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榮:人生本不完美,如何自處?這兩個故事是我見過的最好答案

影片載入中。。。

兩段故事,一個是說寧可做我自己,一個是說不妨各有所好,都是提醒我們:

你要接納自己的特色,也許它是不完美的。

1 何必羨慕別人

《世說新語》所描寫的是魏晉時代,很多文人雅士的言行。

其中有一段故事很有意思:

桓溫和殷浩兩個人從小就認識,一起長大,後來分別從政,各有發展。

桓溫懂得帶兵打仗,很快就升到了大將軍,地位、權力都超過了殷浩。

當時,在社會上的知名人物除了追求具體成就,還很重視大家的品評,包括一個人的口才、風度、智慧等等。

桓溫知道自己跟殷浩的名聲差不多,就常常有一種爭勝的心理,心想:我桓溫從小就比你厲害,現在地位又比你高,怎麼可以把我們兩個算作同一個級別?

有一次,桓溫就問殷浩說,你老兄跟我相比,大概不行了吧。

殷浩回答說:“我和我自己來往已經很久了,我還是寧可做我自己”。

這個回答真好!

何必羨慕別人呢?

我有自己的性格跟成長經驗,不論我的遭遇是好是壞,喜怒哀樂,都是我在承受跟體會。

我的生命是獨一無二的,怎麼可以拿來跟別人交換呢?

人在肯定自己的特殊性時,自我意識立刻浮現。

面對生命中的每一個細節,都認真考慮決策,並且願意為自己的言行後果負責任。

所以,與其崇拜別人,不如藉此激發潛能,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腳踏實地跨出每一步。

多彩多姿的世界是靠許許多多各不相同的人塑造的,我又怎麼可以缺席?

傅佩榮:人生本不完美,如何自處?這兩個故事是我見過的最好答案

2 鐘鼎山林各有天性

另一段故事,是講晉明帝時的兩個大臣,一個是謝鯤,一個是庾亮。

晉明帝問謝鯤:“你跟庾亮相比自認為怎麼樣”?

謝鯤回答說:“穿著禮服在朝廷任職,讓百官都以他為榜樣,這一點我比不上他。但是,談到寄情于山水的本事,我自認為是超過他的”。

我們常常說鐘鼎山林,各有天性,的確如此。

謝鯤的回答不但表示每一個人各有自己的優點,也提醒我們,

首先要認清自己的興向與愛好,然後要有充分的自信,選擇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當時有一位大畫家名叫顧愷之,他所畫的謝鯤都是處在山崖石塊的背景中。

何以如此?

因為謝鯤回答晉明帝的話廣為流傳,成為他這個人的商標了。

事實上,謝鯤並未成為隱居山林的方外高人,他曾經擔任豫章太守,隨著大將軍王敦攻下的石頭城,還力勸王敦不要反叛,以維持政局的安定。

像謝鯤這樣能在緊要關頭拋開個人得失,減少一場戰爭的災禍,也許正是因為他心中存著山水美景,另有開闊的天地可以讓他翱翔吧。

這也啟發我們,在忙碌的日常生活中不可忘記,大自然等著我們去欣賞。

傅佩榮:人生本不完美,如何自處?這兩個故事是我見過的最好答案

3 沒有人是完美的

上面這兩段故事,一個是說寧可做我自己,一個是說不妨各有所好,都是提醒我們:

你要接納自己的特色,也許它是不完美的。

說到人的不完美,事實上,我們可以進一步分析:

第一,每個人在本質上都是不完美的。

為什麼?

因為人有生,最後也會結束。人是受造物,受造物是有限的,

凡是有限之物就沒有完美的問題。

你說這是俊男美女,但是歲月催人老,人不可能避免時間的壓力。轉眼之間十年二十年過了,哪有人可以保持完美呢?

所以從本質上講,人的生命是在實踐的過程裡面不斷的發展,宇宙萬物都在變化之中。

第二,人在現實上也是不完美的。

每個人各有所長,所擁有的資源也都不一樣。

並且時間有限,人生要努力奮鬥,一次也只能選擇一個目標。你如果選擇很多目標,力量分散,最後可能一事無成。

這時候就要記得法國哲學家笛卡爾的一句話:“不要讓你的慾望超過能力範圍”。

在你有限的能力範圍之內,你有任何慾望都很容易去滿足、去達成。但是,一旦超過自己能力範圍,那就事倍功半了。能夠成功還好,萬一到最後一事無成,就白白浪費了一生。

我們看到很多人,就是學一行就怨一行。

總覺得說我如果在別的方面發展,應該會如何如何?就好像吃著碗裡看著碗外,那人生是很辛苦的。

人在本質上不是完美的,在現實上也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限制。

那麼,人生該怎麼辦?就是要自己負責。

用一句話來說:

要設法擇你所愛,愛你所擇。

首先,要選擇你所愛的,當然所愛的可能是人,可能是事物,可能是一樣珍貴的東西,你選擇了;選擇了之後,就要設法愛你所擇。

傅佩榮:人生本不完美,如何自處?這兩個故事是我見過的最好答案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說:“人生就擺盪在慾望跟無聊之間”。

人活著一定有慾望,因為我要活下去,這就是基本的慾望。再接著,我要得到什麼?我要有什麼樣的成就?這些也都是慾望,有慾望就會煩惱跟痛苦。

這個慾望一旦滿足,隨之而來的就是無聊,覺得人生乏味了。

人到中年就算是很有成就,他照樣可能覺得重複而乏味。好像這些東西在沒有得到之前,你非常希望、非常向往;一旦得到就覺得好像還不夠好,我還可以得到另外一樣東西。

像這些,在哲學家的話裡面有很多勸誡。

4 欣賞你的不完美

說到自己負責,如果你瞭解自己的不完美,就可以設定適合自己的人生的目標。

這種目標開始一定是向外的,要追求某種大家都肯定的價值。

但是,

你終究要慢慢發現,要轉向內在,就是你在追求外在的目標的時候,同時要讓自己的內心世界,也就是人格,有一個成長髮展的機會。

能夠由外在轉向內在,年紀越大,越能夠注意到內在的修為。

這樣一來,除了接納自己的不完美,也能夠欣賞自己的不完美。

這個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人,你瞭解這一點,就知道說,我對自己的優點缺點都認識了。

就好像前面介紹的殷浩所說的,我跟我自己周旋很久了,從小到大我最熟悉的就是我自己,我寧可做我自己。

看到別人有成就,他為目標奮鬥了很久,最後得到了他的成就,應該的!我何必羨慕他。

傅佩榮:人生本不完美,如何自處?這兩個故事是我見過的最好答案

最後,我們可以有三點總結。

第一,人無完人。

沒有人是完美的,我就接納自己的不完美,這樣當然會更幸福了。

第二,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是不可或缺的。

這個世界上少了誰、多了誰,其實影響不大。做你自己是最關鍵的。

第三,天生我才必有用。

我既然活在世界上,就要了解自己,發揮自己的才華,讓自己至少不負此生,這樣就非常理想了。

所以,我們從哲學的角度去看人生,總是要有一個整體的觀點。

能夠了解到人在本質上不完美,在現實上不完美,對於自己的一生要設法自己負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