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嬌》又名酹江月,其中的妙處你知道嗎?

《念奴嬌》又名酹江月,其中的妙處你知道嗎?

蘇東坡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作為北宋豪放派的扛鼎之作,一經傳世,即獲得世人的矚目,以致《念奴嬌》又有了《大江東去》、《赤壁謠》、《酹江月》等別名。

《大江東去》、《赤壁謠》作為別名容易理解,可取名《酹江月》,就有很多人莫名其妙了。

遙想自己當年大學時期,在課堂上按照老師要求寫一篇關於《念奴嬌。赤壁懷古》的鑑賞文章時,寫得極其傷感、惆悵,以至於事後久久難以平靜。

當然那不是為賦新詞強說愁的矯揉造作,而是年輕時忽現的些許情懷與作品裡“人生如夢”等句子碰撞而產生的一點火花罷了。

現在回想起來,頗感好笑,怎麼豪放派扛鼎的一篇作品當初就被自己無端鑑賞的感傷低沉呢?可惜當時沒有留下文章的副本,否則從中發現一些當初思想情感的蛛絲馬跡也未嘗不可。

後來走上講堂,給學生講解《念奴嬌。赤壁懷古》時,則往往是把注意力放在詞中壯闊的景物和才華橫溢、意氣風發的周瑜形象上,又是滿堂的豪邁壯懷,一點傷感低沉的情緒都沒有了。

直到有一天,不經意間偶爾聯想到《念奴嬌》的別名《酹江月》時,突然來了興致,產生了疑問:古代的詞牌常常取自一些名句之中的某個精彩詞語,那酹江月三字又有何妙處呢?

細細思量揣摩一番後,發現端端了不得,

這個問題不僅涉及文中一些詞句的解讀,甚至牽涉到創作風格上來,頗有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態勢!

這樣一思量,不禁對自己當初的淺薄和無知感到羞愧,更對不起一千年之前的蘇東坡!

下面我就把自己揣摩思量的情況給大家進行解讀,這些情況我們一一解決之後,大家才能心領神會。如有不到之處,還望海涵。

《念奴嬌》又名酹江月,其中的妙處你知道嗎?

l 首先關於此詞的創作風格。

這個問題不先說,後面的很多問題也就難以讓人釋懷。

作為豪放派的扛鼎之作,似乎在創作風格上沒有什麼疑問啊,其實不然!

什麼是豪放?於字面意義上是豪邁、放曠,也可理解為雄豪、奔放;於詞的創作上是氣象恢弘雄放;於詞人特點上蘇軾是豪邁曠達,辛棄疾是雄奇悲壯。

所以,不同時代、不同詞人他們豪放的風格特點還是有所區別的。

同樣是面對人生的挫折,壯志難酬,蘇軾是“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的樂觀和曠達;辛棄疾是“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的慷慨悲歌。

那麼蘇軾的這首詞是不是也是豪邁曠達呢?

先看其詞牌——“念奴嬌

”。

古人關於“念奴嬌”詞牌的記載是:“其調高亢。唐天寶妓女念奴,善歌唱……聲出於朝霞之上,雖鐘鼓笙竽,嘈雜而莫能遏。”(見 五代 王仁裕 《開元天寶遺事·眼色媚人》)

詞牌決定了一首詞的聲律等音韻特點,在宋朝和宋朝之前,詞是根據詞牌規定的音韻特點來創作的,叫做倚聲填詞,詞也可以看作是配樂歌唱的歌詞,這個時候,詞牌對於詞的創作風格是起到很大的約束作用的。此時的蘇軾創作的仄韻“念奴嬌、赤壁懷古” 還沒有脫離這個藩籬,

所以其調高亢也是正常現象。

再看宋人自己對於蘇軾的這首《念奴嬌。赤壁懷古》風格的評價

俞文豹《吹劍續錄》記載:“東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謳。因問:‘我詞比柳七何如?’對曰:‘柳郎中詞,只好合十七八女孩兒,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執鐵板,唱’大江東去‘。公為之絕倒。”

這個故事中那位善謳幕士的話雖有幾分調侃的意味,但是卻明確傳達給了我們一個這樣的資訊:

