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諸城:僅明清兩朝就有125人考取進士,看看有你認識的沒

“至今東武遺風在,十萬人家盡讀書”,諸城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歷代名人燦若星辰。自古以來有著 “華夏文化之邦”之美譽。

歷史上的諸城:僅明清兩朝就有125人考取進士,看看有你認識的沒

中國龍城:山東諸城

歷史上的諸城:僅明清兩朝就有125人考取進士,看看有你認識的沒

古密州

歷史上的諸城:僅明清兩朝就有125人考取進士,看看有你認識的沒

蘇軾超然臺上“把酒問青天”

歷史上的諸城:僅明清兩朝就有125人考取進士,看看有你認識的沒

中國“小故宮”:常山廟宇

歷史上的諸城:僅明清兩朝就有125人考取進士,看看有你認識的沒

常山大雄寶殿

歷史上的諸城:僅明清兩朝就有125人考取進士,看看有你認識的沒

歷史上的諸城:僅明清兩朝就有125人考取進士,看看有你認識的沒

歷史上的諸城:僅明清兩朝就有125人考取進士,看看有你認識的沒

常山遊客

歷史上的諸城:僅明清兩朝就有125人考取進士,看看有你認識的沒

居士在常山寺廟參悟

歷史上的諸城:僅明清兩朝就有125人考取進士,看看有你認識的沒

諸城馬耳山永隆寺

歷史上的諸城:僅明清兩朝就有125人考取進士,看看有你認識的沒

馬耳山永隆寺

歷史上的諸城:僅明清兩朝就有125人考取進士,看看有你認識的沒

馬耳山太公坊

歷史上的諸城:僅明清兩朝就有125人考取進士,看看有你認識的沒

馬耳山太公祠

諸城的豪門望族頗為眾多。漢代的伏隆家族,為當時傳番經學的世家;宋代的趙挺之(官至宰相)家族,為當時最有影響力的金石研錄大家。特別是明清兩代,諸城更是豪門林立,文化名士輩出。

歷史上的諸城:僅明清兩朝就有125人考取進士,看看有你認識的沒

諸城名人館

歷史上的諸城:僅明清兩朝就有125人考取進士,看看有你認識的沒

舜帝故里:諸城舜廟牌坊

歷史上的諸城:僅明清兩朝就有125人考取進士,看看有你認識的沒

臧克家故里

歷史上的諸城:僅明清兩朝就有125人考取進士,看看有你認識的沒

諸城臧氏家訓

歷史上的諸城:僅明清兩朝就有125人考取進士,看看有你認識的沒

臧克家塑像

諸如諸誠劉氏原本是一個很平常、很普通的家族,但在清代卻突然崛起於世。尤為後人津津樂道的是,康雍乾時期的“父子九登科”和乾嘉時期的“祖孫三公二宰相”,均為轟動當朝上下,史冊絕無僅有的盛世之舉,創造了山東諸城東武劉氏家族輝煌業績。

歷史上的諸城:僅明清兩朝就有125人考取進士,看看有你認識的沒

諸城名人館

歷史上的諸城:僅明清兩朝就有125人考取進士,看看有你認識的沒

諸城名人館劉墉展覽館

歷史上的諸城:僅明清兩朝就有125人考取進士,看看有你認識的沒

諸城劉墉慄園

歷史上的諸城:僅明清兩朝就有125人考取進士,看看有你認識的沒

劉墉慄園:劉墉親植的“福”“祿”“壽””喜”四棵古慄樹

歷史上的諸城:僅明清兩朝就有125人考取進士,看看有你認識的沒

孩子在劉墉慄園嬉戲

歷史上的諸城:僅明清兩朝就有125人考取進士,看看有你認識的沒

劉墉慄園風光

歷史上的諸城:僅明清兩朝就有125人考取進士,看看有你認識的沒

劉墉慄園風光

歷史上的諸城:僅明清兩朝就有125人考取進士,看看有你認識的沒

劉墉慄園風光

歷史上的諸城:僅明清兩朝就有125人考取進士,看看有你認識的沒

劉墉慄園研學遊

歷史上的諸城:僅明清兩朝就有125人考取進士,看看有你認識的沒

劉墉慄園研學遊

再如如相州的孫氏、涓河譚氏、郭家埠竇氏、官莊隋氏以及邱氏父子、張氏兄弟等等。但尤為顯赫的是臧、王、劉、李、丁五大世家。他們在政治上為王朝權貴,朝廷重臣;經濟上擁有鉅額的田產財富;文化上有著眾多才華出眾、知識淵博的文士,成為華夏遐邇聞名的書香世家。

