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丘明是孔子的徒弟嗎?七條鐵證來證明

卜商,字子夏,比孔子小四十四歲,衛國人,是孔門十哲之一。

左丘明是孔子的徒弟嗎?七條鐵證來證明

孔子去世後,子夏受到魏文侯的邀請來到魏國,被文侯尊為老師,在西河仿照孔子設立學校,為魏國及其他各國培養了很多人才。其中,最優秀的三位就是李悝、吳起和商鞅。堪稱法家的祖師爺。

子夏學習很好,多次得到孔子的誇獎。更為難得的是,子夏善於思考,不盲從孔子的學說,有一套自己的理論。孔子強調“克己復禮”,子夏則主張順應潮流,建功立業。

有了對子夏的基本瞭解,我們就可以討論一下子夏到底是不是《左氏春秋》的作者左丘明。

《論語》中有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左丘明是孔子的徒弟嗎?七條鐵證來證明

從這段話可以看出,孔子對左丘明非常欣賞。要知道並欣賞一個人的思想和言論,肯定對這個人非常瞭解。最起碼要是知心的朋友。而一個人欣賞另一個人,那麼,前者的地位肯定稍微高一點。這非常符合孔子與子夏的關係。

衛國有地名為“左丘”以及“左氏”,子夏的弟子吳起就是“衛左氏中人”,子夏很可能也是左氏或者左丘人。

子夏晚年曾因喪子之痛,哭瞎了眼睛。《史記》中“左丘失明,厥行國語”,說的就是子夏。所以,左丘明就是子夏的可能性非常大,因為失明,所以自稱為左丘明。

孔子生前沒有左丘明,為什麼《論語》中卻說到左丘明呢?因為《論語》是曾子和其弟子所寫,他們用左丘明作為子夏的名字也是可以理解的。

以下也是具體的原因:要寫出《左氏春秋》,需要很多必要的條件,而這些條件,只有子夏一個人具備。

第一,擁有完備的晉國史料。

《左傳》中的史料主要來自魯國和晉國。魯國史官肯定有魯國的史料。

晉國史料從哪裡來?魯國史官很難拿到。魏國是三家分晉而來,原晉國的都城就在魏國。子夏是魏文侯的老師,能查閱全部的魏國史料,派人抄一份或者借閱不過是舉手之勞。

左丘明是孔子的徒弟嗎?七條鐵證來證明

第二,精通《詩經》。

孔子的時代只有《詩》,收錄孔子之前一千多年的三千多首詩,但是質量魚龍混雜。經過孔子和弟子們的整理和修編,就成了《詩經》。

《左傳》中大量運用《詩經》裡的詩,都非常恰當,而內容又沒有超出《詩經》。作者不僅《詩經》嫻熟,而且一定是孔門弟子。

而子夏恰好是孔子修《詩經》的左膀右臂,並且孔子死前把編修後的《詩經》和《春秋》傳給了子夏。此事還曾引起孔子其他有些弟子的憤憤不平。

第三,與孔子關係非同一般,超越一般的師徒關係。

《左傳》中大量引用孔子的評語。如果左丘明比孔子年紀大,那麼,他就不可能知道孔子對大多數歷史事件的評價,更不可能大量引用。

第四,《左傳》作為一本史書,文采飛揚,文學價值很高。子夏向來以文學水平高而知名。史官則注重寫史實,不一定注重文采。

第五,《左傳》中有大量關於孔子以及孔門弟子的記述,不僅大量記載子貢,甚至包括樊遲、有若等名氣不大弟子。

子夏和他們關係很鐵。魯國史官也很難了解孔子那些不知名的弟子的言行。

第六,《左傳》成書後,迅速流傳開來。這說明作者是個有影響的大人物。

子夏是魏文侯的老師,幫助魏國成為當時的第一強國,名滿天下,再加上有許多弟子,他的作品肯定流傳很快很廣。而如果作者是魯國太史,則很難立馬流傳起來。

第七,《春秋公羊傳》和《春秋穀梁傳》的作者公羊高和穀梁赤都是子夏的學生。

古人說的話會有時間、地點和稱謂的誤差,但《左傳》的內容卻實實在在的證明了子夏其實就是左丘明,這是不可辯駁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