蘇軾的這首詞其風格是鏗鏘豪邁的,也得到了蘇軾自己的肯定,不然不會"為之絕倒"。

結合以上兩個方面,我們可以大致得出結論:

蘇軾的這首《念奴嬌.赤壁懷古》的風格大機率不是婉約感傷的,而是高亢豪邁,有鏗鏘激昂之聲的。

有人這樣評價蘇軾的詞:“以曠達的胸襟和超越的人生觀來體驗人生,表現出了哲理式的感悟,追求從痛苦中求超脫,在現實的黑暗中去尋找理想的光明。他的詞中,雖然也有對生命的激情、對人生的不平,但這激情和不平往往被詞人用自己冷靜和理智的樂觀精神所壓制,表現出來的往往是超脫和寧靜。”

此話誠為公論,我們可以從中摘幾個關鍵詞,

曠達、超脫、寧靜、樂觀;

加上剛才我們得出的結論,

高亢、激昂

;再結合《念奴嬌赤壁懷古》看是否構成了解釋全詞的秘鑰!

l 其次是關於此詞中的一些詞句的解讀

1、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對於此句的句意,理解起來沒有什麼難度:大江浩浩蕩蕩向東流去,滔滔巨浪淘盡了千古英雄人物。

值得我們重視的是此句的用意,筆者總結起來有三點:一是奠定了全詞激昂、高亢的感情基調;二是統轄了後面的寫景敘事,為寫赤壁如畫的壯麗江山和周瑜這樣的風流人物張本;三是為作者的感慨抒情“人生如夢”作暗示和鋪墊。

尤其是第三個作用,往往會被人們忽視:正是千古風流人物都會被滾滾的浪濤淘盡,更何況是功業未就的蘇軾我呢?

這樣鋪墊的暗示,後文“人生如夢”的感慨才會更顯得豐厚,更讓人噓唏嘆惋。

此句以空間的延展抒寫時間的變遷,滔滔的江水與時光的易逝、歷史的滄桑相互激盪交織,氣魄宏大,可謂是如椽巨筆,帶給我們以心靈的震撼和無盡的感慨。

對此,我們要注意區別此句雖然與楊慎《臨江仙》中的“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句意相近,但其作用卻是大相徑庭:前者是加強了建功立業的緊迫感、危機感,是積極的入世;後者則是加強了對是非成敗的否定和反思,是消沉的出世。

2、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這句中“神遊”、“多情”、“笑我”三個詞很值得玩味,尤其是“笑我”更有不同的理解。

“神遊”是精神的遨遊,雖有“神往”的意味在其中,但要比“神往”更進一步表現了蘇軾對雄姿英發的周瑜年輕有為功成名就的追慕和自己建立功業的渴望。

“多情”,有人解釋為“多愁善感”,也有人解釋為“多情善感”,前者感情基調似乎不大對付,後者依然沒有解釋出“多情”到底有哪些情。

在我看來,此句中的“多情”,既是指前面’‘神遊故國“時對周瑜般做出一番雄偉事業風流人物的追慕之情,也有作者對自己建功立業的期許,還有壯志難酬的感慨。其感情思想是豐富複雜的,所以稱之為 ”多情“。

”笑我“一詞,在《宋詞鑑賞辭典》裡,劉乃昌先生解釋為:”當詞人一旦從’神遊遊故國‘跌入現實,就不免思緒很沉,頓生感慨,而情不自禁地發出

自笑多情、

光陰虛擲的嘆惋了。“

對此,筆者不以為然,此句解釋為

”當我沉迷於故國之中流連忘返的時候,也許有人會笑我多情,以致於過早地長出了白髮“似乎

更為恰當。

”自笑多情“與”笑我多情“,一字之差,主客異位,意味與感情迥然不同!

首先,作者神遊故國流連忘返之時, ”多情“是蘇軾內心豐富情感的高度概括,其情感也是純摯真誠的。蘇軾怎麼會自己對自己豐富真摯的情感進行發笑呢?

