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食同源的一味中藥,食之烏髮、明目、緩衰老、降糖、生津潤腸道

大自然是慷慨的,我們祖先憑藉樸素的智慧讓我們得以發展,也讓我們的傳統文化聞名於世,其中就有家喻戶曉的中醫文化,中草藥也是被廣為認可,比如有一味中藥本是一種植物的果實,它亦藥亦食,可以說是藥食同源,食之可以烏髮、明目、延緩衰老,還降糖,生津潤腸道。

這種植物果實就是桑樹上長出的桑葚,入藥也是以桑葚為名,我們的祖先是以農桑為主,所以桑葚不論是作為食物還是入藥的歷史都比較悠久。

藥食同源的一味中藥,食之烏髮、明目、緩衰老、降糖、生津潤腸道

因此本草類典籍對桑葚的記載有很多,比如《食療本草》認為桑葚“食之補五臟,耳目聰明,利關節,通血氣,益精神”,唐代極具威望的著作《新修本草》提出桑葚“止消渴”。

“消渴”一詞就是中醫文化中獨有的名詞,是對血中血糖升高的描述。桑葚一直作為古時候的一種養生食物,正如《本草拾遺》中描述“利五臟關節,通血氣,久服不飢”,還描述說常吃桑葚可以讓變白的鬚髮轉黑。

看到這裡可能會有朋友有所疑問,桑葚雖好但是不好儲存,尤其是新鮮的桑葚,那麼該如何儲存呢,這一點其實不用擔心,在《古今醫統大全》中明確“採桑葚熟者食之,或熬成膏攤於桑葉上,曬乾搗作餅收藏。或直取桑葚曬乾,可藏經年”。

藥食同源的一味中藥,食之烏髮、明目、緩衰老、降糖、生津潤腸道

由此可見,古時候就用熬製或者曬乾的方法來儲存

桑葚,就以現代來說,作為中藥桑葚多采用兩種方法炮製方便於儲存,一是直接曬乾;二是蒸熟後再幹燥,可以儲存的時間比較久。

知道了如何儲存桑葚之後,大家可以安心瞭解它的養生用處,並且可以在何時的時候合理運用到養生過程中,用桑葚養生可不是吃桑葚那麼簡單,也需要與其他中草藥合理的搭配,因此我們可以根據桑葚的三類益處來詳細瞭解。

藥食同源的一味中藥,食之烏髮、明目、緩衰老、降糖、生津潤腸道

一、用桑葚養生延緩衰老。

桑葚的特點是“甘潤”,有養血滋陰之功而益於肝腎,因此肝腎之陰不足的亞健康尤其適合用之養生,再者桑葚藥力平緩,沒有人參等滋養類中草藥那樣的峻烈特點,並且味道甜美,適合於長期養生使用。

肝腎之陰不足的表現特點多是常說的衰老的表現,例如腰膝的痠軟、神疲容易倦怠、鬍鬚和頭髮的過早變白,以及常見的暈眩且耳中鳴響、眼睛的昏花,這類人群較輕者可以用桑葚煮水後加蜂蜜養生;稍甚者就需要與制何首烏、女貞子、墨旱蓮、杜仲一起增強其滋養之力,這個組合十分有名,它出自於《世補齋醫書》,名為“首烏延壽”。

藥食同源的一味中藥,食之烏髮、明目、緩衰老、降糖、生津潤腸道

二、用桑葚養生可生津降糖。

桑葚在《新修本草中》提到“止消渴”,也就是降糖的意思,但並非所有血糖升高之人都能用,而是屬於內熱消渴的人更為適合,降糖用桑葚與生地黃、熟地黃、石斛、麥冬、玉竹、沙參一起滋陰生津。

如果熱盛可以在此基礎上新增天花粉、生石膏、知母、天冬用以清熱;如果內熱消渴伴有氣虛,又可以在原有的基礎上加西洋參、太子參、生黃芪,用以補氣生津。

藥食同源的一味中藥,食之烏髮、明目、緩衰老、降糖、生津潤腸道

三、用桑葚養生可生津潤腸道。

桑葚養血生津且能潤燥,潤燥之物有潤肺、滋胃陰、胃腸之分,而桑葚主要是潤腸道,尤其是腸道津液不足和血虛而有的大便秘結更為適合,對於較輕者,可以單用桑葚煮水,然後過濾掉桑葚,在剩餘的水中加少量的冰糖就可以喝。

較為重的可以用桑葚與肉蓯蓉、黑芝麻、火麻仁同用,有些典籍上記載還需要加生何首烏,其實近些年來探索出何首烏有一定的弊端。尤其是對臟腑的弊端,制何首烏能把弊端降到最低,且透過合理配伍消除毒素,雖然生何首烏通便更加,但是不建議用生何首烏,就算必須要用也不能長時間的用。

言歸正傳,大便乾燥而伴有氣滯而肚子中脹的人,可以在上述的方法中適量加一些枳殼,可以達到行氣通便的目的。

藥食同源的一味中藥,食之烏髮、明目、緩衰老、降糖、生津潤腸道

用了這麼大的篇幅來敘說桑葚的益處,儘管桑葚屬於藥食同源,但是隻要是中藥有“四氣五味”,就有適用於不適合之說,不適合吃桑葚的人主要是脾胃虛寒而大便稀薄的人,這類人偶爾可以嚐嚐鮮,卻也不能多吃,用之養生更不適合。

桑葚不論作為食物還是中藥都不能一次吃太多,就以入藥來說,養生用的大部分是乾燥之後的桑葚,這時候用10至15克即可。再者前邊提到過桑葚的藥力特點是力緩,因此用之養生還需要堅持,短時間內可能不是那麼明顯。

大自然贈予了我們衣食住行的物質基礎,還為我們提供了養生之物,合理利用自然的同時也需要加以保護然環境,環境的優劣與我們自身的健康也是息息相關的,因此保護自然就是保護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