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歌行:正因為這5人,李長歌才放下心中的“恨”

《長歌行》中李長歌的格局不斷地變大,在顛沛流離中,一路成長著,不斷失去,又不斷地得到。

從只為報家仇到為大唐百姓安居樂業,她找到了自己的“道”。她沒有讓自己成為第二個“奕承公主”,沒有被“恨”矇蔽眼睛。而這要得益於五個人的影響,讓她一次次找回本心。

長歌行:正因為這5人,李長歌才放下心中的“恨”

阿詩勒隼

阿詩勒隼與長歌是可以把背後交給對方的同伴;是彼此瞭解的知己;也是兩軍對壘不會放水的對手;是不遠萬里也要找到對方,只求餘生可以相守的戀人。

長歌行:正因為這5人,李長歌才放下心中的“恨”

長歌行:正因為這5人,李長歌才放下心中的“恨”

因為有阿隼陪伴,才讓李長歌有了家的感覺,她終於不用再飄蕩,也有人願意寵著她、護著她;而離開王庭的阿隼,也因為有了長歌,感覺不到人生的孤苦。

兩個同樣沒有家的人,在這廣褒大地中,相戀、相依、相互扶持,走過這一路刀光劍影。

阿隼的愛是霸道的,會不講道理提出:不願兩清;他會毫不掩飾對李長歌偏愛,讓手下貼出告示,換得百姓對長歌諒解;知道長歌對母親在乎,於是他寫下聘書放在案子上,表達自己對長歌心意。

長歌行:正因為這5人,李長歌才放下心中的“恨”

這樣有擔當、心細的男人,誰人不愛呢?

公孫恆

公孫恆教會了長歌要為了大義正道,做個頂天立地,不畏個人得失的人。

她對公孫恆態度由最初看不起,到最後折服。

長歌行:正因為這5人,李長歌才放下心中的“恨”

公孫恆兵法了得,善待百姓。可他最後為了保住城中人的性命,甘願犧牲。這種壯烈也讓長歌意識到,自己的恨有多麼微不足道。

李世民

李世民與長歌渭水之戰的對話,為她心中烙下極深烙印。

明知前方困難重重,她不希望二叔貿然涉險,但李世民卻說:“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雖千萬人,吾往矣。”

長歌行:正因為這5人,李長歌才放下心中的“恨”

這也讓長歌看到了他的格局和家國大義。

作為皇帝,為了守護大唐,親披戰甲,那道縱馬疾馳背影對長歌來說,更多是觸動吧。

長歌行:正因為這5人,李長歌才放下心中的“恨”

個人恩怨又如何,百姓與將士們需要這樣的皇帝。所以李長歌才會在得知阿詩勒部試圖行刺時,選擇射掉酒杯,提醒二叔。

房玄齡

房玄齡給人一種老狐狸的感覺,為人隨性豁達,做人做事睿智,也有幾分狡猾。

長歌行:正因為這5人,李長歌才放下心中的“恨”

長歌自幼便受到他的教導長大。這也讓長歌在後來遭遇種種事情時,從來沒有自暴自棄過。面對困難,總會去想辦法,即使暫時妥協,也絕不會認輸放棄。

杜如晦

流雲觀中,因杜如晦的“道”,也讓李長歌也找到了屬於自己的“道”。

長歌行:正因為這5人,李長歌才放下心中的“恨”

“用餘生三年,只為陪陛下開創盛世。”這份胸襟和抱負,讓長歌選擇救下他。

“我替你挨這一刀,無非就是如今大唐,離不開杜如晦。”長歌說出這句話,也意味著,她與過去的“恨”和解了。

如果說以前只是“等待時機”,那麼這時的她,才是真正的放下。

長歌行:正因為這5人,李長歌才放下心中的“恨”

《長歌行》最讓我欣喜的,是從頭至尾主線沒有崩,無論是誰,他們都不把仇恨和情愛放在大義,全劇一直沒有偏離家國大義的情懷。

【關注我,為你解析更多影視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