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代王到漢文帝,深挖劉恆被選為新皇帝背後的深層次原因

漢文帝劉恆是漢朝乃至中國歷史上最為賢明的皇帝之一,他開創了自秦朝大一統以來的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奠定了西漢200年的基業。可是劉恆的即位卻和一般的皇帝不太一樣,他不是名正言順的以皇太子的身份繼承大統,而是在大臣商議下被推選出來的皇位繼承人。那麼劉恆是怎樣繼承大統的?大臣們又為何選擇劉恆作為新皇帝的人選呢?

從代王到漢文帝,深挖劉恆被選為新皇帝背後的深層次原因

開創“文景之治”盛世的漢文帝劉恆

一、劉恆即位前的歷史背景

在經歷了長年的戰亂後,劉邦取得了最終勝利,建立了漢朝。在漢朝建立初期,為了鞏固統治根基,劉邦將之前所封的異姓諸侯王盡數消滅並換作劉氏宗親接任。劉邦死後,漢惠帝劉盈即位,此時的朝政大權已漸漸被呂后掌握。直至漢惠帝死後,呂后更是獨掌朝中大權,連陳平、周勃等老臣都只能唯命是從。

為了進一步鞏固手中的權力,呂后公然違背了“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的高祖遺訓,將呂產、呂祿等呂氏宗親相繼安排到重要位置,漢朝的江山大有“由劉變呂”的趨勢。而由於呂氏一族的專權,朝中大臣及百姓對呂氏的厭惡情緒也水漲船高,並最終演變成一場規模浩大的政治清算。

這場政治清算髮生在呂后死後,呂后當政時,雖然以劉氏宗親為首的群臣也頗有怨言,但無奈敢怒而不敢言,一直引而不發。隨著呂后的去世,呂氏一族失去了主心骨,頓時成為了眾矢之的。在以周勃、陳平等漢初老臣及朱虛侯劉章、東牟侯劉興居等劉氏宗親的帶領下,之前還權勢熏天的呂氏一族被剷除殆盡,朝中大權又重新掌握在了劉氏手中。

此時的漢朝政局陷入了波詭雲譎的複雜局面之中,被呂后所立的“傀儡皇帝”劉弘雖然還在宮中,但由於其年幼且出身不明,顯然已經被眾人棄之一旁。國不可一日無君,在此情況下,由誰來繼承大統就成了當務之急和關乎王朝命運的頭等大事。

劉邦死後,呂后逐漸掌握了朝中大權

二、選擇劉恆作為新皇帝人選的原因

既然已經決定迎立新皇帝,那麼誰最有資格繼承大統呢?其實劉恆在當時的幾個“候選人”中並不突出,甚至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那個人。劉恆的第一個競爭對手是齊王劉襄,劉襄是劉邦長子劉肥的兒子,作為皇長孫的劉襄不但坐擁漢朝最大的封地,實力雄厚,而且在平定“諸呂作亂”中立下大功。按常理來講,劉襄如果被選為皇位繼承人是合情合理的。另一個可能的人選是淮南王劉長,劉長是劉邦的小兒子,他生得孔武有力,能舉起千斤大鼎,而且深受劉邦喜愛。

而反觀劉恆,雖然被封為代王,但代地偏遠狹小,屬於眾多封國中的小國。而且劉恆的母親薄氏地位低微又不受劉邦寵愛,當初甚至入宮一年多的時間,連劉邦的面都沒有見過。兩相對比之下,無論從自身實力還是家族勢力來講,劉恆都不佔優勢。在此情況下,為什麼群臣還要選擇劉恆繼承大統呢?仔細分析下來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從代王到漢文帝,深挖劉恆被選為新皇帝背後的深層次原因

劉恆最終成為皇位繼承人的原因錯綜複雜

01劉恆的皇子身份是他得以笑到最後的先決條件

劉恆是劉邦的第四個兒子,身為皇子的劉恆雖然既不是嫡出也不是長子,但在當時的條件下,已經是劉邦還在世的皇子中年紀最長的一位了。雖然劉恆與已經去世的漢惠帝劉盈是同輩,但由於群臣對呂后所立的少帝劉弘發自內心的不信任,因而打消了父死子繼的念頭,而從高祖劉邦的皇子中選擇一位繼承大統成為了群臣的共識。不難理解,這其中恐怕既體現了群臣對主少國疑的擔憂,又反映了眾人同呂氏一族徹底切割的決心。如此看來,劉恆的皇子身份雖然不能左右群臣最終的判斷,但也使得他踏入了皇位“候選人”的門檻,成為了可能的考慮物件之一,這是劉恆得以笑到最後的基礎條件和先決條件。

作為劉邦的第四子,劉恆最開始是不被看好的

02劉恆的仁孝寬厚成為了他最後勝出的“加分項”

