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可耕地面積世界第一,糧食產量卻遠低於中國,還經常餓死人

我國國土面積雖然高達960萬平方公里,但是可耕地面積只有1。35億公頃,實際耕種面積只有1。1億公頃,而印度國土面積只有298萬平方公里,但是可耕地面積卻高達1。6億公頃,排名世界第一,而且印度的降雨量也遠超中國陽光充足一年可以種三季,可以說印度農業條件非常好,但是很多人可能想不到,印度一年的糧食產量卻遠低於中國,由於印度人口高達13億,所以該國經常出現糧食危機餓死人的局面,印度餓死人的歷史在最近幾百年很常見,1770年、1877年、1899年、1946年等,印度都爆發過大饑荒,最嚴重的一次數百萬人被餓死。該國不得不大量出口優質糧食換取外匯,然後低價進口更多劣質糧食養活更多印度人。為何印度擁有這麼好的農業種植條件,糧食產量還遠低於中國呢?這還得從頭說起。

印度可耕地面積世界第一,糧食產量卻遠低於中國,還經常餓死人

如果我們翻看印度的歷史就明白,印度古代其實沒有真正實現統一,導致了這裡長期缺乏統一王朝的管理,所以該國在土地所有制的問題上比其它國家都複雜,因為統一之前每個地方的土地所有制不一樣,加上此前印度長期屬於地方強勢而中央弱勢,所以這些大資本家和大地主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逐漸大面積推廣起了土地私有制,印度從18世紀90年代開始被英國改造,原本印度不少地方還有公有制,在英國的強力推動下,該國土地開始全面從公有制轉變成私有制,這個過程一直持續到19世紀90年代,也就是說印度用了整整一百年完成和鞏固了私有制。

二戰後印度雖然取得了獨立,但是土地私有制依然儲存了下來,因為已經鞏固了近兩百年的土地私有制,已經深入印度每個人的心理想要改變很難,而且還有大資本家和高種姓等既得利益的阻撓,所以印度只好繼續保持土地私有制,印度的土地分配繼續呈現極不平衡的狀態,根據資料顯示,印度31%的農民沒有耕地,而在有耕地的農民中,80%的農民僅擁有不到一公頃的耕地,而剩下20%的農民,卻掌握了全國78%的耕地,這些人基本都是大資本家和高種姓,農民由於力量薄弱且短視,而且掌握的土地非常少,所以不少農民選擇轉讓土地後,前往印度各大城市發展,這就讓土地越來越集中在大資本家和高種姓手裡。為了方便他們兼併更多土地,印度還專門出臺法律,規定印度人可以自由地遷往印度境內任何地方,不需要暫住證、居住證等,所有印度人享有的權力都一樣,表面看方便了印度農民跨區域流動,但實際上是變相把這些農民趕往城裡,給印度城市發展和工業化提供充足的勞動力,同時也讓大資本和高種姓成功兼併更多土地,獲得了更多利益,這就是英國版的圈地運動。由於這些農民中大部分人沒有文化和技能,所以不少人賣掉土地以後,發現在大城市根本無法立足,而農村的土地已經賣掉無法回去了,這就導致了印度貧民窟的大量出現。所以我國為何不允許城裡人收購農村土地或者宅基地?就是認識到一個問題,那就是任何國家的農民大部分目光都很短視,城裡的資本家想要去收購太容易了,但是農民一旦城裡無法立足,就會出現貧民窟和社會問題,所以我們堅決保留農民的宅基地和農田,就是給他們一個退路,如果城市裡打工無法生存就可以回農村種地,至少能養活自己。

印度可耕地面積世界第一,糧食產量卻遠低於中國,還經常餓死人

印度土地大量被大資產階級和高種姓等收購,眾多大地主由此誕生。也為印度的農業低產量留下了隱患。我們都知道,任何資本家都追逐更高的利潤,印度這些大地主也是一樣,當前印度勞動力成本太低了,所以大地主們僱傭人種地的成本就非常低,他們就沒有動力引進機械化來種植了,印度平原佔該國總面積的40%,而且大部分的山地、高原等海拔都不超過1000米,所以非常適合學習美國搞大規模機械化,但是印度大地主們認為,引進機械裝置成本太高了,還不如用更多廉價的工人成本更低。這一點在棉花領域也是相同情況,印度種植棉花的面積比我們大很多,而且投入的人也很多,但是總產量卻低於我們,而且單產量也低於我們。主要原因就是印度依靠人力而中國依靠機械化。

印度農業不採取機械化提高效率,化肥的產量又不足,所以印度的糧食產量低就不足為奇了,不過影響印度產量低不僅僅是機械化和化肥的問題,還有乾旱缺水的問題。印度屬於熱帶季風氣候,每年平均降雨量基本不低於890毫米,比如2017年印度氣象局公佈,印度過去50年的平均降雨量是890毫米,印度把低於750毫米的降水量稱為乾旱,這個標準對於我國而言太奢侈了,我國年平均降水量僅為600毫米。既然印度降雨量這麼高為何還存在乾旱問題呢?這又得回到印度土地所有制的問題。