歷史上的諸城:僅明清兩朝就有125人考取進士,看看有你認識的沒

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諸城派古琴

歷史上的諸城:僅明清兩朝就有125人考取進士,看看有你認識的沒

歷史上的諸城:僅明清兩朝就有125人考取進士,看看有你認識的沒

中國首部“諸城派”琴劇《聽琴》

諸城鍾靈毓秀、人文薈萃、人才輩出,僅明清兩朝就有125名文人雅士透過正規科舉途徑考取進士,芳名被鐫刻在北京國子監孔廟裡的石碑上,後來被收錄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明清進士題名碑錄》。

歷史上的諸城:僅明清兩朝就有125人考取進士,看看有你認識的沒

諸城放鶴園

歷史上的諸城:僅明清兩朝就有125人考取進士,看看有你認識的沒

諸城放鶴園

歷史上的諸城:僅明清兩朝就有125人考取進士,看看有你認識的沒

諸城放鶴園

關於封建科舉制度,是非常嚴謹、極為公平的律法體制,從主考官、陪考官到彌封官、謄錄官,都是各司其職,不像一些文藝作品描繪的那樣黑暗;相反,誰出了錯誤誰要承擔責任,個別官員甚至付出了腰斬的代價,所以絕大多數考官都是循規蹈矩、嚴格執法的。因此,凡是經過科舉考試選拔的人才多是有文化、有操守的君子之人。

中國科舉制度肇起於隋,興於唐宋,承續於明,止於清末。科舉制度的實行使寒舍百姓有了登第的機會,遏制了魏晉時期打壓寒門的門閥制度。

明清兩朝125人諸城籍進士榜:

1、邢 潤 明7洪武廿一年(1388年) 第三甲第16名;

2、王 雲 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 第二甲第88名;

3、翟 鑾 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 第二甲第10名;

4、李文輝 明正德三年(1508年) 第三甲第169名;

5、曹 驄 明正德九年(1514年) 第二甲等51名;

6、張 讓 明嘉靖二年(1523年) 第三甲第193名;

7、丘 橓 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 第三甲第86名;

8、周 滋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 第三甲第194名;

9、侯廷柱 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 第三甲第58名;

10、楊津 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 第三甲第162名;

11、陳燁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 第二甲第52名;

12、丘雲章 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 第二甲第38名;

13、丁惟寧 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 第三甲第77名(金瓶梅作者);

14、臧惟一 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 第三甲第163名;

15、孫 珮 明隆慶二年(1568年) 第三甲第268名;

16、張世則 明萬曆二年(1574年) 第三甲第96名;

17、臧爾勸 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 第二甲第39名;

18、丘雲肇 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 第三甲第75名;

19、丁自勸 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 第三甲第156名;

20、隋所居 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 第三甲第131名;

21、王化貞 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 第二甲第4名;

22、丘志充 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 第二甲第60名;

23、張廷箴 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 第三甲第69名;

24、呂一奏 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 第三甲第132名;

25、臧爾令 明天啟二年(1622年) 第三甲第104名;

26、王 珵 明崇禎七年(1634年) 第三甲第49名;

27、李廉仲 明崇禎十年(1637年) 第三甲第148名;

28、鄭 瑜 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 第三甲第163名;

29、馮世鞏 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 第二甲第23名;

30、王 勸 清順治四年(1647年) 第三甲第197名;

31、王鍈 清順治六年(1649年) 第二甲第33名;

32、王鬥樞 清順治六年(1649年) 第三甲第297名;

33、劉必顯 清順治九年(1652年) 第三甲第8名;

34、丘元武 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 第二甲第21名;

35、劉 果 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 第二甲第45名;

36、孫必振 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 第二甲第87名;

37、王 鉞 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 第三甲第2名;

38、楊 蘊 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 第三甲第97名;

39、楊 蕃 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 第三甲第103名;

40、臧振榮 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 第三甲第191名;

41、李讓中 清康熙九年(1670年) 第三甲第54名;

42、李華之 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 第三甲第153名;

43、王沛思 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 第二甲第40名;

44、李澄中 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博 第二甲第16名;

45、劉 棨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第二甲第20名;

46、王度昭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第三甲第45名;

47、王延祺 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 第三甲第27名;

48、王培宗 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 第三甲第55名;