仁孝寬厚是劉恆給眾人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早在呂后在世時,呂后曾打算將劉恆封為趙王。而劉恆卻出人意料地推辭掉了這個任命,他的理由是自己不足以擔當如此重任,還是留在代地抵禦邊患為好。劉恆的決定是極有先見之明的,這不僅使心狠手辣的呂后解除了對自己的戒心,也給世人留下了仁德謙讓的美名。劉恆也確實是一個仁孝寬厚之人,這從他成為漢文帝之後所採取的休養生息、無為而治的政策中就能窺探一二。不僅如此,劉恆的仁孝之名甚至傳至後世,元朝時期的《二十四孝》中就有漢文帝劉恆“親嘗湯藥、侍奉母親”的故事,後世更是讚頌劉恆:“仁孝臨天下,巍巍冠百王。莫庭事賢母,湯藥必親嘗。”可見,劉恆仁孝寬厚的品質是群臣選擇他作為皇位繼承人的重要因素。

從代王到漢文帝,深挖劉恆被選為新皇帝背後的深層次原因

劉恆的仁孝之名傳至後世

03“子憑母貴”成為影響最終結果的關鍵因素

普通意義上的子憑母貴指的是皇帝寵愛的妃子或在後宮地位高的妃子所生的皇子在皇位繼承中有較大的優勢,因為畢竟皇帝也是人,是人就會有七情六慾,就會有親疏遠近,如果皇帝寵愛哪位妃子,那麼愛屋及烏,往往也會特別寵愛這位妃子所生的皇子。可當時的情況卻恰恰相反,在呂后死後,群臣對外戚勢力干政的反對情緒已經到了頂點,他們不希望看到新皇帝的家族中又誕生一位呂后似的人物。正是在這種思想引領下,齊王劉襄和淮南王劉長在皇位的競爭中反而成為了劣勢一方。《史記·呂太后本紀》記載:“大臣皆曰:“呂氏以外家惡而幾危宗廟,亂功臣今齊王母家駟,駟鈞,惡人也。即立齊王,則復為呂氏。”欲立淮南王,以為少,母家又惡。”而劉恆的母親雖然地位低微,但她為人謹良恭順、與世無爭,在這一點上,劉恆反而沾了“子憑母貴”的光。

呂后的專權對之後的皇位繼承產生了巨大影響

04選一個“弱勢皇帝”是劉恆能夠脫穎而出的根本原因

呂氏全族被滅後,以周勃、陳平為首的功臣派和以琅琊王劉澤為首的皇族派在選定皇位繼承人問題上達成了一個共識,那就是要選擇一個實力弱、野心小而且和呂氏家族沒有關聯的人作為新皇帝的人選。這種考慮的原因有三:其一是為了便於控制。無論是劉恆的秉性還是母家的勢力都讓眾人認為劉恆將會是一個好掌控的皇帝,這是齊王劉襄被排除在外的主要原因。其二是為了安全。雖然功臣派和皇族派聯合消滅了呂氏全族,但畢竟死灰也有可能復燃,一旦“親呂派”的人成為皇帝,誰也不敢保證日後不會被清算和報復,而後少帝劉弘是呂后所立,淮南王劉長是呂后養大,這也是此二人被排除在外的主要原因。其三是為了利益。無論是功臣還是皇族,大費周章誅滅了呂氏並擁有了推選新皇帝的權力,誰都希望能憑藉今日的擁立之功為日後在政治上謀求一個好位置。在這種訴求下,劉恆成為了眾人都能接受且都樂於接受的人選,這是劉恆得以成為新皇帝人選的根本原因。

以周勃、陳平為首的功臣派希望選一個“弱勢皇帝”

三、從代王到漢文帝,劉恆厚積薄發,實現了“逆風翻盤”

估計在推選劉恆為新皇帝的眾人中,沒有人會想到劉恆會和他們的預想有如此大的差別,這讓眾人有些措手不及甚至驚愕不已。從劉恆進京前採取的行動和登基後所做的一系列安排可以看出,這位從“小地方”來的藩王並不簡單,也不好“對付”。劉恆是一個仁孝寬厚、厚積薄發的人,他謹慎而不膽小,果敢而不暴戾。他在位期間休養生息、勵精圖治,百姓富足、天下小康;他為人仁厚平和,無論對待臣子還是對待百姓都展現出一個明君聖主的形象,是司馬遷極力推崇的皇帝。

歷史有時確實充滿了奇幻色彩,誰能想到有如此豐功偉績和人格魅力的漢文帝竟是因為自己的“弱勢”和“無能”才得以繼承大統的呢?2000年之後的我們在回看這段歷史時也會有感而發、唏噓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