曹操沒有立太子。由於曹昂早年戰死,曹衝病死,所以曹丕、曹植成了太子之位的候選人,本來曹丕作為長子沒什麼爭議,但曹操喜歡曹植的才華,所以猶豫不決。

崔琰之死:奪嫡之爭的舊怨,與曹操封魏王之後的心態變化

當時曹操秘密寫信給屬下徵求他們的意見,曹操秘密的問了賈詡、邢顒、崔琰、丁儀等人。這些人都秘密給曹操回覆了自己的建議,

只有崔琰信不封口

答覆說

露板答曰

:“我知道《春秋》有長子當立的大義,並且五官中郎將曹丕仁孝聰明,應當承繼大統。崔琰將用死來堅守這個原則。”

其實,曹植娶得是崔琰哥哥的女兒,因此曹植應當算作崔琰的侄女婿,但由於崔琰為人剛正不阿,一心為公,所以才會公開表態支援曹丕。

曹操十分讚賞崔琰的大公無私和高風亮節,喟然嘆息

,調其職為中尉。雖然曹操欣賞崔琰的人品,

但他心裡其實很不舒服

,因為他之所以秘密徵求意見,就是不想讓奪嫡之爭公開化,這樣會有許多麻煩。

崔琰之死:奪嫡之爭的舊怨,與曹操封魏王之後的心態變化

《三國志·崔琰傳》中裴松之注引了一段《世語》的記載,很能說明曹操對崔琰公開表態支援曹丕的不舒服:

世語曰:植妻衣繡,太祖登臺見之,以違制命,還家賜死。

這段記載是說,曹植的妻子

崔氏的衣裝過於華美,曹操登臺看到後,認為她違反了穿著華麗的禁令,回家後崔氏就被賜死了。是不是有些目瞪口呆,

就因為衣服穿得過於華麗,曹操就賜死了自己的兒媳婦

。雖然曹操崇尚節儉,自己和後宮都不穿華麗衣服,但你訓斥一頓不就可以了嗎,至於賜死嗎?只能說明,這是曹操在發洩自己的不滿。

崔琰之死:奪嫡之爭的舊怨,與曹操封魏王之後的心態變化

其二,曹操作魏王之後的心態變化。

一般都認為曹魏奪嫡之爭主要集中在公元213年-公元217年,而崔琰因為在這期間公開表態支援曹丕,得罪了一個小人——丁儀。所以才有了文章開頭所說,崔琰因為給楊訓寫了一封信,被丁儀告發後就被曹操罰作徒隸(

服勞役的犯人

)。

丁儀是沛國丁氏的後代,其父丁沖和曹操關係密切,曾表態支援曹操迎漢獻帝。同為沛國大族,曹家、丁家、夏侯家都有聯姻關係,曹操的原配妻子就是丁氏女子,所以後來曹操準備把自己的女兒清河公主嫁給丁儀,但曹丕卻說丁儀眼睛有病,於是曹操把清河公主嫁給了夏侯惇之子夏侯楙。

崔琰之死:奪嫡之爭的舊怨,與曹操封魏王之後的心態變化

沒能娶到公主,丁儀自然恨透了曹丕,所以奪嫡之爭時,丁儀堅定地站在了曹植一邊,而崔琰既然支援曹丕,那麼丁儀自然也要想方設法打擊崔琰。所以丁儀的告發,是崔琰被曹操問罪的導火索,

但小人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有,關鍵還是曹操自己的心態

這裡又要從頭說起,崔琰出身清河崔氏,

是清河郡東武城(今河北省衡水市故城縣)人。所以,作為冀州名士,早年間崔琰是在袁紹麾下的。

建安十年(205年),曹操打敗袁氏後,兼任冀州牧,徵召崔琰任別駕從事,對崔琰說:“過去查核戶籍,可以達到三十萬之多,冀州可稱得上是大州了。”

崔琰之死:奪嫡之爭的舊怨,與曹操封魏王之後的心態變化

崔琰回答說:“如今漢家天下分崩,九州分裂,袁氏兄弟同室操戈,冀州百姓露屍荒野。王師駕到,沒聽說先傳佈仁聲,反而以擴充實力為當務之急,這難道是敝州男女老少寄希望於明公的嗎?”

曹操肅然動容,向他表示歉意,當時在座的都大驚失色。

這件事展現了崔琰的剛直,曹操的禮賢下士,但也埋下了崔琰被殺的伏筆。

胡三省對此評論說:“

此(曹)操之所以重崔琰,而亦不能不害崔琰也

。”為什麼這麼說呢?以冀州為主的河北士人進入曹操政權後,是較難駕馭的一個政治群體。曹操曾經針對冀州風俗“阿黨比周”,專門釋出《整齊風俗令》。儘管如此,他們仍然頑強地表現出獨特的個性。

崔琰之死:奪嫡之爭的舊怨,與曹操封魏王之後的心態變化

邴原名重天下,即便在官府任職。依然我行我素。曹操因此感嘆邴原“不為孤用”。田疇從徵柳城有功,卻再三辭讓封爵,搞得曹操十分難堪,幾乎要加罪於他。把這些事情聯絡起來看,崔琰作為冀州士人的領袖級人物,曹操之所以除掉崔琰,不僅僅是針對崔琰一個人,而是在打壓整個冀州士人團體。

崔琰之死:奪嫡之爭的舊怨,與曹操封魏王之後的心態變化

公元213年曹操晉封魏公,前一年(公元212年)曹操逼死了荀彧;公元216年曹操晉封魏王,崔琰被賜死,毛玠被廢黜。要知道荀彧、崔琰、毛玠不但是天下名士,也是曹魏非常重量級的元老功勳,但不是被殺就是被廢,

只能說此時曹操的心態已發生了很大變化,簡單總結就是八個字——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崔琰之死:奪嫡之爭的舊怨,與曹操封魏王之後的心態變化

中華經典藏書:三國志

檢視

參考資料:《三國志》裴松之注、柳春心《崔琰之死與毛玠之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