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闢了絲綢之路的張騫,還給中國人帶回了哪些好吃的

西漢建元二年(前139年),一個叫張騫的漢朝官員,奉漢武帝的命令,率領100多人從漢朝都城長安出發,前往萬里之遙的西域。元朔三年(前126年),張騫從西域歸來。

元狩四年(前119年),張騫再次奉命出使西域。這次,張騫帶了300多人,以及大量的金幣絲帛等財物和萬頭牛羊。元鼎二年(前115年),張騫返回長安。

開闢了絲綢之路的張騫,還給中國人帶回了哪些好吃的

張騫一生共兩次出使西域。第一次充滿各種艱難險阻,連他本人都曾經兩次被匈奴人扣押,長達十幾年。他從長安出發時身邊有100多隨從人員,絕大多數都死於西域,以至於回來只剩下張騫和嚮導堂邑父兩個人。第二次就輕鬆多了,6年間他們沒有遇到太大的危險。

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具有十分重大的歷史意義:使漢朝與西域建立了友好關係,加強了中國與西亞、歐洲各國的聯絡,開闢了歷史上有名的陸上絲綢之路。正是在張騫所作大量工作的基礎上,神爵二年(前60年),漢朝在西域設定了西域都護府,對往來於絲綢之路上的商旅行人進行保護,第一次將西域地區納入漢朝的管轄之中。

開闢了絲綢之路的張騫,還給中國人帶回了哪些好吃的

其實,對於廣大的吃貨來說,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還有另外的意義——他從給中國人帶來了許多新的食物品種。

比如葡萄。

唐朝詩人王翰寫了一首非常有名氣的邊塞詩:“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如果張騫不從西域帶來來葡萄,王翰就沒辦法寫出如此豪放的詩歌。

開闢了絲綢之路的張騫,還給中國人帶回了哪些好吃的

雖然中國《詩經》裡曾經提及過野生葡萄的存在“六月食鬱及薁”,但我們今天習慣所說的葡萄,卻是從歐洲傳來的。葡萄的原生地是黑海和地中海沿岸一帶,後來在埃及、敘利亞、伊拉克、伊朗、南高加索等地陸續栽培。春秋戰國時期,歐洲葡萄傳到西域一帶,由於匈奴的存在,未能傳到中原地區。電視連續劇《楚漢傳奇》中,有一個秦二世胡亥吃葡萄的畫面,顯然,這串葡萄是劇組強行扔給胡亥的。

張騫出使西域後,在大宛國見到了葡萄,將之帶回漢朝。隨後,中原地區才開始栽種葡萄。由於葡萄不抗寒、不耐旱,栽種的地方不廣,能夠釀成葡萄酒的更是少之又少,極為珍惜。《太平御覽》記載,東漢末年,扶風有一個名叫孟佗的人,給大太監張獻了一斛葡萄酒,獻給了。張讓品嚐後很高興,賞他做涼州刺史。

比如黃瓜。

黃瓜是我們生活中一種很常見的蔬菜,它的原產地並非中國。最早栽培黃瓜的地區是印度。早在3000多年前,印度就開始栽培黃瓜,他們第一個將野生黃瓜馴服成了一種能夠食用的蔬菜。張騫出使西域後,將黃瓜帶回到中原,廣泛種植於大江南北。

開闢了絲綢之路的張騫,還給中國人帶回了哪些好吃的

黃瓜剛剛傳入中國時,名叫“胡瓜”。這是因為,人們稱西域一帶的人為“胡人”,因而得名。後來,“胡瓜”被改名為“黃瓜”,直至今天。

再比如核桃。

核桃是一種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堅果。目前,中國是世界核桃生產第一大國,擁有全世界最大的種植面積和產量,出口量則居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

開闢了絲綢之路的張騫,還給中國人帶回了哪些好吃的

核桃原產於歐洲,經過波希戰爭、十字軍東征等軍事行動的傳播,逐漸傳到亞洲。張騫出使西域時帶回中國,初名胡桃,種植在陝中,隨即在中原地區推廣開來,“漢時張騫使西域,始得種還,植於秦中,漸及東土,故名之。”

根據《西京雜記》記載,漢武帝修建的“上林苑”中就有核桃樹:“金城桃、胡桃,出西域,甘美可食。”

再比如芫荽。

芫荽就是香菜,這是一道很特別的蔬菜,是火鍋調味碗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開闢了絲綢之路的張騫,還給中國人帶回了哪些好吃的

芫荽的原產地是歐洲南部和亞洲中部,以及靠近地中海的地方。根據《博物志》記載,張騫出使西域回來後,帶回了芫荽,初名“胡荽”,後改為“原荽”,後逐漸被稱為“芫荽”。芫荽在中國培育栽種後,成為一種常見的蔬菜。南北朝時期成書的《齊民要術》裡,詳細地記載了芫荽的栽培技術和醃製方法。

除了葡萄、黃瓜、核桃等,張騫還從西域帶回了芋頭、苜蓿、蠶豆、石榴、芫荽、大蒜、豌豆、蒔蘿、蘆薈、胡蘿蔔、芝麻、大蔥等水果、蔬菜、農作物。毫無疑問,這是無數“吃貨”們的福祉。否則的話,我們今天吃火鍋,連調料都配不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