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明朝都御史王彰:鹿邑縣人,元朝末年避兵山西,明初定居鄭州

王彰

王彰,字文昭,鄭州人。生於元至正丙午年(公元1366年)九月十八日

王彰先祖定居鹿邑,曾祖良、祖賜、父汝能、母郭氏、皆樂善好義,居鄉有聞;元末,其父王汝能,挈家避兵山西汾晉之間,明初,海內既平,將歸其鄉,過鄭州,樂其風土,遂定居鄭州。

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

王彰

中舉人,補國子監生。

明洪武二十一至二十八年間,升為吏科源士。逾年,革源士,改給事中,又任吏科左右給事中,未幾,升刑部福建司員外郎。

明洪武二十九年至建文四年(公元1396-1402年),任山西布政司左參政。

明永樂初(公元1403年),任禮部右侍郎(掌管禮儀之政),封階為嘉議大夫(文散官);永樂五年父親去世,守孝期滿後,改到戶部。陝西發生嚴重瘟疫,奉命出使祭祀西嶽。

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任都察院(全國最高監察機關)右副都御史。

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升都察院右都御史,封價為資善大夫。十九年,皇帝派廷臣二十六人巡撫天下,他和給事中王勵前往河南。終明一代,大臣得巡撫本人鄉土的,只有他和葉春。

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任都察院右都御史,進資政大夫(正二品),得推恩封贈其祖、考,皆如公官,母封太夫人,人鹹以為榮。

明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巡按山海關至居庸諸關隘。三月,奉命到今新鄭致祭於周世宗柴榮皇帝(御製祭文碑,現存郭店鄉陵上村柴榮墓前)。

次年四月一日,卒

於任

,享年61歲

葬今鄭州市二七紀念堂北側。

《明史王彰傳》載:“彰嚴介自持,請託皆絕,然用法過刻。其母屢以為言,不能改。時劉觀為左都御史,人謂彰公而不恕,觀私而不刻雲”。

在明嘉靖鄭州地方誌“名宦鄉賢祠”中,以“郡人右都御史王公彰”,列入鄉賢祠,常年祭祀。鄭州學科題名記載:都御史王公彰其最為顯赫,其風流餘烈,後生小子漸沒無聞。

清末民初,隴海、京廣鐵路通車後,鄭州成為商埠,王彰墓地被佔,形成街道,東起錢塘路,西至敦睦路。

此地原名豐樂裡,因這裡原是王彰墓地,

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

遂改名叫王公巷,又改稱通商巷,沿用至今。

現在鄭州市旅遊部門介紹旅遊景點四十餘處,其中包括王彰墓遺址。

鄭州明朝都御史王彰:鹿邑縣人,元朝末年避兵山西,明初定居鄭州

(本文作者王衍村)

王彰家世

王彰之父王汝能,卒於明成祖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葬於鄭城西南祖塋。

王彰之

母郭氏,生四子,長彰、字文昭,次煥,三輝,四炳。

王彰配郝氏,有賢行,封夫人,生男二,長子瑾,次子瑜,早卒;女四:長適太原衛指揮孔勝、次適楊祥、三適李遠、幼許鄒敏。

鄭州明朝都御史王彰:鹿邑縣人,元朝末年避兵山西,明初定居鄭州

鄭州明朝都御史王彰:鹿邑縣人,元朝末年避兵山西,明初定居鄭州

(祐護都堂王氏400年的老槐樹,位於鄭州市大學路和中原路交叉口)

王彰家族後裔

據有關地方誌和王氏家譜記載,王彰家族後裔,在明清之際,已定居今鄭州市區,分佈在二七區菜王、麥秸垛溝、紅花寺、閻垛,管城回族區大王莊、小王莊、南曹,中原區鐵爐村和鄭州老城內。有的遷徙鄭州周邊的新密市(原密縣)王溝、王崗、老城西關、柿園王、葦子營、宋寨、崔崗、下牛、太山廟後、張黃等20多個村落;新鄭市古城、崔垌、大趙村、梅山西溝、櫻桃園、南小李莊、南徐莊、駱駝灣、河龍王村、石家嘴、辛店街、鐵爐等;中牟縣的小密縣。也有外遷河南內鄉、南召、西峽、禹縣、鎮平和安徽毫州、蒙城,北京及海外等地,有五萬餘之眾,已形成了以鄭州為中心的“三槐堂鄭州都堂王氏”望族。

三槐堂鄭州都堂王氏後裔王翊,字欽翼,號梅峰,本郊(今新鄭市)古城人,乾隆丙辰(公元1736年)科中進士(3甲217名),告老還鄉後,編修家譜,

尊汝能公為始遷祖(即一世),彰公、煥公為二世祖,

主持制定字輩(家族輩分的代表字)20個字,

從十七世起用第一個“元”字,

即:

元會運世衍,慶永振恆繼。

成顯隆方來,光紹榮懷定。

鄭州明朝都御史王彰:鹿邑縣人,元朝末年避兵山西,明初定居鄭州

(各枝代表相聚,共議族是)

鄭州明朝都御史王彰:鹿邑縣人,元朝末年避兵山西,明初定居鄭州

(明嘉靖志書左下角所標註彰公墓的位置,位於現在鄭州市二七廣場旁)

使用這20個字的大都是王能之子王彰的後裔,包括今鄭州市古城、菜王、南曹和新密市王溝、葦子營等地大宗,也包括從這裡遷徙到外地的宗親。

王能次子王煥後裔,明初,從鄭州遷往今新鄭市鐵爐等村後,也制定有20個字輩,即:

大道卓有光,宗正世啟昌。

祥嘉隆興泰,安福慶來章。

第十一個字“祥”,為鄭州市古城,新密市王溝19世“運”字輩。

而王能後裔遷往今新密市來集柿園王后,也制定16個字,從22世啟用,即:

繼修宗文,大有元德。

宏廣治道,國運常新。

第一個字“繼”,為鄭州市古城,新密市王溝22世“慶”字輩。

還有一支王能後裔從新密市后王、王溝遷往密縣老城西關、超化南王岡後,制定20個字,從17世啟用,即:

丕用繼澤公,中興振先榮。

國兆生源化,宣建道同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