其次,如果理解為”自笑多情“,與後面的”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等句,在語意和文氣上產生了斷裂,不能前後貫通。下面透過對”人生如夢“等句意的解釋,就會明瞭。

2、人生如夢

對此句,

筆者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誰的人生如夢?

也許有人會怪責筆者的饒舌,前面不是說過”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嗎?當然是蘇軾自己的了!

對此我先不下結論,先看一段別人對此句的理解:’‘把周瑜和自己都放在整個江山歷史之中進行觀照……千古風流人物也難免如此,那麼一己之榮辱窮達復何足悲嘆!人類既如此殊途而同歸,則汲汲於一時功名,不免過於迂腐了……當年瀟灑從容、聲名蓋世的周瑜現今又如何呢?不是也被大浪淘盡了嗎。這樣一比,蘇軾便從悲哀中超脫了”。

此段文字,回答了筆者的問題

:此地的"人生如夢",不僅僅是蘇軾自己的,也包括前面提到的周瑜等千古風流人物,才符合蘇軾的本意

!也注意到了蘇軾在開頭早已作的鋪墊和暗示: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但是,我不同意的是,此地的人生如夢,絕對不是超脫現實,恰恰相反,而是更加強調了現實與歷史對比後產生的危機感,是緊接“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的敘寫之後的一種人生慨嘆:“

當我沉迷於故國之中流連忘返的時候,也許有人會笑我自作多情,以致於過早地長出了白髮,但是人生如夢一般短暫啊,即便是建功立業的英雄如周瑜等風流人物,都將會被滾滾東去大江之浪而淘盡,可我還壯志未酬呢

為此多愁善感一些,以至於過早長些白髮,又有什麼可嘲笑的呢?

這樣理解,蘇軾“人生如夢”的意思到此是豁然明朗,對此,我倒認為,另一個版本的“人間如夢”,似乎更符合蘇軾的本意。

對此我們不能不歎服蘇東坡雄文千里的高妙才華!

所以,此地的“人生如夢”,不僅包括壯志難酬早生白髮如我的蘇軾自己,也包括了建功立業如周瑜般的千古風流人物,所有的人生都是像夢一樣的短暫,都會被東去大江的浪潮淘盡!

到此,我們明白了,

在文意上,

此時的“人生如夢”的感慨,不僅是對“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的一個解釋,還照應了開頭“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前後文脈一氣貫通,同時又為下面“一樽還酹江月”作鋪墊,這個情況我們馬上就會解釋。

在情感上

,此地的“人生如夢”的慨嘆,絕不是那種“非成敗轉頭空”的消極虛無慨嘆,也不是對功名利祿的現實超越和否定!恰恰相反,而是人生苦短的緊迫感,在內心油然而生的一聲慨嘆,是想要更加緊密地擁抱現實,成就人生功業的思想在內心的一種匯聚。

作者早生白髮的緊迫感,壯志未酬的急切感,全部匯聚在"人生如夢"四字之中,可謂是含義豐富,情感飽滿。情感基調慷慨激越而不消沉感傷,恰恰符合了我們之前關於此詞風格的一個論述:高亢、鏗鏘!

那麼,“曠達、超脫、寧靜、樂觀”的風格又體現在哪呢?

那就是我們最後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

l

《念奴嬌》又名酹江月,其中的妙處你知道嗎?

其三是關於"一樽還酹江月"的用意

這個問題是本文的中心問題,也比較複雜,我把它分解為互相關聯的兩個問題:

1、"一樽還酹江月"到底是什麼意思?

這個問題似乎很容易回答:,就是灑一杯酒於水中,來祭奠江月的意思唄!

其實不然,這個答案有些模糊,到底是祭奠江和月,還是祭奠江中的月亮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要等到最後才會揭曉,暫時按下不說。

2、蘇東坡為何要祭奠江月?

看到這個問題,也許會有人噗呲一笑:“這個更容易回答了,因為文中寫的有嘛:人生如夢!”

回答得容易,但是理解起來困難!

"人生如夢",就要祭奠江月了?二者之間有何關聯?

我的回答是:祭奠江月是對"人生如夢"的應對辦法,是壯志難酬的一種達觀的人生解脫,是尋求心靈寧靜的一種慰藉方式。

對此,我們要明白 “江”“月”這兩個意象這首詞中的含義,才會懂得我的這個回答。

那麼,“江”和“月”到底是什麼含義呢?