印度可耕地面積世界第一,糧食產量卻遠低於中國,還經常餓死人

印度土地私有制導致全國大部分土地都被少數人掌握,成為了他們的私有財產,種植糧食需要非常大的用水量,印度每年的降雨量和我們很相似,主要集中在6-9月,如果不修建更多的水利工程來儲水,那麼雨季過了就會非常缺水,乾旱也就隨之而來了,而且雨季來臨時,如果沒有這些水利工程調節,還容易造成重大的洪澇災害,所以別看印度理論上一年能種三季,但是很多時候因為洪澇災害或者乾旱,只能種出兩季。既然需要大量的水利工程儲水調節,修建就完事了,但是這事放到印度就不一樣了,因為修建水利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錢,而印度政府缺錢,當然瞭如果能賺錢又能照顧民生,印度當局肯定要修建,但是印度算了一下這是一筆虧本的買賣,為何這麼說呢?

前面說了印度大部分土地都被大地主們掌握了,這些大地主們掌握了這麼多的土地,但是國家從他們手裡獲得的稅收等利益太少了,所以印度政府不願意投資,認為投資是虧本買賣,便宜的是這些大地主們。這跟我國早期的情況完全相反,我國一直實施土地公有制,曾經農民還要交皇糧給國家,國家想要獲得更多的糧食,就不得不主動去修建水利設施,農田擁有了充足的水源後,產出的糧食就多了,上交國家的糧食也就更多了,糧食安全也就有了保障,也就能專心發展工業化了,所以不管怎麼看國家都賺了,有好處自然有動力去幹,何況這裡面還涉及民生問題,所以從50年代開始,中國就開始在全國大力修建各種水利設施,後來取消交公和農業稅後,中國也一直不忘在水利方面大力投資,因為農民的收入提高了之後,整個國家的財富才會上升。而且修建更多的水利工程後,我國糧食單產量提高了,農業用不到這麼多人了,更多農民進城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讓我國順利實現了工業化,而工業化讓我們賺了更多錢,於是我們又大量投資農業,興修水利推廣機械等,這就形成了良性迴圈。但是印度現在的情況不一樣,本就缺錢搞工業化,農田又大量被大地主們掌握,從他們手裡又撈不回本,所以印度當局就沒有多大動力修建水利工程了。

印度可耕地面積世界第一,糧食產量卻遠低於中國,還經常餓死人

所以別看印度擁有耕地面積世界第一、陽光充足可以種三季和降水量豐富的優點,但是因為土地私有問題,印度政府沒有動力去解決水利工程和化肥問題,大地主們沒有動力機械化,所以導致印度雖然有這麼好的農業條件,但是糧食的單產量非常低。印度糧食產量低到什麼程度呢?2019年印度糧食總產量3。1億噸,同年中國糧食產量6。6億噸,也就是說印度糧食產量僅是我們的一半。2019年印度人均糧食產量僅為226公斤左右,這是什麼水平呢?我國1950年的人均糧食產量也就是這個水平。每年226公斤只能基本滿足溫飽,如果碰上天災等那就吃不飽了,所以這也是為何印度經常有餓死人的新聞,糧食安全也一直困擾著印度。根據國際糧食政策研究所每年釋出的全球飢餓指數顯示,2020年107個國家屬於飢餓狀態,印度竟然排名94位屬於重度飢餓國家。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劃定的營養不良界限來看,印度37%的成年人都處於營養不良狀態,成年人尚且如何老人和兒童情況更慘。

而為了解決吃不飽飯的局面,印度每年要出口1200萬噸左右的優質稻米,成為全世界最大的稻米出口國,出口賺取外匯後低價買玉米、小麥和工業化生產資料等,給更多民眾提供最基本的食物問題。其實印度擁有這麼好的條件,只要修建更多的水利設施,那麼印度的糧食產量就會有很大的提高,如果印度使用上機械裝置和更多的化肥等,那麼印度糧食的產量別說超過美國,超過中國都非常有可能。印度想要解決農業產量一直低的問題,不得不進行重大改革,否則缺糧將一直伴隨著印度。而且由於土地兼併在不斷加大,城市的平民窟越來越大越來越多,將會給印度帶來更多社會矛盾。

印度可耕地面積世界第一,糧食產量卻遠低於中國,還經常餓死人

說到這裡各位應該明白一件事,那就是為何我國不允許城裡人收購農村宅基地和土地,而只允許他們出租,這就是長遠的安全考慮,這些土地還在農民手裡,如果城市裡生產不下去,他們可以回去自己種地解決溫飽,而不會像印度一樣,出現大量貧民窟,衍生出大量的社會問題。長遠來看,不管是公有制還是私有制,都可以解決農業產量問題,比如中國和美國就是各自的代表,關鍵是要看政府怎麼決定和行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