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江蘇人,在上海做寧波湯糰,怎麼就火了?因為好吃啊!

春節前後是豫園寧波湯糰店的銷售高峰,為吃上一碗湯糰,隊伍時常可以在店堂外綿延幾百米。 寧波湯糰的製作方式與眾不同,就拿經典的豬油黑洋酥餡來說:皮子一定要用水磨糯米粉,黑洋酥一定是芝麻拌剝了皮的豬板油,加熱後才會化成餡汁流出來……

一個江蘇人,在上海做寧波湯糰,怎麼就火了?因為好吃啊!

“好吃,是老字號的一種精神,是一道底線,是顧客願意上門、反覆購買的原因。”豫園寧波湯糰店店長徐正留是江蘇人,但在上海,他把寧波湯糰做成了事業。

讓卓別林不解的一碗湯糰

1998年,徐正留18歲,中專畢業,從江蘇泗陽來上海投奔同鄉,謀一份零工,先是為豫園旗下老字號松運樓送糖藕,後來就留在松運樓的桂花廳後廚,打雜、配菜、洗碗,下餛飩、做燒麥、蒸小籠。 “2003年,這裡改建成寧波湯糰店。從那時,我就跟潘玉英師傅學做寧波湯糰,當時師傅40來歲,做寧波湯糰快30年了。” 徐正留聽師傅說,最早的寧波湯糰,並沒有固定的門店,就是一副攤子,擺在城隍廟裡,直到1945年,才著落了一家小門面。

一個江蘇人,在上海做寧波湯糰,怎麼就火了?因為好吃啊!

當年,喜劇大師卓別林在上海滑稽明星韓蘭根的陪同下逛豫園,嚐了一碗寧波湯糰,又驚又喜。讓卓別林不解的是:那美味的餡心,如何藏進湯糰之中。

用心的才是最稀罕的

17年前,徐正留學做寧波湯糰,從第一道工序——撕豬板油學起。 “精選的黑毛豬,撕了豬皮,豬皮下的板油有一寸厚。板油不同於普通豬油,是豬肋骨旁特定的兩塊脂肪。其表面有一層薄膜,必須靠手工撕去。一個老師傅撕10公斤板油,起碼兩個小時。但只有這樣撕出來的板油,才吃口清香。” 學會了餡心,接著是打粉。 “現在我們用的是三種糯米,分別來自中國蘇州、常熟與泰國,在水裡浸泡一夜,在石臼裡舂成細末,用石磨磨成米漿,然後裝進細布袋,陰乾成溼粉。加了餡心,手工搓成。一枚湯糰,11到12克的粉,6到7克的餡心,拿手指頭一揪一個準,通常要練習至少一年。”

一個江蘇人,在上海做寧波湯糰,怎麼就火了?因為好吃啊!

徐正留說的“揪”,就是手上的功夫,當初他練了半年,就能達到幾乎分毫不差的地步。一個小時,他的速度是“揪”600個湯糰 徐正留說,寧波湯糰店之所以生意好,一個重要原因是至今還堅持手工操作。“我們平常一天只有五六萬只的量。遇上春節、元宵,一天得做二十萬只,一天13個小時工作。” 每個湯糰的製作要經過十幾道工序,從傳統水磨、打漿、制餡、拌餡、摘坯、包捏、烹製,到再配以熟練獨特的手工製作。 “用心的,才是最稀罕的。唯有用心,那一碗湯糰才會有靈魂、有感情。”

湯糰故事裡有傳統,也有創新

2010年,徐正留當上了豫園寧波湯糰店的店長。當時,店員大多數都是四五十歲以上的老師傅,他們的手藝,並不比徐正留差。上任之後,徐正 的調整與創新是: 11月到次年2月,做湯糰和八寶飯; 3月到5月,做青團,推出鹹蛋黃、榴蓮青團這樣的新品; 6月到7月,做肉粽,推咖哩牛肉粽等新品; 7月到10月,做鮮蝦月餅、推不同顏色的刨冰酒釀園子。 在銷售方式上,用上了直播、微店、網際網路+。

一個江蘇人,在上海做寧波湯糰,怎麼就火了?因為好吃啊!

“寧波湯糰店被賦予了新的元素,但是老字號的傳統不會丟——兩個字,好吃,那是一種精神,是一道底線,是顧客願意上門、反覆購買的原因。創新,不是喜新厭舊,傳統繼續要保持。比如,我們家的湯糰,黑洋酥品種的比例還是在50%以上。” 來上海20多年了,徐正留喜歡上海的生活,尤其是上海人骨子裡的精緻。“寧波湯糰的尺寸、大小,一碗幾個,都是歷史沉澱下的產物:考慮了上海人的飲食習慣、生活方式、胃口大小,經過精心推敲,流傳至今。”

-End-

內容來源:上觀新聞、上海黃浦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