先看有人的一段解讀:

"'

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

古今興亡,生離死別,宦海沉浮,種種遭遇使他有了’人生如夢‘的感悟。前塵往事,過眼煙雲,個人的榮辱得失,悲歡離合也將為江浪淘盡。惟有

大江長在,明月恆存,識盡一切興衰悲歡

。結語’一樽還酹江月‘將萬般情思,無限感慨,寄於無言的沉默之中,

用一杯酒來祭江月

吧!

也許大江的波濤,正如他起伏的思潮,也許明微的江月,能知曉他心底的沉鬱

"

這段文字寫得非常漂亮精彩,但請注意畫線的句子,明白無誤地告訴給了我們兩個資訊:一是作者認為蘇軾用酒祭奠的是兩個事物,"江"和"月";二是把大江、明月當做識盡歷史興衰悲歡的亙古存在,甚至可以把大江的波濤當做他起伏的思潮,把江月當做知曉自己心底沉鬱的知音。

不錯,把“明月當做識盡歷史興衰悲歡的亙古存在和人生知己”確實符合蘇東坡的詞意,筆者也認同這樣的解讀,但是對於其他的解讀就不敢苟同了,這有兩個問題。

其一,把大江的波濤也當做“識盡歷史興衰悲歡的亙古存在甚至是蘇軾起伏的思潮”,就有斷章取義之嫌了,想當然的成分居多。

因為《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的大江和其中的波濤,其實只有一個用意:

那就是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存在

。既可以理解為時光,就如同

孔子感慨的“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李白吟詠的“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可以理解為歷史的洪流。

這樣一理解,第二個情況就明顯了

:李白祭奠的不是那如水般匆匆流逝的時光,而是那時光之河中的月亮,而不是江和月兩個事物!

可是有人就要問了,為何蘇軾要寫成江月呢?

這個問題容易回答,因為江中的月亮離蘇軾近,蘇軾可以把酒倒進江裡讓其享用嘛!

如果是天上的月亮,那就只能像李白那樣,“舉酒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了”。

這樣的回答就引出了對蘇軾詞中"月"這個意象的理解和用意。

在古往今來,月的意象有多種含義和作用:以月渲染清幽氣氛,烘托悠閒自在、曠達的情懷;以月寄託相思之情,抒發思鄉懷人之感;以月渲染悽清的氣氛,烘托孤苦的情懷;以月蘊涵時空的永恆……

無論怎樣的運用,總是圍繞著"月光""月形"及"穿越時空、映照古今"等的特點來展開的。

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亦然!在本詞中,蘇東坡正是抓住月亮“穿越時空、映照古今”這個特點,把它當做自己的知音和歷史的見證來進行祭奠的,將萬般情思,無限感慨,寄於沉默的舉動之中:

"東去的大江,浪淘盡了千古風流人物又如何?別人嘲笑我多情又如何?人生如夢又如何?只要有你亙古存在,見證過千古風流人物的豐功偉績,只要有你做我的知音,明白我的一番良苦用心,就足夠了,今夜有酒,有你,就足矣!"

所以,蘇軾用“一樽還酹江月”結尾,其用意就清晰明晰了:

一是把它當做人生的知音和歷史的見證來酬答和祭奠的,二是透過這種對知音的酬答和祭奠中得到了人生的一種慰藉,三是在這種慰藉中,得到了一種心靈的釋放和解脫,變得達觀起來,從而超越了壯志未酬的激越與憤慨,讓心靈獲得充盈和寧靜起來。

正如有人所說“沒有人的人生是完美的,但是我們可以讓它每一刻都美麗起來”;蘇東坡的人生不是完美的,但是“一樽還酹江月”的這一刻,他的人生是完美的。

所以,“一樽還酹江月”是蘇軾豪放曠達風格的集中體現,行為簡單而寄寓深刻,耐人尋味,古人把它作為《念奴嬌》的另一個別名也就自在情理之中了。

《念奴嬌》又名酹江月,其中的妙處你知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