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離原著的86版《西遊記》依然是經典

文學作品本身和讀者對文學作品的反饋(包含評價,解讀,再創作,演繹等)一起構成了文學作品的一部分。兩者是一種辯證的關係,沒有讀者反饋的文學作品偉大不起來,例如劉慈欣的《三體》就是不斷的有讀者進行反饋,更多人才能評價。完全沒有讀者反饋的作品那叫教科書,即便滿篇真理,也不能成為偉大的作品。

脫離原著的86版《西遊記》依然是經典

其次,四大名著中的三部,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都並不是作者一個人憑空建立的世界,而是收集了前人無數的傳說,故事,然後再結合作者自己的創作而成。當然《紅樓夢》是曹雪芹結合生活實踐/背景創作的。西遊記的故事也是吳承恩根據前人的原型進行演繹。

每一部文學作品都是客觀真實世界在作者心中的投影,而對作品解讀演繹則是更重要的一個部分,人類世界有個規律:

一個故事流傳的越久,細節越豐富

但是人類世界又有另外一個傾向——原旨教義,即往往會尋求本源,探尋原著與影視作品之間的區別。

用今天的眼光來看西遊記原著,發現吳承恩也有今天網文作者的一些特點:

例如:天下霸唱的鬼吹燈,第一步裡面的崑崙神木棺材,屍香魔芋的概念,太過逆天,導致後面幾部作品裡面的棺材,寫不出更驚豔的創意來····

《西遊記》你讀起來也發現,九九八十一難,前面的寫得比較細,後面有很多都是在填坑湊難數···

到最後,越靠近西天,描寫得越粗略,整部作品讀起來頭重腳輕·····

脫離原著的86版《西遊記》依然是經典

另外很多角色NPC化,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所有後來的讀者/創作者就會加入更細節的東西

並且很多後來創作的細節的作者,境界水平可能會高於原著。

例如,金庸的《鹿鼎記》,陳小春版的那個鹿鼎記,我個人認為水平要高於原著。

例如86版本將悟空開路,八戒牽馬,沙僧挑擔的設定要比原著中悟空牽馬,八戒挑擔,沙僧牽馬要更合理。

畢竟時代變了,很多觀點也要變化,很多流傳的故事的核心都會遇到問題,需要修改。

例如,牛郎織女的故事,七仙女下凡在洗澡,牛郎偷看了,並且拿走了顏值最高仙女的衣服,答應嫁給他才還衣服·······

這價值觀,放在今天·······這妥妥的是騷擾·····

脫離原著的86版《西遊記》依然是經典

其次,每個人眼裡有不一樣的西遊記

在我眼裡,這西遊記就是職場教科書,從裡面能悟出很多道理,很多解讀會偏離原著,但是這不妨礙道理的正確性。

例如,在我的解讀中,是這麼理解唐僧取經的,西天取經是個形象工程,李世民想讓唐僧去取經,但是之前取經的九個人都沒有回來的,這是個苦差事,沒人願意幹。

作為皇帝,可以直接命令唐僧去取經,但是領導讓人辦事需要考慮那個人態度和意願,強壓沒有用。

於是李世民是怎麼幹的,先去找唐僧,幾天聽他講經,混熟,混到稱兄道弟的程度,然後對外稱唐僧為“御弟”,賜袈裟,賜大唐國師的稱號,並且要緊的是西遊記裡面原話“誇官三日”,簡單理解就是打扮的體面點,繞城三天。

脫離原著的86版《西遊記》依然是經典

古代高中狀元都要戴紅花繞城,彰顯榮耀,你想啊為什麼要繞城三日?就是讓天下人都知道,這就是皇帝看中的,大唐的國師。身份給了,榮譽,地位給了,文武百官也都見了,

然後這天上朝,唐太宗當著文武百官的面,問:現在有個大專案,西天取經,需要德高望重的人前往······大家看看誰去合適?不用想,大家齊刷刷的看著唐僧·····

這局面下,唐僧能說,我不去嗎?沒辦法啊,於是唐僧只能說:臣弟願前往·····

OK,這不是我逼你的,是你主動去的·····唐太宗繞這麼大的圈子就是為了唐僧這句話····

今天,你的老闆,當眾誇你獨當一面·······給了你面子·····不用想,後面肯定有事·····

你說這符合原著嗎?原著可沒有這麼說,但我願意這麼理解。

可實際的歷史上,唐玄奘去取經是偷渡出去的,回來還發愁怎麼和唐王交代·····完全和西遊記對不上號···並且回來之後,那些佛經的影響力沒有唐僧的《大唐西域記》更有價值。新皇登基後,唐僧被冷落了,其實唐玄奘一輩子都處於帝王的懷疑之下。

所謂歷史沒有真相,只會殘存一個道理·····

為了闡述這個道理,有時候也會改一改歷史,描述一個和歷史真實情況一模一樣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