49、王延禮 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 第三甲第33名;

50、李 璿 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 第三甲第181名;

51、臧 琮 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 第三甲第229名;

52、王斂福 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 第二甲第14名;

53、王 輅 清雍正元年(1723年) 第三甲第57名;

54、李 玠 清雍正元年(1723年) 第三甲第69名;

55、劉統勳 清雍正二年(1724年) 第二甲第17名(劉墉之父);

56、王植 清雍正五年(1727年) 第三甲第151名;

57、高璿 清雍正八年(1730年) 第三甲第18名;

58、劉維焯 清雍正八年(1730年) 第三甲第75名;

59、李宜芳 清雍正八年(1730年) 第三甲第81名;

60、丁廷植 清雍正八年(1730年) 第三甲第257名;

61、範廷楷 清乾隆元年(1736年) 第二甲第22名;

62、路斯道 清乾隆二年(1737年) 第二甲第49名;

63、劉純煒 清乾隆四年(1739年) 第二甲第35名;

64、丁源淇 清乾隆四年(1739年) 第三甲第43名;

65、竇光鼐 清乾隆七年(1742年) 第二甲第22名【《四庫全書》總編】;

66、王靖 清乾隆七年(1742年) 第三甲第104名;

67、劉墉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 第二甲第2名【聞名遐邇的劉羅鍋】;

68、李林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 第二甲第24名;

69、李宜蕃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 第二甲第46名;

70、王縈緒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 第三甲第125名;

71、李鵠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 第三甲第135年;

72、劉墫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 第二甲第22名;

73、王中孚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 第二甲第48名;

74、趙振緒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 第三甲第83名;

75、丁榮祚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 第三甲第12名;

76、李渠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 第三甲第57名;

77、王元菼 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第三甲第63名;

78、臧夢元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 第三甲第69名;

79、楊紳世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 第三甲第29名;

80、詹坪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 第三甲第79名;

81、竇汝翼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 第二甲第50名;

82、劉詩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 第三甲第45名;

83、王衍福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 第三甲第25名;

84、王應芬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 第三甲第42名;

85、王應奎 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 第三甲第11名;

86、劉泌 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 第三甲第18名;

87、劉鐶之 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 第三甲第23名;

88、王應垣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 第三甲第41名;

89、李梴 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 第三甲第39名;

90、王賡琰 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 第三甲第7名;

91、苑鴻緒 清嘉慶四年(1799年) 第三甲第131名;

92、王鍾吉 清嘉慶六年(1801年) 第二甲第40名;

93、王汝瑤 清嘉慶六年(1801年) 第三甲第122名;

94、王森文 清嘉慶十年(1805年) 第三甲第10名;

95、王綺慶 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 第二甲第27名;

96、王偉慶 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 第二甲第48名;

97、王金策 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 第二甲第64名;

98、王文驤 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 第二甲第7名;

99、李璋煜 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 第二甲第27名;

100、王志超 清道光三年(1823年) 第三甲第108名;

101、尹輝宗 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 第三甲第65名;

102、李曉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 第三甲第67名;

103、王祺海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 第三甲第35名;

104、李燦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 第三甲第34名;

105、李勖 清咸豐二年(1852年) 第三甲第87名;

106、尹耀宗 清咸豐三年(1853年) 第二甲第105名;

107、王蓮塘 清咸豐三年(1853年) 第三甲第63名;

108、李肇錫 清同治七年(1868年) 第二甲第24名;

109、苑棻池 清同治七年(1868年) 第二甲第37名;

110、徐會灃 清同治七年(1868年) 第二甲第107名;

111、楊成爻 清同治十年(1871年) 第二甲第77名;

112、臧濟臣 清同治十年(1871年) 第二甲第90名;

113、楊晉笙 清同治十年(1871年) 第三甲第50名;

114、王綽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 第二甲第79名;

115、楊德春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 第三甲第192名;

116、徐堉 清光緒三年(1877年) 第二甲第121名;

117、李沄 清光緒三年(1877年) 第三甲第16名;

118、王桂琛 清光緒九年(1883年) 第三甲第16名;

119、王為相 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 第二甲第90名;

120、趙秉璋 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 第二甲第107名;

121、李夢鬥 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 第三甲第5名;

122、丁昌燕 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 第二甲第51名;

123、王世楨 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 第三甲第42名【著名文學家、詩人】;

124、孫卿裕 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 第三甲第21名;

125、朱燮元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 第二甲第94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